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王侯出行都啥裝備?音樂、保鏢不能少,悠哉享受「慢生活」~

2022-07-13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西漢王侯出行都啥裝備?音樂、保鏢不能少,悠哉享受「慢生活」~

撰文/饒菲(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考古部)

審核/趙藝博(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考古部主任)

西漢是車輿文化繁盛的時期,海昏侯遺址作為典型的漢代列侯墓葬,也是目前長江以南地區唯一一座帶有真車馬陪葬坑的列侯墓葬,出土有大量精美的車馬明器(明器指的是古人下葬時的隨葬器物)。通過海昏侯墓的珍貴文物,我們得以前往2000年前的西漢,跟隨古人一起乘著車馬,體驗一把閒適的「慢生活」。

車馬器位置示意圖

千乘萬騎,載馳載驅

在現有的考古資料中,車出現於夏商時期,至春秋車型種類增加,其戰略地位和社會地位不斷上升,形成了較為嚴格的車輿禮制。逸禮《王度記》載:「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其意是說,皇帝出行要採用6匹馬拉車,天子之下,據其官階可採用的馬匹數量逐級遞減。車作為古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交通工具和戰場上的戰爭工具,不僅是王侯貴族身份的象徵,更是衡量國家財力與戰力的重要標準。

在古代,人力和畜力是車的主要動力來源,常見的拉車動物有馬、驢、騾子、牛、駱駝等。其中,馬因其奔跑速度快,且靈活聰慧,易於馴養和溝通等特點而備受人們青睞。商周時期,馬匹的飼養和管理已經相當規範,並設有專門的官職,騎術也成為古代貴族教育體系中的一門必修課。古籍《周禮》中記載的官學「六藝」,其中的「御」便是指御馬駕車之術。

秦漢時期,馬車發展出了更多細緻紛雜的類型,適用於眾多不同的場合。根據功能劃分,常見的如獵車、軺車、安車、鼓樂車、戲車等,應用於出行、運輸、戰略、禮儀等多個方面,衍生出了豐富的車馬文化流傳於世。

光車駿馬,高談雅步

商至春秋末期,多見單轅的獨輈車,至少需要2匹馬拉動;戰國時期出現的雙轅車,一般駕4匹馬。秦漢時獨輈車和雙轅車並行使用,到了西漢後期,雙轅車成為主流,尤其是作為交通運輸工具的車,大都是更加穩固耐用的雙轅車了。

獨輈車和雙轅車

漢王朝對於馬車的使用也有明確的規定,車輿、冠服、儀仗皆有定製,按尊卑列等。常見車型有安車和軺車,安車為坐乘車,常駕4匹馬,多有華蓋,規格較高,為王侯出行專用;軺車為立乘,車廂較小,四面敞露,車型輕巧,車速較快,可作為安車隨行的從車。

海昏侯墓的車馬坑

在海昏侯墓的車馬陪葬坑中,葬有5輛木質彩繪安車和20匹馬,分前後兩排整齊排列。車輛經過拆卸,分散裝入彩繪髹(xiū)漆木箱內,放在槨底板上,馬骨腐朽僅見痕跡,車馬身上均有精美的青銅飾品。據墓中所葬車馬的數量來看,正好為4匹馬駕一輛車,符合漢代王侯出行的最高等級——「駟馬安車」。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偶樂車此外,海昏侯墓室甬道東西兩側的車馬庫出土了6輛偶軺車和多個儀仗俑,甬道南部樂車庫內出土有2輛三馬雙轅彩繪偶樂車。樂車多用於儀仗,作為軍車時「擊鼓鳴金」,指揮戰事,或是作為王侯出行車隊的前導車。墓中2輛偶樂車一為金車,配有實用樂器青銅錞於、青銅鐲、鉦和甬鍾;一為鼓車,配有建鼓。根據墓中隨葬的車馬配置,可以想像——前有偶樂車擊鼓開道,海昏侯乘坐的豪華安車穩居中央,後有多輛軺車和隨行人員相從,浩浩蕩蕩的車隊伴隨鼓樂聲氣勢威武,一幅西漢王侯出行圖便躍然眼前。

鈿車寶馬,朱輪華轂

漢代車馬文化盛行,貴族多以車馬數量的多寡表明尊卑等級,並在車馬上飾以相應的精美裝飾品。海昏侯劉賀生前地位尊貴,其墓中出土了大量車馬器,造型優美,工藝精湛。

羱羊馬珂

鑾金青銅龍首車轅飾

鎏金青銅軸飾

錯金神獸紋銅當盧

當盧是古代馬額頭上的金屬裝飾物,起裝飾和防護的作用,早在商周時出現,在漢代盛行。海昏侯墓出土了80餘件當盧,造型和工藝都堪稱珍品。

如今經過考古學家的修復與研究,古人車馬悠悠的「慢生活」得以呈現在我們面前。最初只能用雙腳丈量土地的人類,對速度的不懈追求,推動著科技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正是在科技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到達更遠的遠方,也可以回到更悠久的過去。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我在西漢乘馬車》,有刪改,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765210f3fc160974f93fc1b48d217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