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榕江路》第七章 仰望黎明 之二:誓為民主鼓與呼

2023-11-24     嗨南寧

原標題:《風雨榕江路》第七章 仰望黎明 之二:誓為民主鼓與呼

第七章:仰望黎明

二、誓為民主鼓與呼

繼續說當年西大的政治與學運,榕江時期不弱於桂林時期。從黃現璠所組織社會調查就可以看出來。

在榕江大有鄉的調查中,目睹當地少數民族生活極端艱苦,師生們十分同情。有學生鄭雷蓀,考察一結束,就立即在校園牆報上(一說是在街上)發表同情少數民族的漫畫,招來國民黨榕江縣黨部的嚴厲警告。

黃現璠教授率團在榕江大有鄉考察,採訪苗胞眾多,筆錄到的口述資料極為豐富,調查結束後曾擬就長篇調查報告《榕江大有鄉邊民社會概況》,報送廣西大學、榕江縣府、貴州省府。報告中著重談及大有鄉苗區社會歷史概況,包括歷史、地理環境、文化、語言、宗教、經濟、生活、住居、社會組織、軍事、民風習俗、服飾、節日等方面的眾多情況。這時,黃現璠聽說學生因一幅漫畫受到警告,大為不平,心中塊壘不吐不快。

機會很快到來。西大學生會邀請黃教授借榕江縣黨部大禮堂公開演講。如果黃只是談榕江苗家瑤寨的風俗習慣,無非是如實反映,算是實話實說,尚不至於觸怒當局。但為老百姓仗義執言,敢講話,講真話,是知識分子的根本道義。黃現璠這位社會學家憑著良心,引申到社會的陰暗面,抨擊政府腐敗行為,摸到了「老虎屁股」,則不為統治階級所容了。

在那次演講大會上,黃現璠教授綜述考察之所見所聞,認為邊民社會,並非某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所謂「奇形怪狀」的社會,也不是大民族主義者視為「苗亂」「苗瘋」、秩序混亂的社會。從文化上看,他們仍保持著本民族諸多傳統的風俗習慣;從經濟上看,它與中國交通不便的山區邊民社會無異,仍處於生產落後、生活極端貧困的狀態。由於教育落後,知識水平低,加之長年累月受外族人的迫害和歧視,他們不但不向經濟發達地區靠攏,

相反地卻向荒無人煙的高山區移居,從而使得他們的土地更加貧瘠、更加缺乏,生活更加苦不堪言。

而後,黃教授當場痛斥國民黨榕江當局推行的民族壓迫政策,曆數貴州官府迫害少數民族的罪行,令台下坐聽的縣官們如芒在背。縣黨部書記長石翰仙見他言辭激烈,兩次上台想打斷,黃置之不理,照講不誤。

實際上,黃現璠平素上課就敢言。1944 年冬考入西大法商學院經濟系的榕江籍學生段前烈還記得,「在一次歷史課上,講授《中國通史》的黃教授,講到避居深山的苗族同胞還沿用原始的生產方式,生活貧困,他突然半開玩笑似的插上一句:『凡是當過縣長的,拉去槍斃,幾乎沒有一個冤枉』,引起鬨堂大笑,同學們十分讚賞黃教授說話爽直。」

而此次不同,台下坐著地方官,校學系代表聯合會、學生會,早已被學校下令強行解散,進步力量勢單力薄;周邊又聚集很多從桂林、柳州一起撤來的軍警特務人員,他們夥同校內的勢力,極力干擾學生正義行動。在這個背景下,黃教授「發炮」的勇氣與威力不同尋常。

事後縣黨部與縣府開會,書記長意欲將黃現璠逮捕,縣長卻考慮到抗戰時期,逮捕思想進步教授影響不好,不敢承擔逮捕的後果,只得作罷——順便一提,在民國時期,縣裡黨部書記長,相當於國民黨內的秘書長,只管黨務,縣長才是一縣的主要領導。

不過,低潮只是暫時的,壓抑在心底的怒火,從來沒有熄滅!寒冬既然來了,春天也就不遠了!

