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里的中國之美.jpg

2022-04-13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漢字里的中國之美.jpg

漢字里的中國之美.jpg

在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2》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國家圖書館管理員顧曉軍在翻譯《最後一課》的這段話時一度哽咽落淚——「一個民族,無論它是否被奴役,只要他掌握了它的語言,就好像獲得了開啟監獄的鎖匙……」

談到語言,自然繞不開文字,而文字不僅是表意工具,還有著不亞於語言的重要意義,在中國更是如此。

正如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所說: 「對於中國人來說,數千年的文獻都能了解;他們對本國古代文化的無比熱愛和理解,大都是由於他們的文字的這種特殊的性質之故。」

漢字可通古今、通四方,無論是千年之前的古人,還是山水相隔的異鄉人,當寫成漢字,就仿佛觸到了彼此理解的「巴別塔」。

一個個漢字呈現的不僅是一個符號,更潛藏著書法結構的美學傳承、歷史演進的文化脈絡,以及中國人特有的情感表達。

這一次, 《中華遺產》攜手 海馬體照相館|家庭,共同 探尋漢字「家/堂」「山/水」「園/林」,循著漢字的一筆一畫,感受橫豎撇捺之間的風骨與溫度,以中國漢字共賞家族文明。

家堂

- 堂屋之意·何以為家 -

「人在家裡的生活比在什麼地方更像一隻豬?」梁實秋先生的俏皮話,點出了「家」這個漢字結構的耐人尋味—— 上半部「宀」表示房屋,下半部「豕」意為豬,為什麼要用屋內有豕(豬)來代表家呢?

《中華遺產》2022年增刊《漢字中國》中提到,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家豬,一般認為是來自距今約8000年的河北省武安縣磁山遺址。據殷墟出土的殷商甲骨文記載,彼時——距今三千年前——已有豬的畜舍飼養。大量先秦墓葬中,都發現有豬陪葬。一個簡簡單單的「家」字,卻是農耕生活的深刻縮影。

徐悲鴻《旺財豬》

梁實秋先生則在養了幾年豬後,突然頓悟——「吃了睡,睡了吃,毫無顧忌,便當無比。這不活像一個家麼?」這位「國寶級」文學大師的通透與幽默全在關於漢字「家」的解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說到「家」的建築,則不得不提到「堂」。「堂」字的結構是「尚」+「土」,《說文解字》中有:「堂,殿也。」堂的本義為殿堂,而「尚」又有「高」的含義,即表明「堂」在當時是一種高等級建築形制。

但實際上,千家萬戶都有廳堂。《中華遺產》2022年增刊《漢字中國》中說:堂是一個家庭居住單位的中心,其他屋室都環繞著堂而建,是舉行重要家庭活動的場所。 因此,堂就成了一個家庭的象徵。

山水

-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

有人說山水是大地上的詩詞,「山水」二字則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內涵。

自古以來,處於東亞大陸的華夏民族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比起對於自然的恐懼,人們更多的是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山」是一個典型的象形字,甲骨文的「山」(見下圖)表現的就是三座高高的山峰。

對於行路者來說,突兀於地表的高山意味著巨大的阻礙、艱險。與此同時,高山也代表了一種昂揚、剛強、穩固的氣勢。 孔子說的「仁者樂山」,便是中國人對山的雄健之美的推崇和讚美。

水多發源於山,多山便註定了多水。

「水」的甲骨文字形中間是水脈,兩邊表示流水,形狀像水從高處順流而下,描繪的是水的流動的形狀。與之相對,古埃及文字中的「水」形作「一」,呈現水平狀,像靜止水面的波紋。兩種古老的文字在造字之初,同時選取水之形,但造出的字卻不同,這差異里能看到古時生活環境以及人們思維方式的不同。

漢字中的「水」在不斷地流動、變化,象徵變通的智慧,這也在文字結構上解釋了為何孔子說「智者樂水」。

園林

- 筆筆雲林·以畫入園 -

山水進一步影響人們的審美,園林的概念便由此發源。

造園專論《園治》中有言:「合喬木參差山腰,蟠根嵌石,宛如畫意。」 園林以畫入園,而「園」「林」二字亦如畫般生動具象。

甲骨文

篆書

楷書

「園」(園)字外面那個大大的「圓圈」,仿佛一圈籬笆牆,它將一方土地圍起來,裡面種滿芬芳繁茂的花木和果實纍纍的果樹。除了花園、果園,家中供人休憩、遊樂的空間可以叫庭園,古代帝後的長眠之所叫陵園。總之,園是一個圍住了重要或美好事物的地方。

