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榕江路》尾聲 尋找那段不了情

2023-11-25     嗨南寧

原標題:《風雨榕江路》尾聲 尋找那段不了情

尾聲尋找那段不了情

世事悠悠,日月如梭。

1944 年西大向榕江逃難,轉眼已是近八十年了。當年親歷過西大在榕江的老人,健在的如鳳毛麟角,時間似慢慢地把這段經歷掩埋起來了。問今日西大的學生,十之八九恐怕不知道榕江在何方。

但是,世上還是有一些有心人,他們也許跟西大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只是覺得這一段歷史很寶貴,很值得留下來,榕江縣學者趙順靜、吳昌智、趙光和、張登奎等先生就是這樣的有心人。

關於黃現璠教授帶隊考察大有鄉的軌跡,榕江縣政協原主席趙順靜、榕江一中原校長吳昌智、縣檔案局張登奎等三位先生,嘗試進行現場還原。而「大有」這個地名,已經不見於當前的榕江地圖。《貴州省榕江縣地名志》記載:「臘酉鄉,位於縣城西南十三公里,公路里程二十公里的都柳江畔。清雍正七年(1729 年)十二月,置古州廳後,臘酉、都江、擺奶、擺柳、分引等寨,劃入南路苗寨,設都江汛……民國二十年(1931 年)六月,置臘酉鄉,改屬第三區。民國二十六年鄉、鎮建置廢,改置臘酉聯保辦事處。民國二十九年

(1940 年)十月,改置臘酉聯保。民國三十二年(1943 年),改置大有鄉……」

「大有鄉」終於出來了。那它後來為何消失了?原來,苗鄉考察三十多年後的 1981 年 7 月,地名普查發現它與岑鞏縣大有公社重名,於是兩年後榕江縣大有公社更名為臘酉公社,後來置八開區臘酉鄉。1992 年 2 月,撤區、並鄉、建鎮,臘酉鄉與八開鄉合併稱八開鄉……

這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更名,沒有難倒有心人,終於完成了地名的追根溯源。

那麼,如今的當地老百姓是否記得有這麼一回事呢?2018年 3 月 20 日下午,趙順靜親自駕車,吳昌智、張登奎請臘酉小學退休教師王培金當嚮導,一同前往臘酉村。然而,走訪臘酉村八十五歲以上的四位老人,他們皆不知西大師生曾到之事。

《廣西大學史話(1928— 1949)》也提到社會調查的事,這些有心人相信不會是虛言,於是繼續尋找。

張登奎認真查看原臘酉(大有)鄉地圖,反覆研究「大有鄉一帶苗區」,方圓十里范圍,唯有擺奶村最顯眼,那裡有六個苗寨。黃現璠領著學生,該不會是沿都柳江支流烏娘溪溯流而上,到擺奶村進行社會調查吧?於是,大家決定到擺奶村進行查訪。

趙順靜等採訪臘酉村老人 (張登奎攝影)

擺奶村坐落在孔明山腹地、海拔一千零九十四米高的黨興坡山麓中,位於八開鎮東部,榕江縣城南部;距八開鎮政府十公里,距縣城二十四公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時全村轄擺用、烏娘溪、擺奶大寨、擺奶小寨、擺卡、高免、谷豆、列輝、烏秋九個自然寨,共三百三十七戶,一千六百一十八人。苗、水、漢族雜居,其中苗族人口占九成。

2018 年7月4 日清晨,山嵐霧靄,預示著晴朗的一天開始。吳昌智先生借車,與趙光和、張登奎一起,買了幾斤豬肉和小菜,準備到擺奶村做午飯吃,還到八開鎮政府請駐村幹部何林俊當嚮導。

車到烏娘溪苗寨路口,何林俊說,站在這裡往上看,看得到擺奶苗寨全景。擺奶大寨是村委會所在地,但見寨子四周叢林茂密,林壑幽深;近處寨頭溪流潺潺、泉水叮咚,捧一口山泉水喝進肚裡,甘甜清冽、沁人心脾。寨中古樹參天,樹上山葡萄、獼猴桃等藤條,纏繞而上,不時傳來悅耳的鳥叫聲,充滿了詩情畫意。這個季節山葡萄熟了,掛滿枝條,顯得格外美麗。

