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3年多,中證500為什麼漲不起來?

2019-07-28   讀財研習社


借著上一篇,仔細說下中證500。

中證500與滬深300一直都是市場兩大主流寬基指數,投資基金的人基本上都先從這倆開始。

自從上半年以白酒為主的白馬漲的太快,很多人將目光轉向以中證500為領頭羊的中小盤指數。



來源:Choice,中證500市盈率走勢


如果往前推,中證500的市盈率波動還是比較大的。

有人講,最近2~3年,中證500基本上都趴在估值底下,一點也沒漲起來,存在感比滬深300、上證50這些大盤指數差太多。

很多人質疑它的投資價值也很正常。

先來說下,中證500為什麼低估?

一般來講,對於指數來說,評價它是否值得投資,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看估值是否合適。

而市盈率和市凈率是常用的兩種方式。

根據市盈率來判斷,一種是絕對估值,一種是相對估值。

從絕對估值去橫向對比,中證500肯定不便宜,上圖中它的市盈率最近幾年基本在15~30倍波動,同期滬深300和上證50都在10倍甚至以下。

如果從這一點看,同一市場、同一評價標準,差距這麼大,絕對估值貴了,大家第一感覺要選擇滬深300或上證50。

但相對估值,也是另外一種縱向比較,對比自身歷史數據,當下估值所處於的位置,這就是百分位。

從百分位來評判,中證500當下位置不過10%,比歷史上90%的時期都便宜,肯定處於低估啦。

目前大部分採用的第二種歷史百分位的估值方式。

但它的缺陷很明顯,數據的刻板,可能影響動態的投資。

中證500過去由於偏中小盤,樣本公司併購、擴張、炒作帶來的高估值,在當下重質量發展的轉型期,很可能影響後續的投資參考。


有人認為強者恆強,最近幾年價值投資的風氣確實影響指數基金收益,大家都認為下半年白馬還會繼續創新高。

有人認為當下中小盤的估值優勢比白馬藍籌明顯,應該合理選擇。

這種預判性的投資,不好評價,我們先說下為什麼中證500這幾年不漲,有個準備。

其一、重質量不重預期,不好看了。

為什麼這麼講?過去中小企業發展的想像空間是基於流動性和未來預期,大環境好的時候,大股東、公司、股民都樂呵呵。

而目前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更不利,利潤和賺錢能力不好看,自然就沒辦法吸引資金。

以下是中證500和滬深300一些數據對比:



來源:理杏仁,扣非roe



來源:理杏仁,凈利潤率


來源:理杏仁,槓桿倍數


如果只看前兩張扣非ROE和凈利潤率,中證500的變化其實不大,與之前幾年都相差無幾,雖然滬深300的賺錢能力和利潤率都比中證500高,但它一直在下滑。

不過結合第三張,就有點理解為什麼資金選擇大盤,而不願意選擇中證500了。

當前市場的環境大家心理清楚,過去上槓桿快速擴張推高的泡沫,現在終於還回來了,中證500的槓桿倍數還在微幅上漲,而滬深300的槓桿已經連續在下降了。

任何投資都要站在大環境的角度考慮,大資金投資優先考慮的不是收益,而是穩健。

滬深300中以金融、消費、醫藥為主的成熟企業,在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抵禦風險的能力明顯會高於中證500。

其二、空間不足,看估值

中證500相對估值肯定是不高的,但絕對估值對於一些價值投資的人來說,不值得。

而過去中小盤中看重的盈利增速,很多不是靠自身業績來提升,併購重組直接把報表做上去了,所以中證500的數據波動挺大的,不夠穩定。

這也是有些人喜歡中證500的原因,因為波動大,超額收益才可能存在。


講了這麼多,中證500還值得投資嗎?

如果看數據,還是挺悲觀的,不過投資是面向未來的。

當下白馬藍籌的風格已經持續大半年了,科創板這個時段上市交易,並不是巧合。

白馬藍籌中大部分都是金融地產、食品飲料等,而很多科技板塊大多都在中小盤,中小盤交易這麼多年,不可能因為科創板上市而放棄。

我個人還是有樂觀的態度看待中證500的,同時要有不確定的準備。

這個時候,倉位的合理配置很重要啦。

對於現金流充裕的朋友,在持有大盤指數基金情況下,可配置一些倉位到中證500上。

如果已經被占用資金,可以逐漸輪動轉移。

你認為中證500的春天2019年回來嗎?留言分享下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