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嶽嵩山,分兩條山脈,東脈名曰「太室山」,西脈名曰「少室山」。
少室山有「二十八變」的說法。站在登封城西門外,觀看少室山,山峰有高有低,有粗有細, 配上藍天和白雲,好像皇姑戴的皇冠,拔地而起。從老汝洲城北門觀看少室山,峰巒疊嶂,層 層陡立,好像一朵盛開的蓮花。從古陽城觀看少室山,晩霞普照的時候,少室山上雲霧繚繞, 群峰千姿百態,好像百鳥朝鳳。從其它地方觀看少室山,更是姿態多變。有像關公挑袍,有像群 英集會,有像八仙醉酒,有像童子拜觀音、龍鳳呈祥、天女散花、五虎群羊、雄獅逐斗等等。因 而,很早以前,人們就有「登少室,觀奇景」的說法。
傳說,在南北朝時候,有一年六月六日,有三個人,一早就從少室山南、北、西三條道上登 山,觀看少室奇景。從南山道上登山的一個人,是陰陽先生打扮。年過六旬,銀須白髮。頭上戴 著銀灰色平頂帽,身上穿著鐵灰色長袍,青緞子護領平展相襯。長袍上用金銀線繡成的八卦圖,干三連,坤六斷,離中虛,坎中滿,艮伏震仰,巽漲兌縮。正中間繡個日月太極圖,黑月吃白月。 腰中繫著杏黃色絲條,雙垂燈籠穗前後撲甩。高腰白襪搭於膝蓋之上,腳穿粉底雙梁青緞子鞋。 論長相,臉如古月,眉分八彩,目如朗星,鼻若懸膽,四方口,太公須,五尺高身材。走路邁著 八字步,不緊不慢。手中提一個赭石色布袋,內裝一面銀盤羅鏡,走著路口中不離「甲子丁卯」。 從北山道登山的一個人,是個和尚打扮。他身高七尺,膀闊三停,肩寬背厚,肚大腰粗。頭 戴著青緞子平頂僧帽,身穿深灰色僧袍,腰系金色絲帶,腳穿鵝黃單開口僧鞋。面如紅棗,眉似 臥蠶,獅子鼻,火盆口,厚嘴唇,滿面鬍髭。背上斜插著一把銀亮戒刀。手中拿一桿八 尺槊鍾,脖中掛著一串念珠,走路口中不離「阿彌陀佛」。
從西山道登山的一個人,是財主打扮,頭戴絳紫色公子巾,迎面鑲個白玉片。身上穿青緞子 ,周圍走金線,織金邊。外罩古銅色起花馬褂,緊貼上身。腳穿單梁厚底雲鞋,白細布襪 子相配。手中拿著一把斑竹股大散展紙扇,扇上寫著梅花篆字。四方臉,厚嘴唇,秤錘鼻子,山 羊鬍子,走著路口中不離「招財進寶」。
三個人走到連天峰的時候,天氣突變,隨山谷刮來穿梭風,雲霧後浪推著前浪,越滾越高, 越滾越近。他們一邊看著霧海雲浪,一邊慢步往連天峰上登去。登著登著,上雲下霧合在一起, 他們像走進了雲霧裡。來到峰頂,個個累得渾身冒汗。當時,連天峰頂有個鼓形丈有餘。由於雲霧籠罩,三個人誰也沒看見誰,就在鼓形大石上相背而坐,歇息喘氣。 可是,坐下時間不長,卻聽到雲頭上有人說話,他們抬頭往上一瞧,見東南方向的雲彩上邊, .隱隱約約呈現出一座古剎。看起來,古剎雄偉壯觀。一處九進九出的寺院,殿宇排列成行,紅牆 黃瓦,朱柱雕梁,五脊六獸,鐵馬叮噹,蒼松翠柏掩映著山門,門外一對石獅子護衛,門上掛著 一塊紫檀木匾額,上書三個大金字——「竹林寺」。
一個小沙彌手扶掃帚,在山門前問老和尚:「師傅!竹林寺升到天上來了,地上還有佛寺嗎?」 老和尚顫著白須,笑著說:「有!有!天上『竹林』,地上『少林』嗎!」 小沙彌問:「地上還有個少林寺呢?在哪兒?」
