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戰國末期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與商鞅齊名,二者皆出自衛國。這也解釋了秦始皇在統一天下時對衛國的寬容。商鞅創立了大一統的國家政策,而呂不韋則思考秦國在一統後的治國方略。與商鞅採取的嚴刑峻法不同,呂不韋處於秦國已具壓倒性優勢的時代,內部卻存在著深刻的矛盾。軍人在這個時期受到崇高尊崇,使得秦軍極為強大,卻也掩蓋了文治的式微。白起和范雎相繼辭職或死去,秦國在秦昭王晚年變得極度脆弱,文治危機凸顯。
在秦昭王末年到秦始皇初年的十年里,秦國未與山東六國發生大規模戰爭。呂不韋上台後延續了蔡澤的政策,試圖通過對法律的二次改良,使其相對溫和,同時招攬山東各國的人才,充分利用六國資源來促進國家復甦。然而,嬴政通過「嫪毐事件」感到羞辱,認為呂不韋對秦國貢獻有限,且私情上已沒有了父子情義。呂不韋因廣招門客在咸陽地位尊崇,引發了皇帝的警覺,最終被貶到四川。
呂不韋的命運被嬴政化解成兩點:對秦國貢獻微薄和失去了父子情義。這兩點擊碎了呂不韋一直以來的榮耀和驕傲,令他徹底失去政治基礎。即便呂不韋曾是有能力的改革者,但在嬴政的手段下,他只能選擇一死來維護尊嚴。嬴政採取了激進方式推進秦國前進,而呂不韋所代表的穩健改革思路或許更符合長治久安的要求。歷史證明嬴政取得了短期勝利,但秦國最終沉淪於嚴刑峻法,究竟誰是最終勝利者,仍無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