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爹教我學蒸饃
文/牛永超
我雖說算不上是「百無一用的書生」,但因為整天和書本打交道,對於廚房裡的烹飪炊活,幾乎是「蠢婦」一個,更別說有什麼拿手菜了。好在老李吃飯不挑剔,一碗麵條就能打發掉。
然而,我有一樣值得在辦公室里的同事跟前炫耀的手藝——蒸饃。這得益於我的公爹,是他教會我的。
記得孩子剛上小學時,學校要求家長必須接送孩子上下學。我上班的地方離家遠,老李單位事兒多,只好請公爹來幫忙。他剛來一個星期,就對我說外面賣的蒸饃吃不慣,想吃手工蒸饃。我說:「我家這一片兒除了燒餅和烙饃,根本就沒見有賣手工饃的。想吃的話,除非自己蒸饃。但是我不會蒸。」
「我教你!你到超市買一包發酵粉來。蒸饃很好學!」聽了他的話,我感到詫異。在我的印象中,回老家時很少見公爹下廚房,更別說看到他蒸饃了。但看著他胸有成竹的樣子,我決定一試。
蒸饃的第一步是發麵,就是在和面時兌上發酵粉,放置幾個小時,等面發酵。和面對我來說也是一件難事兒。老李愛吃餃子和手擀麵,每次他和面時,看到他手上粘著黏糊糊的麵糰,而他用過的面盆四周粘的都是面,洗起來很麻煩,我就從不沾手。因為當時是秋天,考慮到發麵需要的時間長,就在前一天晚上把面發上。
在公爹的指導下,我按照我家兩層蒸鍋能夠存放饅頭的量舀了麵粉,用手心丈量著取了大概2-3克的發酵粉,摻在麵粉里。公爹說:「蒸饃和面要用溫水,不能直接倒在發酵粉上,那樣容易把發酵粉燒死,面就不開了。蒸饃用的面不能和得太硬,太硬了面發不大,蒸出來的饃不虛;面和得太軟了也不行,蒸出來的饃都塌著,沒有形。」
我嘗試著一點一點往麵粉里加水,學著老李和面的樣子揉面。經過反覆擠壓、揉搓,面基本和好了。公爹看到我的手上還沾有面,就對我說:「和面講究三光:面光、手光、盆光。你用手再蘸點兒水,把盆子周邊濕一下,把手上的面都揉進麵糰里,再用麵糰在盆子裡滾上一圈,就都光了。」
第二天早上,面發了滿滿一盆。我用手輕輕一按,就是一個大坑。看來,面發得很成功。
接下來,該盤面了。為了增加面的膨脹度,盤面時需要加一些鹼水。我用小碗沏了半碗鹼水,一下子就倒了進去,結果面變得太軟了,很粘手。沒辦法,只好多摻些乾麵粉。我揉了很長時間都揉不出型,公爹看我吃力的樣子,就親自下手揉面。他邊揉面邊對我說:「盤面時一定要揉勻。你摻了鹼水,如果揉不勻,蒸出來的饃會出現黃塊兒。」我記得小時候家裡有時候蒸饃,饃上面就有黃塊兒,當時只覺得挺好吃,卻不知是因為面沒有揉勻的緣故。
面盤好後,該團饃上屜了。公爹說:「把麵糰拉成長條形,用刀切成塊,稍微用手整理一下,出來就是方形蒸饃了。這是最簡單的做法。如果想吃圓饃,就把面塊兒在手心裡多團一會兒,就變成圓的了。」我學著他的做法,試著團饃,做出來的饃有圓有方。水燒開後,我把生饃團放進屜子裡。公爹又提醒我注意時間,他說:「你這兒的氣灶火力大,蒸上二十五分鐘就可以了。如果是蒸包子,十五分鐘就成了。蒸時間長了,不光浪費,還有可能把鍋里的水蒸乾。」
蒸饃出鍋了,雖然個頭有大有小,樣子有方有圓,但是一個個很白、很虛。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我的成就感倍增,連忙拍了幾張照片,發在自己的QQ空間裡。公爹掰開一個嘗了嘗,連連誇讚「不錯,比外面賣的好吃」。最後,他總結道:「下次蒸的時候,掌握好鹼水的量,別摻那麼多乾麵粉,蒸出來的饃會更虛。」
後來,我在蒸饃的實踐中反覆摸索,查找失敗的原因,在花樣上也不斷改進。除了饅頭,我還學著蒸包子、肉卷、豆包等,有圓形的、方形的,還有三角形的。孩子也愛上了手工饃。
一次我媽來我家,吃著我蒸的包子,還以為是從外面買的。當聽說我是跟我公爹學會蒸饃的,她不禁感嘆:「你公公比你爸強。你爸蒸大米,淘了米以後都不知道米裡面要存水,結果蒸了半天,米都沒蒸開。」
海爾總裁張瑞敏說過一句話: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從蒸饃中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只有親自實踐了,才能真正摸清其中的門道。我家附近愛民街口,有兩家賣蒸饃的,經常是一家的蒸饃賣光了,另一家才開張。蒸饃雖然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但想把它做好,仍然需要反覆實踐。正所謂熟能生巧。
不過,我一直很納悶:平常幾乎不下廚的公爹,是怎麼學會蒸饃的呢?
【作者簡介】牛永超,女,河南新鄭人,河南林業職業學院副教授。執教20餘年,主攻經濟管理和市場營銷專業的教育教學研究,偶爾舞文弄墨,在文字中找尋溫暖,在碼字中修身養性,讓心在文字的開合中變得清澈、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