擺奶村支書廖慶文家就住烏娘溪苗寨。訪客說明來意,廖支書十分高興,說:「大寨有個一百多歲的老人家,問她就明白了。

支書辦事幹練,到達擺奶大寨,把大家安排在他親戚家裡並吩咐煮飯後,便親自去接百歲老人張玉芝和擺奶小寨老人劉成華和潘老金,還有老支書楊老祥,一同請來座談。

三位老人均是苗族,張玉芝老人是年一百零二周歲,劉成華和潘老金均八十六歲。大家問起 1945 年 4 月有沒有廣西大學師生到擺奶苗寨考察,沒想到話音剛落,張玉芝老人馬上回答:「有這件事!」頓時,大家不禁喜出望外。

張玉芝說:「當年他們來的時候是農曆二月間,還未到清明,天氣早晚還冷,來了十多個人。有幾個住在余老街(時任甲長)家,因為住不下那麼多人,余老街帶一個老師和六個學生到我家,說我懂點客話。我丈夫朱老奪招呼師生進家來,他們帶得有行李,在我家吃飯,住了兩夜。白天,他們到寨上去走訪,到吃飯時間回來吃午飯和晚飯。我們窮得很,沒有肉招待他們,吃的是自家種的小菜。我們住的也是木皮蓋的房子,在寨上算是寬敞的,騰出一個房間,鋪兩鋪床給他們睡。他們送我家兩包鹽,是紙包的,像粽粑那樣大!他們每到一家都送一包鹽巴,人口多的就送兩包。那時鹽巴金貴,家家都缺少。第三天他們臨走的時候,還送錢給我家,錢是票子(法幣),說是酬勞我家的飯菜錢。他們是好人啊!」

張玉芝老人講述苗胞生活貧苦的情況,也印證了熊永深先生的記述:「苗民最缺乏食鹽,他們把一小塊鹽巴用細繩綁上,懸吊在鐵鍋上方,煮菜時把這塊鹽放在鍋里晃幾下。」當時張玉芝家裡只有八分田,種糧不夠吃;有地,只夠種小菜;有片山,種了點杉樹。剛嫁到朱家時最困難,住在夫家父母的牛棚旁,後來才蓋了個木皮房子。家裡連鍋頭都沒有,好在娘家也在附近,每餐借來鍋頭煮好飯菜,又送回娘家去。一家四口,每餐才煮一小碗米。

張老太說:「他們人好。住下來後就給我家挑水,煮飯時就幫我燒火。走了以後,我常常想念他們。有時問我丈夫:你經常下山幫人扛木頭,遇到他們沒有?遇到了請他們再來家裡。丈夫說:日本人走了,他們回廣西去了……」(十多年前,余老街與朱老奪均已作古)

聽到此,擺奶小寨的潘老金老人插嘴說:「我家也得他們送的一包鹽。他們來我家的時候我有十三歲,記得到我家來的時候是大清早,父母還沒有到田頭做活路(即幹活),招呼他們進家來坐。他們拿出一包鹽送給我家,我父親非常感激。那時我家住的是茅草房,還有點漏雨,煙燻火燎的,大家圍著火坑坐在木坨坨上。他們問我家糧食夠不夠吃?我父親講,要是年景好,下雨田頭有水,好耙田栽秧,糧食收成好,勉強夠吃;遇到天干不下雨,田頭無水,栽不下秧,糧食歉收要挨餓,只有到山上種些雜糧、挖野菜來吃。他們擺談一陣又到別的人家。父母把他們送走後,打開紙包的鹽看了又看,十分歡喜,然後把鹽放到瓦罐里保存。那個時候我已經記得起事了,至今想得起來,他們還摸了摸我身上穿的破舊單衣,問我冷不冷。我到現在也還記得!

