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臨,除了炙熱的天氣,更熱的莫過於各種各樣的親子游、研學營了。
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意識到開闊孩子眼界的重要性,不過想要陪伴學齡的孩子們外出,也只有寒暑假這樣略微比較長的假期。
再加上疫情封控的幾年,很多本來是每年都有出行計劃的家庭都被按下了暫停鍵,今年暑假,旅行就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日程安排。
可是,帶著孩子東奔西走,匆匆忙忙趕飛機高鐵、渾身疲憊擠火車地鐵、每個城市都一晃而過,每個景點不過是打打卡……最終,炎炎烈日下,身心俱疲中,大人沒有了耐心,孩子沒有了樂趣,不過是換一個地方的爭吵、訓斥……
何樂之有?這樣難道真的就是旅行的意義嗎?
事實上,親子游真的是一件需要費腦子去思考、去計劃的事情,絕沒有「說走就走」的洒脫。
我記得有一位朋友家孩子,10歲有餘,打開中國地圖,但凡提到國內的城市位置和歷史,真的是滔滔不絕,眉飛色舞。
他是從小跟著爸爸媽媽一起堅持每年2次親子游的。
其實從孩子出生開始,孩子爸爸就列下了很詳細的計劃,每一年要外出幾天,如何籌劃和孩子媽媽的年假能夠放在一起,要去哪裡,除卻衣食住行之外,還要很清楚的知道去某個地方旅行的目的、目標是什麼……
孩子爸爸的目標很清晰,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以近距離的遊玩為主,讓孩子感受到城市、鄉村、高山和湖泊的不同。
在孩子略微大一些,就可以適當的天南海北的出遊,以城市文化、歷史探究為主。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要看孩子的興趣,跟著孩子的興趣做調整。
在孩子上學了之後,先是帶著孩子一起做旅行計劃,查閱旅行攻略,了解人文地理,掌握風土人情;之後和孩子實地到訪的時候,根據自己所做的攻略,玩的就很盡興,也遊刃有餘。
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時候,去哪裡旅行的計劃就逐漸交給了孩子。不拘泥於去過哪裡,也不妨礙孩子的決定。
比如孩子喜歡大連,就陸續去了3回;但是每一次所去的地方、所了解的知識,所增長的見識,都完全不一樣,收穫頗豐。
孩子也在旅行中,逐漸樹立了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且根據自己的目標,同樣做著計劃,這樣的計劃就是切實可行的,而且是孩子自己的選擇,因此孩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主動的去學習、去生活,這不就是家長所想要達成的嗎?
親子旅行,重點應該在親子,而不僅僅是一場旅行。
很多人說,親子關係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孩子越長越大,親子關係就越來越遠。其實真正親密的親子關係並非如此,親子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孩子越長越大,親子距離可能會越來越遠,但親子關係卻不會單一如此啊!
從親子旅行上就可以窺見一斑。你們是開開心心去,收穫滿滿回;還是信心滿滿去,相互抱怨回?不同的親子旅行,就是不同的家庭文化,自然也會孕育出不同的孩子。
親子旅行,讓孩子眼界得到開闊,精神獲得豐盈,心靈備受滋養;而讓孩子感受到,一家人親親蜜蜜的在一起,要相親相愛,能相偎相依,這才是親子旅行的重要意義。
因此,帶孩子旅行,見識不同的風土人情,讓身體和心靈得到全方位的體驗,為一家人創造共同美好的回憶吧。
若干年後,孩子長大後,他也會記得每一場的旅行,也會計劃著每一次的旅行,而最關鍵的是,在他的旅行計劃中,永遠也會為父母留下一個位置,正如現在帶著孩子出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