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全獎高爾夫天才少女,美國華裔正在批量生產「谷愛凌」?

2023-08-30     遇言不止

原標題:史丹福全獎高爾夫天才少女,美國華裔正在批量生產「谷愛凌」?

而我們作為父母,也可以更多地重視孩子的體育,而不僅僅只是學習成績。

——遇言姐

自從谷愛凌在北京冬奧會上奪得兩金一銀,成為「天選之女」,華裔天才少女又多了一員猛將——Rose Zhang張斯洋

同樣全獎史丹福,同樣一鳴驚人。

今年6月5日,年僅20歲的張斯洋,成為了歷史上72年來第一位,職業生涯首秀就奪得LPGA女子高爾夫職業巡迴賽冠軍的選手

美國媒體紛紛感嘆,「又一個Tiger Woods誕生了!」

高爾夫球屆則紛紛慶祝,又多了一顆耀眼的新星

其實若是比成績,張斯洋甚至比當年的Woods還棒。

2022年,張斯洋全獎進入史丹福大學,之後,她接連贏得20場大學比賽中的12場,當年Tiger也不過是連贏11場。

因為這個成績,張思洋還成為第一個贏得多個個人全國大學冠軍的女性

2002年,張斯洋以全額獎學金的資格被史丹福錄取,所以史丹福才是天才少女的歸宿?

2020年8月,張斯洋17歲的時候,已經在美國女子業餘錦標賽第38洞決賽中擊敗加布里埃拉·拉菲爾斯後獲得冠軍,成為這項賽事115年歷史上首位奪冠的華人球手,且穩坐榜首141周,單單獎金就超過41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00萬)。

在職業高爾夫球LPGA的網站上,Rose今年的成績有三次進入前十,並共計100多萬美金的獎金收入

作為女版Tiger Woods,或者被我們國人津津樂道的「谷愛凌」第二,張斯洋是怎麼煉成的?

