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
宦官,作為一種獨特的政治勢力,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直到清朝結束,這個群體才消失。宦官因為經常接觸皇帝,當皇帝懶政、昏庸的時候,他們的權力就能夠權傾朝野。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朝代有三個,分別是東漢、唐代和明朝。說起明朝的宦官,必定要提這麼幾個:王振、劉瑾和魏忠賢。魏忠賢作為明朝最後一個大太監起點其實很低,他的下場雖說罪有應得,但這上位的過程還是頗有幾分「傳奇」色彩的。
一、被生活所迫的魏忠賢
魏忠賢原名叫魏四,家裡很窮,沒有上過學,所以他是個文盲。魏四為人比較豪爽,但是有兩個惡習,一個是嗜酒,一個是爛賭。他能夠進入皇宮當太監也是偶然。因為他爛賭,欠下別人很多錢,又還不上。一天,債主追上門來討帳,魏四嚇得要死,爬到了樹上,大聲地對他的債主說:「我一定會還你的,就是做太監也會還上。」也許這句話給魏四些許啟發,他真的去割了子孫根根,並改名李進忠。這個故事真假不是很確定,但是有一點很確定,魏四確實很窮。不過話說回來,不窮誰願意閹割做太監呢?這何嘗不是他的無奈選擇呢?
魏忠賢
魏忠賢有沒有做大宦官的天賦?說實話,還真沒有。明朝的大宦官,不管是鄭和還是王振,都有一個很大的特點——認字讀書。鄭和更不用說了,大航海就是他主持領頭的,並且還具有將帥之才。前面我們說到,魏忠賢家窮,根本沒有讀過書,一字不識。
為什麼讀書識字在明朝這麼重要?眾所周知,明朝的權力中樞是內閣,內閣名義上是顧問諮詢機構,實際上後來等同於丞相。內閣擁有一個很重要的權力——票擬權,就是在其他臣子上給皇帝的奏章上寫下意見,給皇帝作為參考。皇帝看後,會用紅色的墨水寫下批註,這個叫「批紅」。批紅才是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東西,不管是興修工程,還是官吏任免,都要經過批紅。掌控了批紅也就掌控了權力。當皇帝懶政或者昏庸的時候,這個批紅的權力往往就被太監掌控了,如果不識字的話,談何弄權?就此一點,魏進忠便沒法跟王政、劉瑾比。所以,不出意外的話,他做不了一個權傾朝野的大太監。
難道太監就一定要做一個大太監嗎?不能沒有理想嗎?魏忠賢可能是一個沒理想的大太監。他一開始進宮來的目的就是吃飽飯,或者是為了掙錢還債。一進來的小太監,地位不高,掃掃地,看看門,乾乾苦力活,這項工作李進忠乾了十幾年。可能因為他豪爽,也可能是因為他對主管太監孫暹的巴結,最終轉入到皇長孫朱由校的母親王才人底下,為她做膳食。
二、命運的轉折
轉入到皇長孫的底下,按道理說應該能飛黃騰達了吧?可事實恰恰相反,皇長孫的生活那是相當困苦。這又要從萬曆皇帝明神宗說起。
神宗在萬曆九年的時候一時興起,寵幸了一位王氏宮女,結果意外得孕,還生了一個兒子,叫朱常洛。結果萬曆皇帝事後卻不承認,活脫脫一幅渣男形象。但是當時他不僅對王氏花言巧語給了信物,而且也被史官「出賣」了。這裡得說一下,「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傳統很久了,皇帝身邊始終都有史官記錄他的一言一行,在早些年的時候史官的記載甚至連皇帝也不能看。像皇帝「臨幸」這種大事,史官絕對不會不記載的。當時皇帝的母親盼孫心切,當她聽到王宮女懷孕的消息時,開心壞了,皇帝只能被迫封王宮女為妃嬪。
神宗母親李太后
神宗的後宮美女千千萬,可他唯獨喜歡鄭氏。如果鄭氏能早早生齣兒子也就沒那麼多問題了,可她偏偏生不出,萬曆十二年生一個還夭折了。終於,在萬曆十四年的時候,神宗再得一子,取名朱常洵。因為鄭氏的緣故,皇帝格外青睞朱常洵,而對王氏宮女所生的長子朱常洛,則不睬不顧。
