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黃承芳戰死蕪湖,4千兵馬陣亡

2024-10-14     掌柜講歷史

1855年,黃承芳戰死沙場,4千太平軍陣亡,蕪湖陷落。楊秀清用人不當,黃承芳擅長治理地方,而非帶兵打仗,豈能獨自鎮守蕪湖呢?

黃承芳,廣老兄弟,與石達開是老鄉,關係很好。金田起義,黃承芳帶著家人一起參軍,隸屬翼王石達開麾下,卻得不到重用,也沒啥機會。

黃承芳讀過書,文筆很好,在太平天國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要知道,太平天國陣營里時,武將很多,文官很少,讀書人投奔太平軍並不多。

蕭朝貴主持軍政,翼王石達開沒有啥機會,因為石達開得罪了「天兄」,故而翼王麾下的人員,也少有表現。

1852年8月,蕭朝貴陣亡沙場,石達開得以嶄露頭角,黃承芳也跟著沾光。

楊秀清派石達開渡河,占領湘江西岸,並在橘子洲設立營壘,連接兩岸。

石達開渡江,把黃承芳帶在身邊,為自己出謀劃策。在橘子洲,他們一起打敗了向榮,為主力突圍創造條件。

1853年3月,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旋即北伐、西征,與清朝全面交戰。

西征戰場,主帥是胡以晃、賴漢英,他們率先奪取安慶,然後圍攻南昌。

隨著西征進入兩湖、江西,安徽成了後方,需要有人治理。為此,楊秀清把石達開派去安慶,主管地方工作,黃承芳則是翼王助手。

黃承芳治理地方工作很強,在農業、商業、貿易、治安方面都有獨到見解,也看透了《天朝田畝制度》以及「聖庫制度」的弊端,並提出革新方案。

「安慶易制」,是石達開在安徽進行的革新試驗,取得很大效果;而這些革新方案的策劃與執行,主要靠黃承芳。

安慶改革取得成功,石達開便把情況告訴楊秀清,希望能在太平天國轄區內推行開來,楊秀清也同意這麼做。

石達開、黃承芳兩次治理安徽,保境安民,發展經濟,使得巢湖平原成為太平天國的糧倉,支撐西征作戰的同時,為天京提供了充足的補給。

黃承芳懂得治理地方,石達開非常信任他,行軍打仗都把他帶在身邊,到了形影不離的地步。史載:「翼王頗重承芳之能,出入每與之俱。」

1855年,石達開督師湖口,把黃承芳帶在身邊,幫助自己處理文件往來。在湖口,石達開擊敗了曾國藩湘軍主力,扭轉西征局勢,太平軍轉入反攻。

湘軍剛戰敗,「江南大營」又在天京戰場發起進攻。此時,向榮上奏咸豐,讓朝廷把廣東的「紅單船」調來江南,協助八旗、綠營作戰,一起圍攻南京。

「紅單船」是廣東大型商船,因得官府給予紅單備案,故而得名。「紅單船」製造時候,以海洋航行為主,船體高大,抗風浪能力強,且可以配置幾十門火炮。

太平軍水師是什麼情況呢?巔峰時刻有萬艘船隻,但幾乎都是民船、漁船,運輸貨物還行,與配置西洋火炮的「紅單船」相抗衡,只能死路一條。

有「紅單船」水師協助,向榮進展很順利,清軍橫行長江,天京的糧食運輸極為不穩定,經常面臨斷糧的危險。

楊秀清為了解決糧食問題,緩解城內飢餓,多次放百姓外出,自謀生路。即便如此,天京城內的太平軍,除了戰鬥人員,以及諸侯王外,其餘都得喝粥。

蕪湖,太平天國戰略要地,也是糧食運輸通道之一,為天京提供補給。向榮把目標對準蕪湖,重兵圍攻,楊秀清則派黃承芳去鎮守。

如何治理民眾,發展經濟,這是黃承芳的專長。但是,黃承芳對軍事一竅不通,平時追隨翼王打仗,也是從事文職工作,處理文件而已,並非上陣殺敵。

黃承芳來到蕪湖,清軍已經將城池包圍起來,以「紅單船」水師封鎖江面,然後集中西洋火炮,猛轟城池。

蕪湖太平軍不多,只有四千餘人,且以新兵為主。能打的將領,一個也沒有,黃承芳欲哭無淚。

面對清軍進攻,黃承芳除了據城死守,別無辦法。石達開督師江西,與湘軍正面廝殺,也沒辦法增援蕪湖,黃承芳只能自己戰鬥了。

清軍圍攻兩個月,蕪湖糧草耗盡,又沒有援軍,處境岌岌可危。但是,蕪湖是天京重要的物資補給基地以及中轉站,黃承芳也不敢放棄,即便他知道守不住。

向榮知道黃承芳是人才,會治理地方,便派使者入城,建議他投降,自己願意向皇帝舉薦,讓他得到一官半職。但是,黃承芳拒絕,他表示與城池共存亡。

清軍破城而入,黃承芳率兵進行巷戰,陣亡沙場。蕪湖城內的數千太平軍,除了少數突圍成功外,也全部戰死,蕪湖被清軍拿下。

蕪湖陷落,天京糧食危機更加嚴重。為此,楊秀清才下定決心,組建秦日綱軍團與石達開軍團,一起合力摧毀江南大營,打破天京困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e0da39897cf2581b35a2fde17091f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