身高169的張斯洋在球場上,分分鐘196的氣魄

一個體壇「灰姑娘」的故事

雖然高爾夫球是一項費用高昂、通常為商務人士所喜愛的運動,但是作為「移二代」的張斯洋的家庭其實並不富裕。

2003年,斯洋出生在美國洛杉磯附近的小城阿卡迪亞。

曾經一度,一家人擠逼地生活在一間小公寓中,爸爸媽媽住主臥,客臥轉租出去,靠租金貼補部分家用。

這種和別人合租的生活,甚至我們中大部分在北京和上海生活的家庭,都未曾經歷過。

移民後的第三年,張斯洋出生。

斯洋的爸爸媽媽和哥哥,一家人其樂融融,特別有東北人的「家人相」

雖然生活算不上富裕,父母還是讓斯洋嘗試了各種各樣的體育項目。

在美國,其實給孩子啟蒙的體育項目都不是很燒錢。

甚至,在很多社區中心,就有籃球、足球、體操這樣的兒童體驗課。

據說,籃球、網球小斯洋全部都玩得很好,堪稱從小就有「運動天賦」。

但是,直到她拿起爸爸的高爾夫球桿,在家裡的後院裡打了幾杆,斯洋的爸爸才覺得,這才是她最有潛力的項目

於是他請了一名專業的高爾夫球教練,教了斯洋3個月。

出乎意料的是,9歲的她就報名了南加州青少年高爾夫9到11歲的比賽,而且還得到了青少年組冠軍。

而她堪稱開掛的人生,就從這時候開始,徐徐拉開帷幕。

你以為只是當興趣愛好玩一下,哈哈,too young too simple

像所有「望女成鳳」的中國父親一樣,張爸爸察覺到張斯洋的高爾夫天賦,並且預見到她將來一定可以成大器,於是毅然辭掉自己的高薪職業,開始全職陪女兒打球。

其實張斯洋的家庭那個時候已經很穩定,耶魯博士畢業的父親是金融公司的資深經理,母親是牙科醫生助理,哥哥已經讀大學。

但是為了對女兒的期望,他毅然辭職,讓家庭生活的重擔都放在了斯洋媽媽身上。

好在斯洋十分爭氣。

2020年9月,17歲的斯洋在LPGA大滿貫賽2020年ANA Inspiration中獲得並列第11名,成為世界業餘高爾夫排名第一的女子高爾夫球手。

在19歲生日那天,她被授予年度最佳女子大學高爾夫球手安妮卡獎。

她還連續三年(2020-22)被授予世界排名第一的女子業餘高爾夫球手馬克·H·麥科馬克獎章。

今年4月,張斯洋在奧古斯塔全國女子業餘錦標賽延長賽第二洞擊敗珍妮·裴(Jenny Bae)再次奪冠,成為賽事歷史上首位華裔冠軍。

同樣是在四月,她成為連續141周在世界業餘高爾夫排名中排名第一的女高爾夫球手,是歷史上最長的球員。

緊隨其後,她又在5月的NCAA錦標賽上衛冕總冠軍,成為第一位兩次獲得個人冠軍的女性。

從這張合影當中可以看出,高爾夫球選手,亞裔只是少數,由此更加感到張斯洋的不易與難得

她在2023年美國女子公開賽的舉辦場地圓石灘高爾夫球場創造了低於標準桿9桿的女子球場紀錄

張斯洋成為自1951年貝弗利·漢森(Beverly Hanson)以來首位在LPGA巡迴賽職業首秀中獲勝的選手,也是自2019年澀野日菜子(Hinako Shibuno)以來最近一位在首次LPGA賽事中獲勝的非會員選手。

她就像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活力無限,能量非凡,前途無量。

超乎常人理解的「背水一戰」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張斯洋的爸爸也是一名學霸。

張斯洋的爸爸張海濱1999年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2000年從瀋陽移民美國,2004年,也就是斯洋出生的第二年,他在耶魯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父親節的時候,斯洋在她的社交媒體發布的家庭的照片,右下角是張爸爸和張媽媽

他曾經在彭博社擔任金融軟體開發人員,2007年進入了後來暴雷的著名的金融公司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那個時候,僅僅是一名金融分析師。

斯洋爸爸張海濱在Linkedin的資料

2014年,在離職之前,他已經成為了著名的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的資深副總裁。

在發現女兒的高爾夫天賦,並預見到她可能成為超級明星的時候,張海濱毅然辭職,全職陪伴女兒打球。

每次賽場上都可以看到跟在女兒身後的張海濱的身影,他幫女兒背著球桿、球袋

每一次女兒參加比賽,身後的張海濱都在默默地注視,或者一起商量策略

2023年6月,在新澤西的一次比賽後,張海濱擁抱獲勝的斯洋

離開高薪,在眾人眼中無比風光的「資深副總裁」職務的父親,成為了一名「全職球童父親」。

為了訓練女兒的球技,張斯洋的父親為她制定了嚴格的訓練計劃。

每周一至周五放學後,練4-5個小時的球,每次200-800個球,周末甚至一練就是一整天,風雨無阻;

哪怕斯洋生病了,也不能因此鬆懈,而降低訓練的強度,他說:「天氣是你不能控制的,所以你要學會適應各種各樣的天氣」。

2018年,15歲的小斯洋在PGA少年組打比賽

因為家裡只有媽媽的一份收入,每次斯洋和父親去參加比賽,他們都會乘坐夜間航班,這樣就可以避免額外的住宿費用,就算住旅館也只會選擇便宜的汽車旅店,甚至在機場長椅上或者車裡過夜。

不僅如此,張斯洋的球具裝備也無比簡單,第一次取得冠軍的時候,用的是爸爸買的200美元的高爾夫球桿(相對於其他選手都是幾千美金的專業設備),甚至從來都不買高爾夫手套,一雙手因此而磨出了厚厚的繭。

