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誰?
中國歷史上「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他給你印象是什麼?
是一生四處碰壁、懷才不遇的文弱書生?
還是滿口之乎者也、要求學生「理解並背誦全文」的老夫子?
但歷史上真實的孔子,可能和你想像的不太一樣哦。
他文武雙全,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德智體美勞也無所不通,妥妥的一個跨界奇才。
關鍵是他真的很「拽」啊!
學習工作上,韌勁十足,啥都爭當「一哥」,不願屈居人後;
脾氣性格上,一言不合,恕不奉陪,立馬走人,從來不後悔;
日常生活中,吃喝玩樂,不走尋常路,讓後世學子嘆為觀止。
9月28日,孔子誕辰2575周年,我們不妨懷著致敬之心,延著「東方先哲」的千年文脈,去認識一個很拽且有趣的靈魂。
孔子3歲時,父親去世,17歲時,母親去世,年少的他嘗盡世間孤苦。
但他並沒有「躺平」,悉心看倉庫,認真喂牛羊,「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他深知想要改變命運,只有通過學習出仕一途,遂立下「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的誓言。
從此,孔子拜聖者為師,向能者學藝,千方百計重新振興禮樂文化。
為學禮,他千里迢迢找追尋老子;找萇弘學習音樂,他三個月嘗不出肉味。
孔子彈得一手好琴,但從不滿足,還特意向宮廷樂師學習如何彈琴。
他學琴進步很快,樂師覺得他練得很好了,建議他再換一首新曲子。
孔子卻說:「曲調是學會了,可是演奏技巧尚未學好。」
如此反反覆復,直到他領悟了曲子的志趣神韻和精神風貌後,方才作罷,讓樂師讚嘆不已。
一次,孔子路遇七歲項橐,自己提出的許多問題,都被七歲孩童巧妙解答。
他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要不恥下問。」
於是,他拜項橐為師,結為忘年交。
孔子求學,既崇文,也尚武,他勤學苦練,廣泛涉獵各類體育運動項目,屢有金牌進帳。
射箭更是他的拿手好戲,常常「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
翻譯過來就是,孔子射箭時,觀者人山人海,那情景,很像人們爭相觀看奧運會潘展樂游泳。
功夫不負有心人,孔子精心鑽研,精通了「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名揚春秋。
如果生活在現代,他簡直就是無所不能的多專業復合型人才,可被稱為「六邊形戰士」。
即使名聲大振,他也從未停下自己學習的腳步,時刻「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68歲的時候,他還在潛心研究《周易》,竟使編聯竹簡的繩子斷了好幾次,留下了「韋編三絕」的典故。
他一生學而有道,好學不倦,博學不怠,學以致用,走出了知行合一的成長之路。
如果人們都能有他的這種求學「拽勁」,做什麼事能不成功嗎,即使不成,這重要嗎?
武術大師李小龍曾說,我不怕練一萬招的人,只怕把一招練一萬遍的人。
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自我,才能做一個時代的弄潮兒。
尤其是孔子的那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猶如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如何走好學習進步之路。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裡,重拾讀書學習的美好,讓那智慧的光芒,照亮內心的寧靜與從容,用知識的力量,去遇見更好的自己。
你以為孔子一天二十四小時,只發奮求學教書育人?
否,恰恰相反,他可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吃貨」,尤其在吃的研究和實踐上,下了很多功夫,頗多造詣。
首先他提出了最先進的飲食理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吃飯不能光填飽肚子,還要講究色香味俱佳,飯食越精緻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這樣才能便於咀嚼和消化,也更能品出美食的唇齒留香。
這還不算,他還發明了一套「八不食」飲食標準:
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
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
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糧食陳舊了不吃,魚、肉、菜不新鮮了不吃,沒做熟的食物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不按時吃飯不可以......