老和尚伸出右手,往雲下一指,說:「就在少室山北麓密林叢處,你看!寺北有凌空高踞的 五乳峰,寺南有峻峭的『九鼎蓮花』頂,蓮花頂下自西向東還排有『旗』、『鼓』、『劍』、『印』、『鍾』 五座山巒。珠簾泉水從崖上流下山,由寺前往東流去。」
「哎!少林寺對面山坡上,六月天氣,怎麼還有一片白雪呢?」
「那是少林寺 『余雨少室映晴雪』的奇景。」
門上,各懸有一塊金字大匾,從山門那裡往後看,是:「少林寺」、「天王殿」、「大雄寶殿」、「講 經法堂」、「方丈室」、「達摩亭」、「千佛殿」。字如斗大,招人耳目。寺內寺外,松柏遮天,竹梅相 襯。三個人都看得入了迷,不禁脫口而出:「阿彌陀佛」、「甲子丁卯」、「招財進寶」。他們話音剛 落地,雲霧散開了。再看看少室山北麓,哪兒還有寺院呢?仍是一片綠樹叢林。驚得三個人面面 相覷,好一會兒才恍然大悟,各從原路下山去了。
下山途中,三個人對天上一老一少兩個和尚的對話,越想越覺得蹊蹺。因為,「天上竹林」, 肯定是說的竹林寺升天的事,他們知道得清清楚楚。而「地上少林」,今天才從神仙口中得來。並 且也隱隱約約看到了少林寺幻景。他們理會,展現少林寺的那塊地方,定是一方「寶地」。所以, 三個人就各自作出各人的打算。
陰陽先生想把「寶地」占下,將祖先墳墓遷移到那裡,以後家中會出貴子賢人。財主想把「寶 地」占下,在那裡建立宅院,一定會財運亨通,日進斗金。和尚想把「寶地」占下,在那裡建造 座佛寺,好使佛祖的煙火千年不斷。他們下山時,天已昏黑了。三個人住在三個地方,都想讓心 願早點實現。
和尚睡到半夜,再也合不住眼睛,就往少室山北麓走去。映著星光,看見「寶地」上,樹木 叢生,還並膀長著兩株高大的翠柏。他脫下一隻鞋子,在兩株翠柏中間挖了個坑,將鞋子埋在裡邊,作為記號,走了。
陰陽先生等到雞叫,便起床到少室山北麓來,見「寶地」密林中,生長著兩株高大的翠柏, 便折了 一枝木棍,深深地插在兩株翠柏中間,作為記號,走了。
太陽升出山頭,財主起了床,往少室山北麓走來。他也想放個東西在那裡,作占地憑證。忽 然見兩株翠柏中間,豎著一根棍兒,就把自己頭上戴的公子巾解下來,纏掛在棍上,作為記號, 走了。
三天以後,三個人各帶著自己的人馬,來到少室山北麓,準備在「寶地」上破土動工。三個 人一見面,便爭吵起來,都說自己早已占下。爭吵無法結局的時候,正好當朝皇帝孝文帝拓跋宏 來游嵩山,碰到他們在那兒爭吵不休,問起根由,才知道三個人在爭一塊「寶地」。孝文帝問他們 各人有什麼憑據沒有,財主說他的憑據是「公子巾」,陰陽先生說他的憑據是「棍」,和尚說他的 憑據是「鞋」。孝文帝聽後,說:
巾在棍頭纏,理當棍插早;
棍在鞋中豎,還歸鞋先埋。
陰陽先生與財主聽完萬歲的話,掃興地走了。
孝文帝和他們談話中,發現和尚相貌非凡,問其根由,原來這個和尚是印度高僧佛陀。為在 「東土」傳經,他已經來中國「遊方」三年了。孝文帝知道以後『對佛陀很器重『當即命令州、 縣官員,協助佛陀建造寺院。
佛陀請求孝文帝賜封寺名,孝文帝說:「山為『少室山』,雙柏名曰『林』。依山建寺,鍵『林』 破土,定名『少林寺』吧。」
據說,少林寺就是從那時候建造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