而且,據一份美國採訪說:2021年當張斯洋得到史丹福高爾夫校隊教練安妮·沃克(Anne Walker)面試邀請,斯洋高中時的校長陪同張斯洋和父親一起去面試。

為了省錢,張斯洋的爸爸拒絕了校長乘飛機去面試的建議,他們開了一夜的車趕到了史丹福。

張斯洋和爸爸張海濱

這一夜,張海濱開車,張斯洋就在后座上睡覺。

這在美國校長眼中簡直不可思議,因為后座的斯洋可是高爾夫業餘組排名第一的「明日之星」呀。

面試結束後,校長建議請張爸爸和張斯洋吃頓飯,也被拒絕了。

張海濱就在車裡拿出了一些餅乾果腹,然後馬上開車回家。

只要是在加州比賽,他們倆從來都是爸爸開車,斯洋在後排坐著吃飯、睡覺、做功課。

為了支持妹妹打球,在哥哥開始工作了之後,還要做一些兼職的工作,以支持妹妹到處打比賽。

張斯洋的哥哥比她大8歲,兄妹倆關係特別好

可以說舉全家之力,來支持張斯洋的高爾夫夢想。

正是因為全家人的支持,和父親嚴格的訓練要求,張斯洋比其他的高爾夫選手都更加「抗壓」。

無論是在拉斯維加斯100多華氏度的氣溫下比賽,還是在外州的大風天裡,張斯洋都能發揮穩定地拿到冠軍。

教練喬治·平奈兒(George Pinnell)認為,張斯洋的天才來自於她從父親身上學到的專注,從母親那兒學到的認真態度,以及她驚人的自控力

而張斯洋這樣總結自己的成績:「因為我犯的錯誤比她們少,我比每個人都更加努力。」

美國正在量產「谷愛凌」

美國曾經報道過,華裔少年已經承包了美國花樣滑冰的半壁江山。

僅在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中就有4名華裔代表美國參賽花樣滑冰,他們是陳巍、周知方、陳楷雯以及劉美賢

還有網球華裔名將劉婧文、滑雪運動員谷愛凌……

有報道說,目前在美國的中國家庭中的孩子們90%都在從事和學習一種體育項目。

而這些孩子和其他族裔運動員的不同就是,普遍品學兼優。

比如張斯洋和谷愛凌就學的史丹福,名校需要你「既是頂尖的球員,也是頂尖的學生」,所以她們的學業成績也都達到了名校的錄取標準。

是什麼造就了這一群優秀的孩子?

一,華裔家庭為培養孩子可以「傾盡所有「。

為了培養孩子,華裔家庭的父母可以做出巨大犧牲,這和華裔重視孩子教育的觀念密不可分。

你不可以想像一個美國本土的父親,在女兒只有10歲,得了幾個青少年組冠軍之後就放棄自己一片光明的事業。

畢竟得到耶魯博士學位也非常不易,周爸爸用自己的事業來換女兒的未來,即使這個決定,讓他們的家庭收入變得非常有限。

這樣的例子還有「鋼琴王子」郎朗,他的父親為了培養他,幾乎破釜沉舟。

二,這些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是頂尖人才,孩子們中了基因彩票。

大家都知道頂級運動員不僅僅是靠「身體條件」,更是需要用頭腦來比賽。

奧運花滑選手陳巍

花滑冬奧會冠軍陳巍父親陳志東是美國醫學專家,花滑名將周知方父母都畢業於清華計算機系,網球名將劉婧文的父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母親畢業於復旦大學,谷愛凌的媽媽是北大學霸,爸爸是哈佛畢業生……

網球名將劉婧文,她的父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母親畢業於復旦大學

能夠有身體素質成為運動員的華裔孩子們,就是中了智商和體育天賦的雙重彩票

三,西方社會為孩子們從事體育事業提供了不少條件。

很多體育項目的初級階段輔導費用其實並沒有那麼昂貴。

比如高爾夫球場的費用,在一個小鎮,一張年卡幾千美金就可以搞定。

網球名將張子臻

包括無處不在的網球場地,我不得不提一下,在北京給大甜二甜上一堂網球私教課,場地加教練要700元45分鐘。

更不要說游泳這樣普遍的運動……社區游泳館,100美金可以給孩子10堂游泳課。

四,最重要可能還是家長的認知,和對孩子成長的規劃。

谷愛凌13歲已經拿到青少年組冠軍,張斯洋15歲也拿到全美青少年高爾球冠軍了。

史丹福女子高爾夫球隊在全國大學生比賽中奪冠,姑娘們一起合影

如果孩子在8、9歲開始學習一個項目,大約2-3年就可以看出是不是可以從事職業比賽,還是只能作為愛好。

哪怕不作為職業運動員,體育運動都可以強健體魄,建立強大的內心力量,成為一種社交型的愛好

在花叢中打球的張斯洋,祝她前程似錦

不管這麼樣,遇言姐希望「谷愛凌」繼續批量,張斯洋越來越多。

而我們作為父母,也可以更多地重視孩子的體育,而不僅僅只是學習成績。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c6c004eb43b96780cd2566fdd112f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