嘖嘖,多講究,既要飯才有營養,還要講求衛生安全,這和現代衛生標準是相通的。
不是一個優雅的資深「吃貨」,不可能總結出這樣系統而全新的飲食理論。
作為地道的美食達人,孔子還對烹飪的火候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失飪不食」。
火候不對,過或者不夠,都不吃。
見過挑剔的,沒見過這麼挑剔的。
孔子雖然很講究生活的品質,但也不是所有時候都如此「挑剔」。
有一次,一個朋友送給他一瓦鍋煮的食物,這讓他非常高興,如同接受了美食佳饌。
子路不明白:「小瓦鍋是很差的器物,煮的食物也沒有什麼味道,老師您為什麼如此高興?」
孔子說:「我看重的不是盛食物的器具,而是他吃到好東西時想到了我。」
看看,夫子能把一道簡簡單單的家常菜,「拽」到了情誼情感的境界。
孔子和東坡一樣愛吃肉,弟子來拜訪他,需要專門攜帶「束脩」。
十條幹肉作為師生見面禮,孔子是相當有口福了。
當然,大口吃肉,少不了大口喝酒。
孔子喜歡喝酒,但酒量不大,一般適量而飲,微醺即可,是所謂「唯酒無量,不及亂」。
孔子還是一名天生的吃飯樂觀派。
哪怕在窮困潦倒的周遊列國中,他也甘願「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即使吃粗糧、喝冷水,彎過手臂當枕頭,也樂在其中啊。
據說,《論語》中提到吃的就有四十多處。
在春秋戰國年代,人們生活水平、醫療衛生條件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
但孔子依然能得享73歲高齡,這與他不走尋常養生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飲食習慣密不可分,非常值得現代人借鑑。
尤其是現在社會壓力大,人們遇到不開心或令人擔憂的事情,總會茶飯不思:「唉,都這樣了,哪還有心情吃飯啊……」
這就要學學孔夫子啦,看看人家,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按時吃得下飯、吃得好飯的人,一定是一個靠譜的人,一個有趣的人,一個長壽的人。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群雄爭霸,禮崩樂壞,戰亂頻仍,大家都過得很不容易。
孔子獨具慧眼,看到了社會動盪的病根:缺少仁政,這病得治。
他的建言獻策被當權者採納,受命擔任魯國大司寇,由此步入個人仕途的巔峰。
在他的治理下,魯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你尊我讓,一片欣欣向榮。
看到魯國日益強大,鄰國齊國十分不爽,就想了個壞招,送給魯定公80名美女,讓他日夜笙歌,安於享樂,不理朝政。
孔子大失所望,於是辭了職,率領弟子開始周遊列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一年,他55歲。
孔子第一站到了衛國,衛靈公起初對他不錯,開出「致粟六萬」的高薪,一行人吃喝無虞。
然而十個月後,衛靈公聽信讒言,起了疑心,孔子何等精明,擔心夜長夢多,就又來了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鏗鏘團隊奔向下一站。
楚昭王聞訊,趕緊派使者前來邀請孔子到楚國一游,還開出了給夫子七百里封地的聘禮。
陳國和蔡國不樂意了,如果孔子被楚國重用,那麼陳蔡兩國就危險了,於是派兵阻攔。
在被困斷糧的七天裡,隨行弟子都餓壞了,孔子卻仍然興致勃勃,給弟子們該講課講課,該彈琴彈琴,該唱歌唱歌,配樂伴奏,弦歌不輟,看得敵人直接懵圈。
弟子們也恍然大悟,接受了老師的逆境教育,跟著孔子的琴聲,跳起舞來,士氣大振。
這就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必報之以歌。
當巡遊到鄭國時,團隊走散了,孔子獨自在城門口等著弟子們來尋找。
有人告訴子貢說:
東門那裡站著一個人,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憊的樣子,猶如一隻喪家之犬。
東門那裡站著一個人,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憊的樣子,猶如一隻喪家之犬。
子貢找到孔子後,順嘴把鄭國那個人的話告訴老師。
沒想到,孔子不但不生氣,反而哈哈大笑:「鄭國人說得很對呀,說我像喪家之狗,就是,就是。」
在遊學的最後階段,好龍的葉公曾問子路:「你的老師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當子路把葉公的問話轉告老師後,孔子毫不遲疑地對子路說:
你何不告訴他,我是一個發憤研求學問,常常忘了吃飯;
當學問上有所發現與長進,就會快樂得忘了憂愁,甚至忽略了衰老的人呢。
你何不告訴他,我是一個發憤研求學問,常常忘了吃飯;
當學問上有所發現與長進,就會快樂得忘了憂愁,甚至忽略了衰老的人呢。
孔子對這樣的窮游,如此天真快樂、心滿意足,讓人油然而生敬意。
以至於途經各地,不斷有人投拜到他門下,跟著他一路做個「固窮」的君子。
經歷了14年的在外遊歷,孔子終於在68歲那年返回了家鄉魯國,被政府尊稱為「國老」。
那個年代,沒有火車高鐵,只有牛車相伴,特立獨行的孔子,卻帶領弟子周遊了列國,儼然「暴走一族」,堪稱史上第一位窮游達人。
孔子與弟子們在14年里,邊走邊學,教學相長,遊歷踐行,收穫滿滿,他自己變了,弟子們也變了。
他的這種「拽」勁,實際上就是一種風骨,一種珠玉,歷經兩千年風雨磨礪,依舊光彩照人。
錢穆說:
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聖人。
在此五千多年之間,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
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聖人。
在此五千多年之間,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
確實,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像孔子這麼逆襲、這麼勵志、這麼在亂世中建立自身價值的人,幾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兩千多年來,那麼多人連綿不絕地祭拜他,紀念他,喜歡他,不僅僅是因為他是聖人,給人們帶來了能穿越時光的寶貴精神財富。
還因為,他也是一個真實十足的可愛凡人,他的生活始終充滿了熱烈的煙火氣息。
以至於現在,我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尋找到他生活思想的吉光片羽。
國慶黃金假期也即將拉開大幕,你有什麼打算,不妨學學孔子:
利用假日閒暇閱讀一本喜歡的書籍,修身養性;
或者為家人烹飪幾道花樣美食,享受天倫之樂;還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看遍大好山河。
愛一點,誠一點,拽一點,人生或許更加有滋味。
點亮 「在看」,今天是孔子的誕辰,致敬先師,做好自己。
十點讀書開視頻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頻里學知識
本期解讀:王維《終南別業》
作者 | 佳鋼,遵從內心,一路向陽。
主播 | 絳染 ,電台主播、愛配音,神秘的愛貓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