甲骨文

篆書

楷書

「林」是會意字,原意是長滿樹木的平地。 孤木難長,聚木成林,便呈現出一種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的意象。因此,林也引申出眾多、繁茂之意。古碑叢聚之地,稱為碑林,各界人才彙集之處,則有儒林、仕林、藝林等。

中國園林,是一處亦真亦幻的佳境,一個理想中的小小世界。江南的文士,北方的官宦,嶺南的富商……人們按照自己的心意精心雕琢,於咫尺內再造乾坤。 園林中的曲徑、流水、一石、一木,因而充滿了詩意的隱喻。

東方傳承

一張屬於東方人的全家福

「一張全家福,輕鬆表達愛。」

海馬體照相館|家庭是為家庭用戶而生的品牌,致力於為每一個家庭提供以全家福為主的家庭攝影產品和優質的拍攝體驗服務。

這一次, 海馬體照相館|家庭《中華遺產》2022年增刊《漢字中國》的顧問與專家團隊一起,以「家」為靈感,取材文字背後演化歷史與引申概念,從千萬漢字中選取三組意義深遠、寓意美好的文字研發出三款具有東方底蘊的全家福—— 「山水」「園林」「漢字」

「山水」特色款全家福

「園林」特色款全家福

「漢字」特色款全家福

滑動查看更多樣片

我們希望以海馬體獨特的美學角度,融合中華文化與國人情懷,將「家」的美好通過全家福徐徐展現。

《中華遺產》主編黃秀芳老師

關於「家」, 《中華遺產》主編黃秀芳老師也向我們講述了她眼中家的意義:

家,在我們的文化中,應該是最溫情的文字之一。正如《中華遺產》2022年增刊《漢字中國》中所說: 「家,既是地緣的坐標,又是血緣的圍牆,它散逸著最發達的根系,將人的身體或精神牢牢定在自己的懷中。」

想起一位北大教授,一次我們閒談,他偶然說到,生活中有個固定不變的「節目」, 每個星期都要給在上海的老母親打電話,問個安。這樣他安心,母親也心安。當時他約莫 65 歲,頭髮已白,母親則有 90 歲左右。想到兩位老人幾十年來各居一方、各執話筒的景象,令人動容。他們,一個是「孝」,一個是「慈」。

《中華遺產》主編黃秀芳老師和女兒

家的偏旁是「宀」,像交覆深屋。交覆即指那兩條直線,深屋,就能容下各種東西:容女為「安」,容牛為「牢」,容龍為「寵」……這是古人對家的理解。 而北大教授那一通通電話,則是當代的另一種「交覆深屋」。無論古今, 「家」都是我們生活的意義之一。

以「字」之美,賞「家」之風

中華遺產與海馬體照相館|家庭

還在微博發起「三行家書」徵集活動

中國漢字

100個最具中華文化意義的漢字

陳寅恪先生說:「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

《中華遺產》2022年增刊《漢字中國》評出「 最中國漢字——100個最具中華文化意義的漢字」,圍繞「讀漢字、識中國」這一核心概念,帶每位讀者一起探尋「一個漢字,一段故事;一個漢字,一部文化史」。

點擊上圖可跳轉購買

由來自歷史、文學、考古等文化界數十位專家坐鎮,對漢字先進行初選,再從374個漢字中, 精心挑選出100個極具中國文化意義的漢字,重磅打造《漢字中國》。

《漢字中國》目錄

「每一個字的誕生,都有諸多構成因素以及變化與演進特點。」跟著 《中華遺產》2022年增刊《漢字中國》一起 讀漢字、識中國,它可以是中國之窗,也是耐嚼而禁得起推敲的文化著作。透過漢字,可問歷史,可觸溫度。

Ὅ6

凝練中華文化之精華

彰顯文化底蘊之厚重

《中華遺產》2022年增刊《漢字中國》

現已正式開啟預售

在你眼裡「家」擁有怎樣的意義?

分享一個 關於「家」的小故事

我們將抽取 5位讀者,各送出 《漢字中國》一本

探尋中國漢字之美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34cd81be4ab939f471cd8499745a7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