楊老祥老支書接著說:「聽老人們講,當年廣西大學師生來到擺奶這個地方的時候,只有擺奶大寨、小寨、烏娘溪、擺用、擺卡五個苗寨。那時擺奶大寨有二十來戶、小寨有七戶,烏娘溪、擺用、擺卡各有四五戶,加起來四十多戶二百多人,生活都過得很苦。他們每到一家,都詳細詢問生產、生活情況,並送一包鹽。那時叫『斗米斤鹽』,鹽巴十分稀缺,很多人家吃不上鹽。因此,得到鹽巴的家庭把它作為寶貝,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捨得拿出來煮菜吃……」

廣西大學師生在戰亂年代,不忘深入高山苗寨考察,關心、關注貧苦苗胞生活,給當地苗族群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師生們伸張正義,為民說話,深入探討社會政策,在榕江成為一段佳話。

往事並不如煙。這幾十年來,西大校方與榕江保持往來,幾次派人去榕江「認親」,但西大生在臘酉的考察地卻無處尋覓,直到趙順靜、吳昌智、趙光和、張登奎先生尋找到擺奶村後。

2018 年 11 月16 日下午,擺奶村的上百名男女老幼聚集村頭,十多個小伙子吹起了蘆笙,幾十個姑娘頭戴銀飾,穿起節日的盛裝,唱起苗歌,跳起了民族舞蹈,以最隆重的儀式,迎接闊別了七十多年的廣西大學師生調查組。其中,百歲老奶張玉芝拄著拐杖站在最前頭。這天,她頭上包著一塊手帕,臉上爬滿了皺紋,但耳不聾,眼不花,拄著拐杖尚能走,普通話能懂,只是牙口稀疏,表達不很順暢。為了迎接久違了的客人,村民執意留下西大師生在苗寨吃晚飯,還殺了一頭豬,擺了三四十桌,全村男女老少都參加。席間,苗家姑娘手捧酒杯,頻頻向師生敬酒……

廣西大學師生重訪苗寨,與張玉芝老人(前排左二)合影 (廣西大學提供)。

吳昌智和張登奎兩位是第四次到擺奶。擺奶村四面環山,最高海拔一千多米,屬於雲貴高原的余脈。村子地處山半腰,幾片梯田靠近山腳的烏娘溪,自然環境雖然很是美麗,但資源卻不是很豐富。寨子離縣城二十四公里,村民說,過去不通公路,過都柳江也沒有橋,去一趟縣城要走七八個小時。如今,水泥路直達村頭寨尾,村裡到縣城不到一個小時。在村裡,師生見到的多是瓦房,村民的富裕程度雖還不高,張玉芝老人仍住在當年的房子裡,只是木皮已換成了瓦頂。不過,她和余老街兩家的孫子倒是在舊房旁邊建起了樓房,告別了那種底下關牛、上面住人的板房。

尋訪人員合影。前排左起:劉成華老人、潘老金、張玉芝、楊老祥;後排左起:趙光和、何林俊、廖慶文、張登奎、吳昌智 (張登奎提供)。

西大考察組帶隊的黃庶冰與林西平老師,都曾經在廣西做過扶貧工作。

他們忘不了向廖支書調查民情,了解村裡的經濟支柱,共同尋找脫貧路子……

暮色四合,師生告別擺奶苗寨,村民們相送到村頭,仍然依依不捨,叮囑下次再來、多來。雖然歷時數十年,但是,當年結下的那段情誼,還在!

不想距西大調查組重訪擺奶村不到一年,2019 年 6月 26 日,張玉芝老人駕鶴西歸!七十多年了,她沒有等回黃教授考察團,但是,等到了同樣朝氣蓬勃的西大師生!

筆者採訪張玉芝老人 。

沒有忘記這種患難情誼的,還有今天廣西師範大學的師生們。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的日子裡,校長賀祖斌、副校長林春逸帶隊,利用暑假,率領校辦、宣傳部、學工部(處)、校團委、高師中心、教育學部、美術學院相關人員及輔導員、青馬班學生共計 30 余名師生代表,從三江的丹洲一路來到貴州的平越。這次行動被命名為「重走西遷路,再啟新征程」紅色校史尋訪社會實踐活動。2021年 10 月 20 日,校黨委副書記趙鐵再次率隊赴福泉尋訪校史。

廣西師範大學校長賀祖斌(左)和三江侗族自治縣政協主席范家榮共同為「國立桂林師範學院丹洲辦學舊址」揭牌 (廣西師範大學提供)。

師院 1945 年在平越辦學的地方有山,名福泉山,山上有井,名福泉井(故平越縣 1953 年改名福泉市)。相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一代宗師張三丰到此修道——長壽之道,這裡便成了一代道教聖地。

