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賣不動只能靠出口,悅達起亞的日子不好過

2023-12-08     智電汽車

文/土木

不同於北京現代展現出來的復甦之勢,同為韓系品牌的悅達起亞略顯狼狽。根據資料顯示,今年11月,悅達起亞銷量為18,224輛,看上去數據不錯。

但其國內銷售僅7004輛,未能上萬。所以連對外宣傳都是將出口作為了重點,畢竟11月的出口裝船達到了11220輛。

面對中國市場的頹勢,起亞不是沒想過掙扎,2021年4月更換了全新的品牌logo,同年將北美賣爆的嘉華原汁原味引進,2022年發布了New Kia的全新戰略,宣布未來十年在華總產銷要超過400萬輛。今年3月發布在華新能源戰略,提出到2030年實現純電動汽車年銷量18萬輛的目標。這些舉措同樣沒有見效,起亞嘉華上個月銷量只有233輛。

但是起亞汽車表示,天塌下來還有嘴頂著,起亞中國營運長楊洪海,曾放話稱「我(起亞)今年一季度在全球掙了21億美元,我貼得起你中國市場,你本土企業有這個資金實力嗎?你先燒死了,我後面再等著進來搶市場也可以。」此話一出,瞬間引發輿論熱議。

並且起亞汽車多次重申自己不會退出中國市場,10月26日,起亞中國營運長楊洪海表示:「起亞是不可能退出中國市場的,我們擁有明確的戰略路線,不是空喊口號的企業。」「起亞決不會退出中國市場,一直以來,起亞都非常重視中國市場,未來還會加倍重視。」

這些話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畢竟上個月剛剛宣布退出中國市場的三菱汽車,其CEO今年5月9日還曾在內部財務業績會議上予以了否認。

而且在新能源領域,現代、起亞等韓國車企的動作卻比較遲緩,大多採用原版車型引入的方式生產。韓國汽車製造商很少推動本土研發(在中國),主要是進口現有車型,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韓系車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在韓系車「啃老本」的期間,如大眾、寶馬、本田等日、德車企,推出中國市場專用車型,甚至將部分研發中心設在中國,國產品牌也不斷提高產品競爭力,新勢力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冒頭,種種都導致韓系車在中國市場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擠壓。

可以說在經歷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巨變之後,作為外企的起亞意識到曾經在燃油車時代的策略已經跟不上中國市場的變化,這是一片與其他地區市場完全不同的競爭狀態,不只要比拼技術更要比拼價格,所有車企都在尋找提供成品更低品質更優的產品。

可能到最後,起亞在中國會換一種活法,就是不再推出國產車型,僅保留少量專營店、開設少量的城市展廳,專門銷售有利潤空間的進口中大型轎車、SUV,以及具有一定溢價能力的新能源車。同時,鹽城工廠成為起亞全球工廠一部分,專門用來消化海外訂單,面向東南亞市場投放。也不排除使用中國工廠生產新能源車。畢竟,中國擁有最健全的新能源產業鏈,整體製造成本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

寫在最後:

雖然目前起亞還沒有退出中國市場,但想要留下來僅靠口號是不現實的,起亞依舊需要通過產品來證明自己有留在這個市場的實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f2e89889eefe2683dbca04a076b80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