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出了個「紅河谷」!
柴達木盆地名聲在外,以「柴達木」命名的一條河—— 柴達木河,卻少有人聽聞。
實際上,柴達木河是該盆地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條河流之一。它澆灌出盆地最肥沃的綠洲之一—— 香日德綠洲,使之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
此外,柴達木河還是一條極具觀賞性的「紅水河」,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一道罕見的 紅河谷景觀。
柴達木河上游有兩支源流,
其中西支源流有一個湖泊叫阿拉克湖。
從該湖泊流出的河流——烏蘭烏蘇河,
又叫紅水川,
因為流經的區域是紅層地貌,
所以河流被染成了紅色
柴達木河,
在柴達木盆地的「濕舌」中逶迤流淌
想理解柴達木河之於柴達木盆地的意義,需要以地理視角,觀察柴達木盆地的特點: 氣候乾旱、寒冷,光熱資源好。而水和光熱,是決定一個區域的人生存的基礎條件。
柴達木盆地是青藏高原東北部的一個大型山間盆地,我國四大盆地之一。它的西北、東北和南面分別被阿爾金山、祁連山和崑崙山環繞,是一個 封閉的內陸盆地。
盆地總面積24萬平方公里, 90%以上面積為荒漠和鹽澤。這裡 氣候嚴寒,年均溫在5℃以下,氣溫變化劇烈,絕對年溫差達60℃以上;總體 降水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最高250多毫米,最少不足20毫米; 蒸發量巨大,多年平均蒸發量達兩三千毫米; 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每年春分一過,
柴達木盆地開始迎來了春季候鳥遷飛的高峰期。
位於柴達木盆地東部的柴達木河流域,
也成為灰鶴停歇、補給食物的中轉站
在柴達木盆地內部,光熱資源的區域差異並不大,但 降水差異卻很大。總體而言,降水量從東部向西部逐漸減少,盆地 最東部與最西部的年降水量 相差10倍以上。
柴達木河流經地區,是整個盆地降水量和相對濕度最大區域,可以說是盆地的「雨舌」和「濕舌」。源區冰川面積很小,河流補給主要靠降水,因此 柴達木河是靠「雨舌」和「濕舌」造就出的一條大河。
我們通常將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稱為乾旱區,200—400毫米的地區稱為半乾旱區。 柴達木盆地的大部分屬乾旱區,而東部的 柴達木河流域卻是另類, 可劃到半乾旱區。
在柴達木盆地分區水資源量比較中,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內的水資源總量,柴達木河流域都是最大的。由此也能看出,降水量對一個地區的水資源總量起到了決定作用。雖然因為源區有大面積的冰川,依靠冰雪融水, 那棱格勒河和格爾木河的年徑流量都要比柴達木河高,但是前面兩條河流所在區域的降水量,總體要比柴達木河流域少,所以就區域水資源總量而言,反而是柴達木河流域更高。
說到這兒,不難理解, 柴達木河流域是盆地極為重要的「水庫」。在光熱條件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水越多,自然就能帶來更多的富饒。歷史上,柴達木河幹流流經的 香日德鎮地區,曾是古絲綢之路分支——青海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也是少數民族政權吐谷渾的王城所在地。
圖是在柴達木河流域奔馳的藏野驢群。
此外,藏原羚、白唇鹿、雪豹、兔猻、馬鹿、岩羊等多種野生動物,也先後被當地攝影愛好者拍攝到。
得益於柴達木河及其支流帶來的珍貴水資源,
該流域不僅是人類生存的沃土,
也是野生動物棲息的樂園。
