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14歲,花季年齡,本該無憂無慮,成都14歲少女祝小小卻以慘烈方式結束了年輕生命:
「踏上窗台,面朝客廳,坐在窗沿上,一句話也沒說,後仰著墜下樓去」。
一大早,看了《成都14歲墜亡少女被性侵後的事件調查》,瞬間感覺不好,14歲女孩實在讓人心疼。
對此,網友的反應不一,有的譴責性侵少女的邱某:
有的指責祝小小的班主任:
也有的認為,祝小小的媽太不關愛自己的孩子,離婚後再婚,讓孩子一次次經歷破碎家庭,孩子得了抑鬱症,還堅持讓她上學,以至被老師打了巴掌,加劇了孩子的痛苦。
我想說的是,悲劇之所以發生,任何相關的人都脫不了干係:
事業有成的邱某性侵13歲未成年少女,是祝小小痛苦抑鬱的開端;
女兒患抑鬱症,媽媽認識不足,擔心不能繼續上課,選擇不告訴學校,才有了後來班任「把她臉打得發紅,牙齒也流血了」;
老師明知祝小小有病,控制不了情緒,既不道歉也沒有善意的憐憫......
壓倒祝小小的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所有的一切,讓祝小小對這個世界徹底放棄了.....
花季少女的慘烈離世,任何有良知的人都心痛不已。痛定思痛,除了加強對未年人的監管,做孩子的「過濾器」,避免過早接觸社會人,不給有不良企圖的人以可趁之機,做為家長,也要真正呵護孩子的心靈,遭遇挫折時,看見孩子,接納孩子的需求。
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永遠的依靠
應該說,祝小小媽媽朱琴華在其能力範圍內,已經給了女兒她能給的最好的幫助:
「為方便照顧女兒,朱琴華辭去上一份美容銷售的工作,在家附近找了份工資很低的臨時工」;
發現有中年男性發來黃色視頻,朱琴華大罵、警告、刪除、拉黑,「跟女兒說了這件事,提醒她不要亂加微信好友」。「她以為,那個陌生男人就這麼被刪除了。」
然而,她不知道,「一些發生過的傷害已經無法消失了」。
直到女兒懷孕三個多月時, 媽媽才知道,之前痛罵並拉黑的男人邱某某,曾強迫女兒與其發生了三次性關係。
朱琴華回憶,2019年8月的一天,她下班回家,女兒見她回來,抱著她哭起來。「她哭得很傷心,我不知道怎麼回事,問她是不是被欺負了,她什麼也不說,我問了很久,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朱琴華事後才意識到,那也許是女兒第一次遭遇性侵後的反應。
如果,第一次被性侵後,女兒能告訴媽媽,訴諸法律,就不會有接下來的第二次、第三次,如果性侵不是接二連三地發生,就不會對一個未成年少女造成難以排解的身心侵害。
遺憾的是,遇到傷害時,祝小小沒有選擇與家人傾訴,尋死的時候,也屏蔽了家人——一個個死亡倒計時,只有少數同學朋友能看到。
在祝小小心中,離異後的媽媽並不是能為自己遮風擋雨、可以依靠的人,她陷在焦慮、抑鬱中無法自拔,看不到希望,孤立無援,卻又沒有答案。
「看見」孩子
確診抑鬱症後,怕擔心不能繼續上課,媽媽朱琴華決定不把這件事告訴學校,只告訴住在附近的外公外婆,希望他們多來陪陪孩子,並囑咐他們要更溫柔、更耐心——這是朱琴華唯一可能尋求到的幫助。
在和女兒的交流上,「我不敢刺激她,不敢凶她,都是順著她的意思來。」
女兒每天都會失眠,兩三點鐘睡不著覺,在半夜哭。總說「媽媽我怕」,可朱琴華從不追問女兒哭泣、害怕背後的真正原因。
無意責怪媽媽朱琴華,18歲離家的她,書讀的不多,經歷兩次婚姻,青春期女兒的心,對她來說,實在難懂——
「女兒發脾氣或大哭的時候,就說笑話逗她開心,想辦法把情緒躲過去」
「不敢和女兒交流過性侵的前因後果,只因怕女兒厭煩,更怕刺激到女兒」
為了生計四處奔波的她,只會關心孩子的吃穿用度,顧不上、也不擅長與女兒心與心的交流。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當孩子遭遇挫折,在父母面前表露出的焦慮、脆弱、叛逆、陰暗,其實是一種變相地撒嬌、試探和發泄,孩子想要的,不是父母的躲避、忽視,或評論指導,而是,請你看見我、認同我、理解我。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需要看見孩子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在意,減少壓力,輕裝上陣。
生活中,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卻常常因為看不見孩子的內心需要、真實感受,無法走進孩子的心,親子間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看不見孩子。
智慧父母更關心:「你感受如何?」
2018年《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指出,中小學生自殺問題已成為嚴峻的事實。這些慘痛的案例背後,都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家長沒有及時「看見「孩子。
壓倒駱駝的,從來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暴風雨前,並非毫無徵兆,而是我們一直視而不見。
為人父母,常常習慣看見孩子的衣食住行:
「多吃點,你太瘦了」
「天冷了,趕快加衣服」
「怎麼搞的,怎麼考這麼點兒分?」
卻常常看不見孩子內心的需求:
孩子不只是生物學的存在——需要水、食物和空氣,
孩子也是個心理學的存在——需要愛、信任、自由、獨立和有一個自己可以說了算的人生。
當你只注意孩子的行為,你就沒有看見孩子;
當你開始注意孩子的想法,你開始看見孩子;
當你開始關注孩子的感受,你真正看見孩子。
真正的看見,是什麼?
真正的「看見」是穿透表象,對生命個體的情緒以及經歷,深深的接納和理解。
真正的看見,會讓孩子願意敞開自己,願意與父母達成合作,願意讓自己越來越好,會不後悔來到這個世界......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