此時,國共兩黨之爭也愈來愈激烈,涉及戰後布局的問題。因為在歐洲,德國法西斯潰敗已成定局;在中國,日軍收縮戰線,只是在做最後掙扎。一場事關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新角逐很快就會到來。

榕江雖然地處偏遠,卻並不是與世隔絕。廣西大學在榕江安頓後不久,便逐漸與西南大後方的進步力量發生了聯繫,重慶的中共《新華日報》及各校的民主宣傳品,以國民黨《中央日報》為偽裝包封,寄到榕江的西大。

1945 年 4 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在大會上做了題為《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朱德做題為《論解放區戰場》的報告。會議發出「立即廢紙國民黨一黨獨裁專政,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為國人指出了前進的方向。

中國近代的大學,誕生於內外交困的清末,因而中國的大學生似乎天生就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延安中共的會議剛結束,遠隔數千里之外的榕江就有了反響:在西大學生宿舍門口的壁報欄上,不久就連續貼出遷在貴州湄潭的浙江大學、遷在昆明的西南聯大等高校寄來贊成改組政府的宣言。毛與朱的兩個報告也很快傳到了西大,在全校立即引起轟動,學生們互相傳閱,情緒高漲。同學中自然分成兩派,進步的同學擁護毛澤東提出的主張,而以國民黨三青團骨幹為主的另一派則反對「聯合政府」。

學校的牆報欄往往是學校最熱鬧的地方,也是各派意見的集散地。廣西大學的學生宿舍現大十字街心花園及新近重建諸葛台一帶,就是當年廣西大學牆報林立的地方。各院系、各學會與各班級的牆報,排版美觀,內容豐富。有的轉載毛澤東同志著作《論聯合政府》,傳播馬列主義,發表不少學術論文及進步文章,深受榕江師生和民眾的歡迎。

有學生謝之雄(20 世紀 80 年代,筆者採訪他時,他任自治區計委主任),夜間還在宿舍圍牆秘密貼出第一張宣傳品——《西南聯大宣言》,可是,第二天便被訓導處生活指導管理組組長撕了下來。學生們不甘罷休,當天晚上,同時貼出兩張標語,並號召行動。一位生仿照魯迅雜文,寫了一篇《立此存照》的雜文貼在大門口,稱生活指導組長為「托派」。

這一回,訓導處不敢再撕。學生受到鼓舞,自此以後,將各校的進步簡報,甚至中共《新華日報》也貼了出來,影響很大,連附近漢民中學的學生也跑來看。這段時間,因有總務長石兆棠教授的支持,有人利用電台偷聽延安與重慶《新華日報》的消息,每日出版一張油印小報,將倫敦、莫斯科及重慶電台收來的中日戰爭消息,一一登了出來。

遠在平越的國立桂林師院全體學生,為響應浙大、西南聯大同學發出的民主宣言,5 月 4 日發表了題為「我們要民主勝利和平」的宣言,倡議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這一民主宣言被國民黨中統局嚴密監控,並上報教育部部長朱家驊。

廣西大學的進步學生決定在 5 月 25 日召開學生民主大會,發表民主宣言,響應中共七大提出的任務:「團結全國人民,挽救時局危機,準備反攻,徹底打敗和消滅日本侵略者,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

當時在榕江的西大學生不到五百人,先前有二十三人參加青年軍走了,有的到國統區搞地下工作去了,這次大會有包括新招生在內共四百八十人參加。地點在兩湖會館,會議名為「廣西大學學生民主大會」,部分教授、講師也參加。在大會主席徐家鸞、葉昭楠、林宏元(即林密)主持下,與會者就國內外形勢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為了預防國民黨軍警特務的搗亂,會場設了執行糾察的同學,陌生人嚴禁入內。會議開了幾個小時,途中有三個便衣(一說有兩名軍人)強行進入會場,經大會主席與之交涉,自行退出會場。雖然未發生更嚴重的場內事件,但在會場外卻是如臨大敵:附近的各條街道路口,均布有便衣軍警,戒備森嚴,氣氛異常緊張。

