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模仿,寶寶不僅能夠複製行為,還能夠加工行為,有所創新

2022-04-03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通過模仿,寶寶不僅能夠複製行為,還能夠加工行為,有所創新

1999年,科學家梅爾特佐夫讓一個18個月的嬰兒觀察一位成人從事一種成功的行為,並讓嬰兒也來嘗試這種行為。實驗重點在於,如果嬰兒只是模仿示範者實際操作的內容,那麼最後的模仿行為就會失敗。

第一步,嬰兒在一旁觀察一位實驗人員將兩個相吸的小啞鈴拉開並成功的過程;

第二步,實驗人員給嬰兒一個過大的小啞鈴,讓他嘗試拉開。嬰兒使用示範者的方式,用兩隻手去抓小啞鈴,並做出向外用力的動作。但是小啞鈴對嬰兒來說太大了,所以嬰兒無法使用實驗者的動作拉開小啞鈴。

後來,嬰兒主動嘗試了新的解決辦法。他把啞鈴一端放在桌子上,然後用兩隻手共同施力來拉另一端,最終成功地拉開了小啞鈴。

這個實驗說明,孩子是能夠通過模仿學習並進行自我創造的,因為模仿是孩子進行學習活動最有用且有效的工具。

寶寶的模仿行為是逐漸地由單一模仿到自我創新的。

1、新生寶寶就有模仿的本領

寶寶在出生後4個小時中,就已經具備模仿能力了。

注視

嬰兒會對人類的面部特別感興趣。在安靜覺醒的狀態下,媽媽在距離嬰兒面部20-25CM的距離,專注的看著寶寶;那麼嬰兒就會同樣的特別專注的注視著媽媽,而且能夠準確的模仿出媽媽的某些行為。

伸舌頭

媽媽若是對著寶寶慢慢的伸出自己的舌頭,反覆、緩慢的進行這個動作;寶寶就會不由自主地跟著媽媽,不斷地嘗試重複伸出自己的舌頭,且直到完全將舌頭伸出嘴外為止。

很多寶寶很喜歡這樣的遊戲,且樂此不疲。

2、半歲以內的寶寶已經熟練掌握模仿的能力

隨著寶寶的成長,他們會發現模仿是一種複雜而且有意義的事情。

打呵欠

當媽媽對著寶寶開始打呵欠的時候,哪怕當時寶寶正玩耍的生龍活虎,也會不斷地開始重複打呵欠這個行為,且會越來越困,直到自己睡著為止。

對哄睡寶寶已經非常頭痛的媽媽,不妨試試這種行為。

照鏡子

面對鏡子,寶寶首先會對鏡像產生出濃厚的興趣,形成注視和凝望;接下來,他們會嘗試判斷「鏡子裡的人」是否真實存在,做出各種表情,並觀察鏡子中寶寶的反應。

其實,即便是寶寶從未照過鏡子,他們也能夠通過觀察媽媽的面孔,聯想到自己面孔的具體部位,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這本身也是一個複雜的認識過程。

3、周歲以上的寶寶已經能夠把模仿的行為融會貫通

寶寶的社會化發展離不開模仿,通過模仿,寶寶不僅能夠複製行為,還能夠加工行為,有所創新。

觀察和探索

寶寶能夠跟隨成人一起到處走走,到新的環境中進行探索。

這個時候,寶寶也有能力跟隨一個移動的玩具單獨出行,並且自己摸索著返回。

模仿且融入

寶寶能夠模仿熟悉的社會行為,例如分享玩具,通過模仿能提高這類行為的發生。

所以不妨在寶寶還小的時候,常常和他們玩一些「平等交換」的遊戲,寶寶就會習慣於分享和交換玩耍的行為。

學習且創新

寶寶通過觀察成人,能夠模仿學會一些新的行為並能夠自我創新。

就像上面實驗中的嬰兒,這類模仿行為尤其對孩子的語言學習來說,非常重要。再比如,父母也能夠感受到,寶寶在牙牙學語中,會經常「語出驚人」,給大人帶來無限的驚喜和快樂。這就是他們進行模仿後,自我創新的過程。

的確如此,寶寶的模仿行為從呱呱墜地開始,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地將這種行為內化和創新。

所以,對於寶寶來講,模仿就是自己學習的捷徑,可以直接拷貝某個具體的行為或是某種類型的動作,讓自己快速、有效的學會一系列的技能。

因此,模仿是孩子進行學習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