柴達木河的一條支流—— 諾木洪河,曾誕生了新石器時代的諾木洪文化;另一條支流—— 察汗烏蘇河兩岸,則密集分布著兩千多座千年古墓葬。
神山聖湖的孩子:
源頭吞吐湖,終點閉流湖
如果把 柴達木河比喻成一個人,他的出生地不同凡響,這讓他有著高貴的血統和傳奇的降生—— 他是神山聖湖的孩子。
阿尼瑪卿山是藏地的四大神山之一,被認為是雄獅大王格薩爾的寄魂山。從這座神山發源的東曲,流入了 冬給措納湖(又稱托索湖或陶生湖)。冬給措納湖,意為「一千座山圍成的湖」,面積450平方公里,深藍色的大湖,壯美而秀麗,被當地人視為聖湖。 柴達木河上游的東支——托索河,就是從冬給措納湖流出的。
2月拍攝的東支源頭湖泊——冬給措納湖
攝影/張紀元
柴達木河 上游的西支,也有一個湖,叫 阿拉克湖,面積37平方公里。入湖徑流有5條,其中烏蘇屋矮河是最大的一條,它源自 布爾汗布達山。
圖為阿拉克湖。
阿拉克湖又稱阿拉克淖爾,
湖面海拔4100米,面積37.35平方公里,
水源依靠地表徑流和冰雪融水入滲補給
攝影/張紀元
湖泊有不同的分類法,按照有無排水,可分為 閉流湖和 吞吐湖兩種。其中 閉流湖是只進不出、無水流從湖中流出的湖泊,內流區的湖泊大都屬於這一類,比如說 青海湖;而吞吐湖是有進又有出、有河流匯入也有河流流出的湖泊,外流區的湖泊大多屬於這類。
柴達木河東、西源頭的兩個湖泊,都是吞吐湖。有意思的是,柴達木河最終注入柴達木盆地,是典型的內河流。就像前面說的,一般而言,內流區的湖泊大都是閉流湖,而冬給措納湖和阿拉克湖卻是吞吐湖。
10月的冬給措納湖
別小看這兩個吞吐湖,如果放在外流區,可能很不起眼,但擱在內流區的柴達木河流域,其意義還是很大的:吞吐湖因為有進有出,所以湖水都是淡水。在遍地都是鹽湖的柴達木盆地, 這兩個湖可提供珍貴的淡水資源。
更有意思的事情還在後頭:從山區奔涌而下、一頭扎入盆地懷抱的柴達木河, 最後的歸宿竟然也是兩個湖——南、北霍布遜湖(因湖水乾涸,霍布遜湖分為兩個湖)。只不過,這兩個湖泊是閉流湖——人們更習慣稱它們為鹽湖。
柴達木河的西源是赫赫有名的崑崙山。崑崙山東段布爾汗布達山的雪山融水匯聚的水流,經烏蘇屋矮河等幾條小河,再匯入阿拉克湖。從阿拉克湖流出的水, 因夾帶沿河附近的大量紅色泥沙,使得河水變成了混濁的紅色,當地蒙古族同胞給它起名叫「烏蘭烏蘇」,即「紅色的水」之意。
在衛星影像圖上,
我們可以找到柴達木河被染成紅色的秘密
柴達木河上游源頭阿拉克湖岸邊的航拍圖,
從圖中能看到牧民飼養的成群牲畜
攝影/張紀元
紅色的烏蘭烏蘇河,跟碧綠的托索河好似心有靈犀,攜手趕赴一個共同的約會……
能染紅整條柴達木河的「紅水川」,
已留不住牧人後代的心
從清澈美麗的 冬給措納湖,流出了托索河, 清澈而靈動,河水閃耀著碧綠的光澤;從遠離凡塵的 阿拉克湖出發,烏蘭烏蘇河一路激情澎湃——因為沿途山區多是由紅色砂岩構成的紅層地貌,紅色砂岩被水流侵蝕衝到河裡, 整個河水便呈現出紅色,所以叫烏蘭烏蘇,它流經的地方又被稱為紅水川。
圖為兩條河流不同水色交匯的局部特寫。
這種「紅配綠」色彩交會的河流景觀,在我國實屬罕見。
香日德河的河流補給,主要依靠降水和冰雪融水,
徑流變化隨氣溫而變化,徑流年際變化較小,
但年內分布並不均勻,
冰雪融化常常會導致春汛的發生,
夏季汛期則容易引發洪水。
在布青山下一片平坦的三角形綠洲——凱敖窪,托索河和烏蘭烏蘇河相遇了,這裡被看作紅水川的核心地帶。 兩條河流就像跋涉千里的戀人,在這裡親熱地匯聚。在交匯點,我明顯地看到兩股界線分明的紅、綠水流在慢慢融合——融合的結果是,往下繼續流淌的河水仍是紅色。這條「紅流」順山而下,一直流到了山下的香日德鎮,最後消失在荒漠裡。
「凱敖窪」是當地蒙古語的音譯,意為「 美麗的敖包」。這條河谷水草豐美,是放牧的好地方,後來形成了一個牧業村,村的名字叫陶生湖村。據當地牧民巴勒瑪說,村裡有200多人,但真正留在這裡放牧的連一半都不到,老人和孩子大都住在山下的香日德鎮。