經過一番激烈辯論後,大會一致通過了《廣西大學全體學生民主宣言》和決議,主要內容有兩點:一是向國民黨中央政府發出代電,要求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統治;二是減租減息,改善人民生活等。

對這個過程,當年親身經歷者李崗先生記憶猶新。

李崗隨校遷到榕江後,眼見國土大片淪喪,形勢大變,這位血氣方剛的熱血青年,便想到淪陷區的農村去參加武裝鬥爭。廣西大學校友兼廣東老鄉的吳隆祥,在廣西十六集團軍後方辦事處工作,正駐紮在榕江。李崗便委託他幫忙,找到一條沿江下行的鹽船。沒想到開船的時間與民主大會時間有衝突,他便徵求林密的意見。林密認為這個會議很重要,自己的同志人又少,應該先留下來開會。於是李崗留了下來。

2018 年廣西大學九十周年校慶,李崗先生回校參加。談起當年的地下鬥爭,常常眉飛色舞。他有文章憶及這次會議:

1945 年 4 月,有人在西大學生宿舍門口的壁報欄,連續貼岀貴州湄潭浙江大學、昆明西南聯大等高等院校寄來贊成改組政府的宣言,立即引起轟動,由系代會(學系代表聯合會,學校學生會早已被學校下令解散)發起召開全體學生大會,討論響應,當時情況十分險惡困難。一方面進步力量人少勢孤,西大學生由疏散前的一千多人逃剩我省籍因窮無處可去的二三百人,又沒有黨組織,只有少數零散黨員。另方面周邊聚集很多從桂林柳州一起沿江撤來的蔣記軍警特人員。他們夥同校內反動勢力極力干擾學生正義行動和製造各種恐怖事件。如在校外就發生了樹梢高掛人頭示眾的事。校內有七名學生被列入黑名單,勒令逮捕及其他各種謠傳。

大會開始,一個穿灰色軍裝腰部扎條橫皮帶掛著一條短槍的軍官突然闖入會場,氣勢洶洶高聲大叫,不准開這樣的會,你們立刻解散。門口還布著暗哨,一時情況十分緊張。這是一場陣線非常分明,雙方面目有如額頭貼著字那麼清楚的鬥爭。但我們的人十分勇敢。許多人都以大無畏精神,立即走出座位群起向前圍著他斥問譴責。台上主持人葉招楠同學也走下來勸說「這是我們同學內部開會,沒有你的事」。經過幾分鐘爭持就把他趕了出去。

會議開始在法律系學生陳杋先推薦下,選出進步同學李名渝、齊家巒(應是徐家鸞——筆者注)、葉招楠為主席。林宏元(林密——筆者注)、鍾求璿為秘書(記錄)。經過一番辯論,工學院鄭雷蓀同學作了很好的發言,他以令人信服的道理講聯合政府的好處,使對方無言以對,隨後陸續溜出會場。會議成功通過贊成成立聯合政府的決議,宏元緊要關頭不負重託毅然走向主席台做好記錄,事後又寫出一份宣言草稿(最後選用另一篇)表明他經受住了考驗。(載《無盡的思念——懷念林密文集》,星光書店有限公司 2007 年)

榕江學生民主大會之後,李崗通過《柳州日報》地下黨組織的聯繫,到廣東去從事武裝鬥爭去了。

當年西大榕江籍學生胡肇謨,也是大會發言的代表之一。1985 年 2 月 26日有文章回憶該大會:

