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三更的「三更」,到底是幾點?是凌晨的三點還是五點?

2022-05-28     星界歷史說

原標題:半夜三更的「三更」,到底是幾點?是凌晨的三點還是五點?

許多古裝劇中都會有這樣一個橋段,每逢夜深人靜時,大街上總是會傳來梆子敲銅鑼的聲音與「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的喊聲。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中國古人就發明出一種名為「漏刻」的計時裝置,「漏刻」是利用水滴流速來測算時間。

漏刻

到了隋唐時節,為了更準確掌握時間規律,古人還發明出日晷等計算時間的裝置。

可古人計算時間的方式和今天不一樣,比如午夜12點,放到古代對應的是子時。凌晨1:00~3:00,則為丑時。由於古代夜晚消遣活動極少,更有嚴厲禁止的宵禁制度。

大晚上不在家睡覺,不是壞人就是公差。

說到這裡問題就來了,成語「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夜裡3點,還是5點呢?

日晷

據清代《古今紀史統考》一書記載:「軒轅氏始用漏刻,周公始分更、點,則更點始於周。至於用鼓用鍾則始於唐……更以擊鼓為節,點以擊鐘為節。」

周朝時期,周公首次發明計時規律,用來掌握四季更替,每日輪轉流程。大家熟知的「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是到唐代才開始出現的。

池州造刻漏記——杜牧:「牧嘗佐沈吏部江西府,暇日公與賓吏環城,見銅壺銀箭,律如古法,曰:「此建中時,曹王皋命處士王易簡為之。」

公曰:「湖南府亦曹王命處士之所為也。」後二年,公移鎮宣城,王處士尚存,因命工就京師受其術,創置於城府。池州造刻漏記。」

到了後世的元明時期,每座城市的中心還建有鐘鼓樓。鐘鼓樓起源於漢代,據史籍記載,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鍾」制度。

鐘鼓樓作為都城的報時中心,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鐘鼓樓

每到固定的時間點,守樓兵卒會採用「撞鐘」、「敲鼓」等報時方法,提醒人們現在是幾時幾分。

尤其到了宵禁時間,天剛擦黑,鐘鼓樓便會傳來響聲,這是提醒大家不要外出。

《西遊記》中就曾對這種情況有過描寫:「玉兔高升萬籟寧,天街寂靜斷人行。銀河耿耿星光燦,鼓發譙樓趲換更。」

因為鐘鼓樓覆蓋範圍不廣,便催生出更夫。在古代,更夫不僅要為大家報時,每到夜間,還要走街串巷,兼有治安、巡邏、防火等職責。

古代宵禁制度極為嚴苛,大家夜裡無法隨意出門。萬一哪裡出現火情或是來了賊人,百姓們還在家蒙頭大睡,那就要出大事了。

而有更夫定點巡邏,便能及時處理好各種險情,防患於未然。在軍營、鄉下莊寨,還有皇宮裡,都有更夫,但所屬職能部門與職責範疇又稍有不同。

更夫

資治通鑑曾有記載,王建部將王宗滌,用疑兵之計,帶領本方大獲全勝。(後軍尚未集,滌以數百人夜去昭營數里,多擊更鼓,昭以為蜀軍大至,引兵宵遁。)

戚繼光在其《紀效新書》中也有提及:「遇夜,中軍發擂,樓鋪一齊發擂;中軍打更,遇夜鋪處處打更。一處斷絕更鼓,依臨陣軍法連坐本管官旗。」

所以鐘鼓樓與更夫相輔相成,無論軍營、鄉鎮、州府治所,都會有報時需求。

中國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即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辛亥革命結束,西方鐘錶傳入中國,我們將中西時點分為「時」和「小時」。隨著鐘錶的普及,中國人則沿用小時至今。

西方鐘錶

弄清楚了古代十二時辰的具體由來,更方便大家理解三更半夜中的「三更」,到底是幾點?

大家要清楚這點,歷朝歷代的更夫,每天晚上至多會巡邏5~6次,也就是打6次更。

從戌時始,經過亥時、子時、丑時,直至寅時結束。古人按照日落到次日日出計算,減去黃昏、黎明時間,計算一晝夜時間。所謂日出、日落,便是白天與黑夜。

再輔以漏刻、日晷等報時裝置。每天晚上,更夫需要巡邏5次,至少敲6次鑼。而半夜三更中的「三更」,指的就是子時。

子時是晚上11點到次日凌晨1點,按道家學說,子時是一天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間(迷信學說,大家姑妄聽之)。

由於古代每個夜晚分為五更天,一更便是戌時,亥時為二更,子時就是三更,直到寅時五更結束。

子時對應的是晚間11點到凌晨1點,屬於一夜中的一半,所以古人便將子時稱為「半夜三更」。

打更人

當然,我這裡說的「三更」,是非常籠統的一種說法。具體到細節上,唐朝、宋朝、明朝等各個朝代,對十二時辰的準確定義都稍有不同。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規定「五鼓三點」,唐代計算時辰是,晝長55刻,夜長45刻。五而分之,則一更長9刻,約為129.6分鐘。一點長25.92分鐘。

春秋分晝夜平分,是指日出到日落這段時間,各為50刻。一夜時間長度為日落到次日日出時長,減去晨昏蒙影時間,即5刻。

刻度用箭尺計算,通常白天一箭,夜間一箭,加起來共計100刻。一更的長度,就取決於鐘鼓樓的夜箭長短。另外,根據每個城市的經緯度不同,各個地方對十二時辰的具體時間劃分,還稍有不同。

唐宋時期,官員每天五更(凌晨3點)上朝。宋朝都城在開封汴梁,五更大約是5:12。唐朝都城在長安,五更大約就是5:02左右。若遇上春分、夏至等二十四節氣,時間還另有計算。

據《晉書·天文志》、《新唐書》均有記載:「夫天之晝夜以日出沒為分,人之晝夜以昏明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入二刻半而昏。據曆法,晨初迨日出差二刻半。」

而晚上的時間為什麼叫做「更」,其實是因為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有的地方是用擊鼓方式報時,夜晚時間還稱為「鼓」。

所謂「幾更天」或者「幾鼓天」都是這個意思,「晨鐘暮鼓」也是源自這裡。

因為我國古代計算時間,並不像現在用時分秒,將全天共分為12個時辰。為方便計算,每個夜晚共有5個更次。

晚上8:00放到古代便是戌時,到了戌時,更夫開始正式工作,敲一遍鑼,兩下梆子。晚上10:00便是亥時,更夫敲兩遍鑼,兩下梆子。

到了午夜子時,便是三更天。直到丑時、寅時又分為四更、五更,敲完五更後,更夫收工回家。

除了夏季,春秋冬三個季節,每天凌晨5:00~6:00還會敲一次梆子。因為這三個季節日出時間,相比較於夏季有所延長,更夫還得額外「加班」一個小時。

歸根結底,五更是將一夜時間平均分為五份,每份一更。因為晝夜長短的季節性變化,所以不同季節,更點長度也是不同的。

同時,一夜定義不用日出日落算,而用日落後二刻半到次日日出前二刻半這段時間。

如此說來,「三更」指的不是3點,也不是5點,而是子時,即深夜23時至凌晨1時。

參考資料:《古今紀史統考》《晉書·天文志》《新唐書》《紀效新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2c2f21c41b6cc64a15ee08471b90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