按照祖制,神宗應該立朱常洛為太子,但他不願意,他想立朱常洵。內閣閣老、尚書侍郎等大臣輪番上陣,對神宗不合禮制的舉動進行「口誅筆伐」,搞得皇帝一點脾氣也沒有。但是,皇帝就是皇帝,他不同意,大臣鬧得再凶也沒辦法。不過,神宗也不敢輕易進行否決,就對大臣說,常洛還小,等長大再說。
明神宗
這一等就等了一二十年。終於在萬曆二十九年的時候,朱常洛的太子地位才被確認。別人的太子都過得非常好,朱常洛這個太子卻做得相當窩囊,沒有配老師,大字不識幾個,護衛也很少,後來差點被人打死宮中。自然,作為朱常洛的兒子——朱由校,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朱常洛
李進忠服侍的就是朱由校的母親,為母子二人提供一些膳食。皇長孫朱由校由於得不到神宗的重視,身邊也沒幾個人,看得起他的更沒多少,誰也不知道他的位置穩不穩。人在苦難的時候,總是會對自己身邊的人特別依戀,李進忠一直陪在朱由校身邊,照顧他的飲食起居,陪他玩,逗他開心,一來二去,他成為了朱由校身邊最親密的人。
不僅如此,李進忠跟朱由校的奶娘——客氏之間也有一種曖昧的關係,兩人類似「夫妻」。在中國古代,由於太監和宮女備受壓迫,也無法娶妻生子,他們往往會一男一女進行搭夥,李進忠和客氏就是這種關係。前面也說了,朱由校身邊沒幾個人,奶娘養了他十幾年,基本上就等於他的母親了。這樣一來,李進忠跟朱由校的關係更加如膠似漆了。
李進忠的野心大不大呢?我們不清楚,我們只清楚他在朱由校身邊伺候了十幾年,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裡,他一直從事膳食的工作,或者陪著那位不穩固的皇長孫玩耍。
但萬曆四十八年,轉折出現了,神宗駕崩了!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太子朱常洛艱難繼位,結果卻日夜淫慾,不到一個月居然也駕崩了。皇帝死了宮內宮外應該難受,但李進忠更多的是激動,因為他伺候了十幾年的主子朱由校要當皇帝了。當年,16歲的朱由校繼位。
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繼位後,李進忠被皇帝賜名「魏忠賢」,一切大權交由他打理,世人稱其為「九千歲」。天啟年間,魏忠賢權傾朝野,禍害忠良,大大加重了明朝的囯患。天啟七年十一月,朱由校屍骨未寒,魏忠賢恩威不在,受驚自縊,死後被肢解,客氏被鞭死。從天啟元年到天啟七年,僅僅得勢七年光景,這結局也可說是活該了。
魏忠賢的悲涼結局
文史君說
魏忠賢,從最初大字不識的窮小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一躍成為權傾朝野的大宦官,這是他萬萬沒預料到的。我想,一開始他進宮的目的更多的是討口飯吃,應付生活。他的七年「榮光」,是他用幾十年的底層太監生活和對主子的忠心換來的。對於魏忠賢的種種弄權行為,明熹宗朱由校真的不知道嗎?我估計不會,一方面可能是這位木匠皇帝無心政事,另一方面對這個陪著自己從一無是處走過來的老太監,朱由校多少也是有些不捨得吧。只是這主昏臣奸,最終禍禍了大明江山,也苦了明朝的百姓了。
參考文獻
洪夢遠著:《魏忠賢全傳》,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張宏傑:《魏忠賢的忠誠、自信與昏聵》,《各界》2020年第7期。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