1945 年 4 月 20 日(一說 4 月 24 日),毛主席《論聯合政府》一文發表後,學生自治會於 5 月 18 日(應是 25 日——筆者注)在兩湖會館召開大會,對毛主席這篇文章進行大會討論。這天天氣晴和,學校提前在上午九點半鐘吃中飯。飯後同學們都陸續到達兩湖會館,門口有五六個同學站崗把守。參加的同學,都要佩戴校徽入場。館內的戲樓、大殿、天井及兩邊酒樓上下,擠滿了各院系的同學。上午十點半鐘大會開始,許多同學都踴躍發言,擁護毛主席提出來的組織聯合政府的主張,如釋放政治犯、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等。發言十分熱烈,民主空氣非常活躍。有贊成的,有反對的,有代表共產黨的,有代表民主同盟的,有代表無黨無派的,有代表國民黨、三青團的。大家你一段激昂慷慨的發言,他一段據理駁斥的指責,

有時發出「噓噓」的怪叫聲,有時高聲大罵,像吵架一樣。然而會場的空氣一直是緊張而嚴肅。

中午十二點左右,大會主席突然向全體同學說:「教三民主義的譚某某教授,要求到會場來旁聽,大家同意不同意?」話音剛落,會場中一致發出怒吼:「不歡迎!」「不受歡迎的人滾出去!」……結果,譚某某被拒絕進入會場。會議接著繼續進行,進步的同學始終占大多數。少數持反動觀點的同學,在大家的唾罵聲、呼喊聲、諷刺聲中,狼狽地走出會場。會議一直開到下午四點多鐘才宣告結束。(見《榕江文史資料·第一輯》)

胡肇謨當天晚上聽到國民黨榕江縣黨部書記長石翰仙揚言說「西大學生在鬧事呀!假如他們要到鄉下去宣傳什麼聯合政府,謹防他們有去無回」。西大學生雖然沒有下鄉宣傳,但通過這次會議,至少在全校同學的心中,深深地播下了一顆革命種子。

民主大會圓滿成功,成為廣西進步力量崛起的一個標誌,同時也引起了榕江當局的恐慌,駐榕江的楊森部隊派特務到學校跟蹤、監視進步師生,並揚言要抓捕;校長李運華為了逢迎上峰的追責,慌亂之下卻下了一著弄巧成拙的臭棋。

那位曾因漫畫激怒國民黨榕江縣黨部,又在學生民主大會上侃侃而談的鄭雷蓀同學,學的是機電,是西大理工學院院長鄭建宣教授的得意門生,在學校一直風頭甚健。兩年以後的 1947 年 6 月 2 日,西大師生在桂林聯合多校上街大遊行,喊出了「反對內戰」「反對飢餓」的口號,鄭建宣提醒鄭雷蓀注意保護自己、緊要關頭就躲到我家來。果然,7 月 9 日,國民黨軍警和特務突入西大抓人,名單上第一名就是鄭雷蓀。不想鄭雷蓀 1949 年從台灣到了美國。1995 年,當初榕江的小男孩、鄭院長的兒子鄭志鵬已是廣西大學的校長,應邀到美國舊金山參加一個校友活動。當年的熱血青年、如今已成為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的鄭雷蓀,問鄭志鵬是哪裡人。知悉來者竟是老院長的兒子,鄭雷蓀很是高興。但被問及為何到了台灣,鄭雷蓀卻顧左右而言他。

當然,這是後話。

附:《風雨榕江路》作者簡介

蔣欽揮,廣西全州人,1978年考入廣西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畢生從事新聞工作,曾任廣西日報編委兼南國早報總編輯、自治區政府參事,高級記者(教授二級),先後獲廣西、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晚報都市報優秀總編輯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著有《此公至今原不死》《另類皇帝》《廣西大學史話(1928—1949)》《歷史的碎片》《 甘苦集》《新聞角度與選擇》《新聞生涯三十年》;主編有《解讀廣西叢書》《全州歷史文化叢書》《我們沒有忘記——辛亥革命廣西百年祭》《從廣西走出去的中國遠征軍》《「申報」辛亥革命廣西資料選編》(上下冊)、《歷史名人在西大》、《風雨榕江路》等。

-end-

|內容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風雨榕江路》,嗨南寧授權轉載,作者:蔣欽揮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所得打賞歸屬作者;點擊「合集」標籤,可閱讀全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b6780fa14a1dca42c703e28f7e66d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