說來也巧,師院 1946 年自貴州平越返回廣西,以桂林市王城為校區,此地也有一口「福泉」井,是道光十七年(1837 年)開挖,供到廣西貢院參加考試的秀才們使用,井欄上刻有篆書「福泉」二字,並有桂林知府許仁和的隸書記事。兩地的「福泉」井,均水質甘甜,冬暖夏涼,水位久不幹涸。如此有緣,世事真奇妙。

當然,師生來此不是了解風土人情,而是要探求當年前輩們的艱苦辦學歷程,他們看到了一批珍貴的校史檔案,其中有院長曾作忠的親筆信、學院啟用關防和院長印知照平越縣政府的公函、學院當年借用交大留平越的家具清單、關於合辦附屬初中的函、學生的考試卷等。為了「報恩」,師大與市領導形成了長期互幫互助的五點共識。

廣西師範大學校長賀祖斌(左)和福泉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韋恩勝共同為「國立桂林師範學院平越辦學舊址」揭牌 (廣西師範大學提供)

尤其讓師生收穫滿滿的,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前輩們將生死置之度外,在風雨如晦的舊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也就是「救國之道」,真可謂艱苦卓絕!廣西師大校長賀祖斌教授在現場動容地對師生們說,前輩們「當年那種團結一致、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勇於擔當的西遷辦學精神,永遠值得今天的大學人學習和致敬」。他勉勵師生們從此次活動中,汲取奮進力量,牢記初心使命,增強奮進的信心和決心,奮力譜寫新發展階段廣西師範大學建設新篇章。

2022年7月,廣西師範大學校長賀祖斌率學校部分領導,再走當年西遷路,在三江的丹州、貴州的福泉兩地,分別與當地領導為「國立桂林師範學院辦學舊址」揭牌。

2019 年 11 月,第一次修改於融水杆洞鄉

2020 年元月,第二次修改於南寧

2020 年 5 月,第三次修改於南寧

2020 年 6 月端午,第四次修改於南寧

2021 年 7 月,第五次修改於南寧

2022 年 4 月,第六次修改於南寧

致 謝

這本書寫得很艱難,因為畢竟年代久遠,且當時處於戰爭年代,資料缺乏。

說實話,沒有一些友人提供幫助,我是無法完成的。

首先是西大的原校長鄭志鵬先生,是他幾年來鼓勵我一直寫下去;深圳莫子浩校友,他為我搜集了當年很多相關的報紙,並專心致志兩個星期,對此書做了認真的閱讀;更有貴州省榕江縣趙順靜、吳昌智、趙光和、張登奎、王世龍等先生,為了尋覓西大在當地的歷史,不辭勞苦,陪我們實地考察,並提供了大量的地方史料。尤其是張登奎先生,不僅將初稿複印數十份,送給當年的知情人審讀,還在處於新冠病毒流行期間,四處奔走,為我搜集史料。

我還要感謝廣西師範大學校長賀祖斌教授、校辦主任譚智雄,為我提供了相關史料;西大校友、廣西高級法院原院長羅殿龍先生題寫書名;北京的張健峰,西大的雷德鵬,早報當年的老同事劉飛鋒、王輯寧以及桂林的呂立忠、甘金山,柳州的廖富學、周頎、覃守貴、蒙軍、劉漢忠,鄉友劉祖斌等友人,他們為這本書提供了不少幫助。當然,更要感謝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無私支持。在此,謹致以真誠的謝意!

蔣欽揮

2022 年 8 月

附錄 廣西大學榕江大事記

因為引用的資料來源於不同的版本,時間上可能或許有出入,這裡僅供參考。

相關背景

1938 年 10 月 21 日,廣州棄守;25 日,武漢三鎮棄守。

1939 年 11 月 15、16 日,日軍在防城、欽州多處登陸。是為第一次大規模入侵廣西。

1939 年 11 月 24 日,日軍占領南寧;28 日,桂南會戰開始。1940 年 2 月,日軍自動放棄崑崙關、賓陽、上林、武鳴等地。1940 年 11 月 30 日,中國軍隊將入侵日軍全部逐出廣西。

1941 年 2 月 21 日,蔣介石抵柳州,次日險遭日機轟炸。1941 年 12 月 7 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 年 12 月 18 日,港英總督通過廣播,宣布向日投降。

