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特務和中央軍環伺的昆明為何能成為「民主堡壘」

2023-12-29     掌柜講歷史

原標題:抗戰期間,特務和中央軍環伺的昆明為何能成為「民主堡壘」

抗戰期間,西南一隅的昆明被贊為「民主堡壘」。但實際上,當時的昆明市作為雲南省省會,也是軍統的一處重要據點,僅被其掌握的公開機構就近20個;另有數十萬中央軍精銳分布全省各地,在這樣的環境下,昆明的民主運動為何能夠迅速發展呢?

日寇進逼下,大批民主人士和學校雲集昆明

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有計劃地將平津和東南沿海一帶的大學遷往內地,先後有幾十所高校轉移到西南大後方,為中華民族保存了科學和文化的種子。這些流亡大學幾乎囊括了國內所有的知名高校,其中,北大、清華、南開大學於1937年南遷,1938年4月陸續遷到昆明,組成西南聯大。

隨著這些高校來到昆明的,還有國內許多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專家、教授。雲南省主席龍雲對西南聯大的建設非常關心,從各方面提供便利條件,並經常與西南聯大的教授交談,「談到國家大事,所見都大體相同,對於蔣介石的集權獨裁政治,大家都深惡痛絕。」

民主力量增強的同時,特務也大肆活動

在雲南活動的中央系統特務組織中,最猖狂的就是軍統雲南站,1938年以前的雲南站人員少、活動低調,武漢會戰時還一度撤銷。但1939年重建後,人員和裝備大量增加,掌握了一批公開機構,還明確了專人負責收集整理雲南省政府的相關情報,尤其是龍雲及盧漢等滇系大員的一舉一動。

軍統雲南站站長黃毅夫利用曾擔任貴州省保安科長的機會,從貴州大批抽調特務滲透雲南各行各業,在滇西、滇南等地設立大理組、河口組等組織。1943年,軍統滇緬辦事處在雲南成立,戴笠多次親臨指揮,並安排在雲南各縣設立和擴充特務組,四處刺探情報,連龍雲回老家昭通掃墓對家鄉父老的講話都第一時間整理上報。

特務的猖狂活動招致雲南地方派抵制

特務活動的猖獗讓雲南地方實力派深惡痛絕,遭到有意無意的抵制,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雲南的民主力量。某次特務頭子戴笠、康澤到雲南,要求配合鎮壓學生運動,龍雲說:「有些人無事找事,學生說幾句話要根究,教授講學也干涉,結果越壓越鬧。『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雍而潰,其傷實多』。有些人不聽我的話亂來,以後鬧出事來,我就不管。」最後,事情不了了之。

1941年,龍雲被任命為昆明行營主任,統一指揮在滇所有部隊。龍雲利用這一職務之便,不僅禁止特務在昆明市區肆意活動,還不許中央軍進入昆明市區,對駐紮市內的憲兵13團、警察等不許隨意帶武器上街,未經許可不能隨意執行任務,這樣就有效保護了昆明地區的民主活動。

滇緬戰場的緊張形勢,牽制了中央系主要力量。

全面抗戰中,雲南是多條國際援助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日寇一直虎視眈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寇於1942年春大舉入侵緬甸並迅速占領緬甸全境。5月初,一路追擊中國遠征軍的日軍部隊進入滇西,先後攻占畹町、芒市、龍陵、騰衝等地,進抵怒江西岸。

中央軍宋希濂部緊急馳援怒江,經過激烈戰鬥,將來犯之敵趕回了怒江西岸。但日寇並未死心,反而以龍陵松山為重點大力修築陣地,與中國守軍隔江對峙,並在隨後的兩年多里先後發起過多次渡江進攻作戰。這些偷襲或強攻行動雖然都沒有得逞,但卻極大牽制了中央軍在雲南的數十萬兵力。

蔣介石意圖徹底解決雲南問題而欲擒故縱

隨著1945年的到來,浴血奮戰八年的中國人民終於看到了抗戰勝利的曙光。不過也就從這一時刻開始,因抗戰而暫時緩和的國內各種矛盾重新表面化,而且更加激烈。在東北、華北,蔣介石加速調兵遣將,準備與中共搶地盤、打內戰;而在西南,兵力雄厚的蔣介石準備徹底解決雲南問題,使之徹底中央化。

為了一舉拿下主政雲南18年的龍雲,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前後經過了近10個月的精心策劃和周密部署,為了麻痹龍雲及其屬下將領,蔣介石一度放鬆了對雲南民主活動的鎮壓活動,《新華日報》中共分社在昆明建立,並與民盟機關報《民主周刊》等一起開始在昆明公開發售。各類進步組織在昆明建立,甚至提出了「改組國民黨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和聯軍統帥部」等主張。

昆明成為國統區著名的「民主堡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9538534b597776f559b997efc9a97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