橄欖樹是梵谷最知名的畫作之一,大都創作與1899年,在梵谷離世的前一年,也是他藝術成就的高峰時期。
梵谷曾寫信給自己當時唯一的一位畫友,也是他的親弟弟提奧,在信中說:他正奮力追趕「橄欖樹」。他們是古老的銀白色,有時他們更藍,有時呈綠色,有時呈古銅色,泥土以上的白色退掉後變為黃色或者粉紅色,但是紫羅蘭色和橙色混合是非常困難的。他同時也發現在橄欖樹林的颯颯聲中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奧秘,並且非常的古老。對於我們而言,橄欖樹太美麗了以至我們都不敢對它進行繪畫或者想像。
白雲下的橄欖樹1889年6月,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在梵谷這些畫中圖我們以明顯地劃分為四層: 土地、橄欖樹、山脈、天空, 四者在顏色上形成鮮明的對比。圖中生動的線條筆觸和天上如孩童畫般的白雲, 呈現出律動感。凡高在信中說:「我剛剛完成了一幅風景畫,那是一個長著灰色葉子的橄欖樹的果園,雖然看起來有些像是柳樹,深紫色的樹影鋪在灑滿陽光的沙子上。」
梵谷本人曾說,他在嚴格遵循一種他所見的現實。畫中的樹種植在梵谷休養病院的牆外,畫中的橄欖樹枝幹彎曲虯結,曳動不安,拔出地面,向空間伸展。整棵樹簡直沒有任何一處是平直的,瑣碎筆觸連綿不斷。
凡高1889年5月到普羅旺斯聖雷米的精神療養院治療,在療養院周圍,有許多橄欖樹,他在這裡畫了兩組橄欖樹的油畫,分別創作於6-7月和11-12月。畫中的橄欖樹枝幹大多呈現彎曲虯結,曳動不安,拔出地面,向空間伸展。整顆樹簡直沒有任何一處是平直的,瑣碎筆觸連綿不斷。色彩柔和,合成的綠色,大地的黃色,地面上浮起一片蒸騰感,表達「生命的循環」。
《橄欖樹》是梵谷繪製的一系列畫作,現存至少18幅,其中大多數都繪於1889年的聖雷米。1889年5月至次年5月閒梵谷正住在聖雷米精神病院,畫下了病院裡的景色。這些樹種在病院牆外,亦曾在其作品《星夜》中出現。
其中1889年五月份完成的一組作品主要表達生命之循環,而十一月份的作品則以「基督在客西馬尼園內的傷痛」為主題。雖然1889年的梵谷正飽受精神上的折磨,這一系列作品的水準依然很高。現分藏世界各地的多個博物館中。
凡高在1890年5月21日,在其弟弟提奧的安排下,遷往到瓦茲河畔的奧韋爾,並請了一位名叫加歇(Gachet)的醫生予以照料。此時他的病情有所好轉。這位醫生也愛好繪畫,兩人合作得很和諧。 凡·高始終未曾輟筆,南方的強烈陽光正中畫家的情懷,他一連畫了許多傑作,如《加歇醫生》、《奧韋爾教堂》以及這裡要欣賞的《麥田上的群鴉》等等。
秋天在聖雷米完成了《橄欖樹》。這幅畫與他的《金黃色的莊稼和柏樹》差不多是同時完成的。所以精神狀態基本相同。如他自己所說的,在嚴格遵循一種他所親見的現實。
在畫上,彎曲的線條所塑造成的橄欖樹,好象在與周圍的環境搏鬥。樹是那樣曳動不安,要想拔出地面,讓樹枝伸向空間。樹身幾乎沒有一棵是平直的,都在扭動身子,在舞蹈,在掙扎,還是在發火。樹的"精神狀態"象一面鏡子一樣反映著凡·高的內心情緒。
隨後梵谷遷居瓦茲河畔奧韋爾休養。法國南方強烈的陽光,和精神亢奮的畫家情懷相得益彰,梵谷創作了大量傑作,《道路與柏樹》,《奧韋爾教堂》,《橄欖樹》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在這些畫作上,梵谷最賞心悅目的藍色重新展現出來,深沉,晶瑩,深不可測。
梵谷之前的畫家常常忽視這些相互形成對比的色彩,而只是將它們畫作補充的色彩,就像克勞德和普桑傳授的技法。比如康斯坦丁和畢道爾描繪的普羅旺斯,完全在柔和的藍色與棕色中細微地變化。梵谷因大家忽略了普羅旺斯的自然色彩而忿忿不平:「大多數的畫家對色彩的研究不深……沒有看到南方的黃色、橙色、硫磺色,並且如果有一個畫家用眼看到了他們沒有看到的色彩,他們就說這個畫家瘋了。」
很多人不喜歡梵谷的畫,覺得看梵谷的畫很壓抑,但是這只是片面的,看完梵谷的橄欖樹,才知道梵谷的畫里既然表達了這麼多的感情,只是當時的人們不理解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pukE3EBiuFnsJQVJRI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