日軍第一次入大規模侵廣西,占據桂南長達一年,先後侵占廣西十九個縣,加上當時屬於廣東的防城、欽州、合浦、靈山,一共二十三個縣。

廣西大學在榕江

1944 年 5 月 27 日,日軍在湘北發動大規模攻勢。

1944 年 6 月 15 日,張發奎等要人決議桂林、柳州及早疏散。

1944 年 6 月 18 日,日軍下長沙。

1944 年 6 月 20 日,西大提前放暑假,大部分學生疏散回鄉。1944 年 6 月 24 日,因疏散無措,西大釀成「6·24」風波。

1944 年 6 月 25 日,第四戰區委任韋雲淞將軍為桂林城防司令。

1944 年 6 月 27 日,桂林城防司令部發布第一次疏散令。1944 年 6 月 28 日,西大師生第一批三百多人往融縣疏散。1944 年 8 月 8 日,湘南重鎮衡陽淪陷。

1944 年 8 月 14 日,西大農學院部分圖書儀器運交黔桂鐵路新圩站,轉運南丹,在六甲受阻,只好寄存農家。

1944 年 9 月 6 日,日軍陷東安,7 日,陷零陵。

1944 年 9 月 8 日,桂林城防司令部發出第二次疏散令。

1944 年 9 月 11 日,第三次發出強迫疏散令,限令三天內疏散。

1944 年 9 月 13 日,西大良豐本部第二批師生撤向融縣。日軍迂迴進攻,輕取全州黃沙河天塹,打開廣西北大門。

1944 年 9 月 14 日,漢民中學離開桂林。

1944 年 9 月 15 日,桂林市政府遷往臨桂縣兩江鄉。

1944 年 9 月 20 日,梧州失守。西大農學院由柳州市郊沙塘遷往融縣。

1944 年 10 月 1 日,日軍占領興安。

1944 年 10 月 12 日,日軍攻陷西江上游戰略要地桂平。

1944 年 10 月下旬,西大農學院派人前往六甲協同寄存校產。後全部損失於戰亂之中。

1944 年 10 月 21 日,柳州下令強迫疏散,限於 3 天內離城。西大理工學院院長鄭建宣帶隊,乘船從融縣出發前往榕江打前站。

1944 年 10 月 26 日,日軍正式發出向桂林、柳州進攻的命令。1944 年 10 月 30 日,日軍占領恭城。

1944 年 11 月 1 日,我軍攻克滇西重鎮龍陵縣。日軍占領平樂和陽朔。同日,向桂林外圍發起攻擊。

1944 年 11 月 2 日,日軍占領永福。1944 年 11 月 3 日,日軍占領荔浦。

1944 年 11 月 9 日,西大第一批籌備人員到達榕江。西大農學院決定由融縣改遷榕江。

1944 年 11 月 10 日,桂林、柳州被日軍占領。

1944 年 11 月 14 日(一說 11 月 15 日),日軍占領宜山。1944 年 11 月 19 日,日軍第一次入侵融縣。

1944 年 11 月 21 日,懷遠失守。

1944 年 11 月 23 日,金城江淪陷。

1944 年 11 月 24 日,南寧被日軍占領。至此,桂柳會戰結束。

1944年11月26日,為截斷日軍的追剿,張發奎下令炸毀大山塘公路大橋。1944 年 11 月 27 日,十七架美軍飛機誤炸六寨。

1944 年 11 月 28 日,日軍攻陷南丹。西大師生全部抵達榕江。

1944 年 11 月 29 日,日軍陷廣西南丹與貴州獨山交界處的六寨鄉。

1944 年 12 月 3 日,日軍占領獨山、荔波縣城。

1944 年 12 月 5 日,日軍全部按原路撤出貴州境,與在榕江的西大學生擦肩而過。

1944 年 12 月 6 日,榕江縣府下令疏散。

1944 年 12 月 7 日,有飛機襲城,西大計劃遷思南。桂師遷平越。西大師生夜宿車寨,8 日,至忠寶寨。

1944 年 12 月 10 日,生得悉日軍退出獨山,方知虛驚一場。

1944 年 12 月 11 日,西大師生全部返回榕江。

1944 年 12 月 18 日,西大在榕江縣正式開始上課。1945 年 1 月 25 日,西大一年級新生入。

1945 年 4 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做題為《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

1945 年 5 月 25 日,西大學生召開民主大會,決定響應中共七大提出的政治主張。

1945 年 8 月 10 日晚,公演《雷雨》,中途欣聞喜訊:日本乞降。榕江縣城欣喜若狂,遊行慶祝。

1945 年 8 月 13 日凌晨,百年難遇的洪水襲擊榕江。

1945 年 8 月 15 日,西大貼出布告:向教職員學生髮路費,自行離榕。1945 年 10 月 6 日,西大師生在融縣舉行「西大死難病故師長同學追悼大會」。

1945 年 10 月,西大師生暫棲柳州鷓鴣江,借原國民黨第十六集團軍之婦孺工讀學校為臨時辦學地點。

1945 年 12 月 6 日,西大在柳州鷓鴣江正式上課。

參考書籍

寫歷史,總是在前人的成果上梳理扒尋,可謂「拾人牙慧」。這本書除了當年報紙的新聞外,引用前人的資料頗多,現列於後,一是以示不敢掠人之美,二是以證文之有所出,三是致以真誠的謝意!

《中國戰時農都》,周頎、謝文斌主編,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來賓市檔案館編,2016 年內部印刷。

《西大故園尋夢》,甘金山主編,灕江出版社 2011 年版。

《西大故園情》,廖井丹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年版。

《黃現璠自述》,黃現璠口述,甘金山、甘文傑、甘文豪記錄整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年版。

《圖說柳州抗戰》,李厚全主編,柳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著,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5 年版。

《資深院士回憶錄》第二卷,裘維番等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廣西大學校史 1928—1988》,劉長漢主編,1988 年內部印刷。

《廣西農業大學校史》,傅碩齡主編,廣西科學技術出社 1998 年版。

《驪歌未闌——廣西大學校友回憶錄》,黃牡麗主編,廣西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

《歷史名人在西大》,蔣欽揮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年版。

《桃李風華》,譚玉萍、陳瑞群主編,廣西美術出版社 2008 年版。《西大情緣》,陽國亮主編,廣西美術出版社 2008 年版。

《卻顧所來徑——廣西大學校友在香港》,莫子浩編著,(香港)華輿出版有限公司 2018 年版。

《灕江兩岸的流年碎影》,凌世君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 年版。《無盡的思念——懷念林密文集》,《無盡的思念》編委會編著,(澳門)

星光書店有限公司 2007 年版。

《榕江風物》,榕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文化出版社 2013 年版。

《七十二寨》,榕江縣政協文史委員會、榕江縣侗學研究會編,德宏民族出版社 2014 年版。

《黃旭初回憶錄》,黃旭初著,蔡登山主編,獨立出版社 2015 年版。

《廣西師範大學紀事》,曠永青、李殷青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年版。

《李宗仁回憶錄》,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0 年版。

《民國時期政要與香港》,劉曉滇、劉小清編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任中敏與漢民中學》,魏華齡、嚴申榜主編,灕江出版社 1995 年版。《三江縣誌》,民國三十六年(1947 年)版,三江侗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002 年翻印。

《師大故人》,王枬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 年版。

附:《風雨榕江路》作者簡介

蔣欽揮,廣西全州人,1978年考入廣西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畢生從事新聞工作,曾任廣西日報編委兼南國早報總編輯、自治區政府參事,高級記者(教授二級),先後獲廣西、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晚報都市報優秀總編輯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著有《此公至今原不死》《另類皇帝》《廣西大學史話(1928—1949)》《歷史的碎片》《 甘苦集》《新聞角度與選擇》《新聞生涯三十年》;主編有《解讀廣西叢書》《全州歷史文化叢書》《我們沒有忘記——辛亥革命廣西百年祭》《從廣西走出去的中國遠征軍》《「申報」辛亥革命廣西資料選編》(上下冊)、《歷史名人在西大》、《風雨榕江路》等。

-end-

|內容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風雨榕江路》,嗨南寧授權轉載,作者:蔣欽揮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所得打賞歸屬作者;點擊「合集」標籤,可閱讀全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8bccea2426c0128543a732aec3b15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