我們遇到巴勒瑪的時候,他正在給一座佛塔重新刷漆。我們向他打聽,路牌上寫的「陶生湖」在哪裡。根據巴勒瑪所說,又在地圖上反覆對照,確認 陶生湖就是托索湖,也就是冬給措納湖。
圖是在柴達木河流域一戶牧民的蒙古包內,
老兩口在給假期來草原度假的孫子和孫女洗漱、穿衣
攝影/雷東軍
巴勒瑪的家在佛塔幾百米之外,一間藍頂的簡易板房。妻子哈日其力遠遠看到了我們,早早站在門外攔住兩隻狗,歡迎我們的到來。哈日其力穿著漢族服裝,頭戴粉色頭巾。進到屋裡,室內整潔得出人意料——整齊的被垛和明凈鋥亮的爐台,證明女主人的勤勞和賢惠。巴勒瑪到屋後取出生肉切成大塊。哈日其力給我們倒茶、拿炒麵,又麻利地往爐塘里添羊糞,坐鍋煮肉。兩人殷勤又真摯。
我們喝著酥油茶,吃著糌粑,鍋里的肉也煮好了。哈日其力在我們吃肉的空當,又揉了面,要給我們揪面片。
從巴勒瑪那裡,我們知道了這片河谷的故事:
巴勒瑪的冬牧場和夏牧場加起來有1800多畝草場,養了300多隻藏系羊,剛出生的羊羔有200多隻。他們有兩個孩子,19歲的大兒子在雲南當兵,女兒在德令哈市讀衛校。他們的父母冬天在香日德鎮的小區生活,夏天會到凱敖窪小住。因為捨不得羊群和這片河谷,巴勒瑪和妻子一直堅持在這裡放牧。巴勒瑪說,他或許是紅水川最後一代牧民了,孩子們應該不會再回來放牧。說到這兒,巴勒瑪有點傷感:河流都選在這樣的吉祥寶地約會,可惜人不會再來了。
臨走的時候,巴勒瑪邀請我們夏天再來。他說, 凱敖窪的夏天十分美麗,河谷綠草如茵,鮮花遍地,雨雪豐沛,空氣濕潤。他還特別指著南面的山說,那個白點一樣的小屋是他家的「圈窩」(圈窩是蒙古語方言,是牧民人畜宿營的場所),如果我們來的時候找不到他,就沿河再走走,他一定是在山坡上放羊……
圖為阿拉克湖附近地區,
當地牧民騎著摩托車,
在驅趕一頭混入家氂牛隊伍中的野氂牛
(畫面氂牛群中,最左側角最長的那頭公氂牛)
香日德河:
一條河豐滿了一段歷史
一清一濁,一綠一紅,托索河和烏蘭烏蘇河匯流在一起。從匯流的那一刻起,下面的河流就有了新的名字—— 香日德河。香日德河這一段,河水平常是淡紅色,但一到雨季,整個河流就會變成鮮紅色。
香日德河
如果說 托索河和烏蘭烏蘇河是柴達木河鮮衣怒馬的少年模樣,那麼 香日德河就是他丰神俊秀的壯年了。這一段,沿香日德河居住的人口達3.8萬人,灌溉了12.4萬畝耕地。
當我跟隨香日德河,穿過香加鄉全境,來到香日德大橋,站在高處望著那大片大片的青稞、小麥和油菜花的時候,才突然明白,它從神山聖湖一路奔騰而來究竟是為了什麼,它用豐饒和那滿眼的綠,告訴我它奔流的意義。
如此壯觀的紅色辮狀水系,是不常見的西部大地奇觀
從高空俯瞰,在都蘭縣香加鄉境內,
密集的車輛在橫跨香日德河的大橋上穿梭往來,
給這條西北荒漠區的河流帶來了人間煙火氣。
攝影/黃倫斌
過了香日德大橋,就是 香日德鎮。「香日德」是藏語,意為「林木茂密的莊園」, 是柴達木河孕育的富饒綠洲。這是香日德河攜帶大量物質衝出山口後,在山前堆積而成、由巨大洪積扇構成的傾斜平原。這個傾斜平原下面分布有上百米的第四系鬆散物質,孔隙率大,由於出山河流大量的滲漏補給,因此儲存了豐富的地下水資源。
香日德河沖洪積扇水文地質剖面圖
香日德鎮 以農業為主,農牧業結合,有「柴達木第一鎮」的稱號。這不僅是因為它面積大,人口多,物產豐富,還因為它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厚。
柴達木盆地高寒乾旱的自然環境
及長日照、少降雨的氣候條件,
非常適合枸杞、藜麥、瑪卡和黑枸杞
等多種特色作物的種植。
這是香日德鎮採摘枸杞
供圖/張紀元
早在秦漢以前,以遊牧為生的 羌、氐等少數民族,就在這條美麗的河流沿岸繁衍生息。兩晉時期,香日德屬白蘭羌的駐牧地。452年, 吐谷渾首領拾寅看中香日德水草豐美,物產豐富,在此建立王城。日夜奔流不息的香日德河,以富饒的物產,奠定了一個王朝在此建都的物質基礎。
香日德鎮上晾曬枸杞
攝影/張紀元
吐谷渾築王城於香日德,不僅改變了過去逐水草而居、不建城郭的祖訓,還興修水利,架橋修路,建立官職,增設文化設施,引進佛教,改良傳統舊俗,由此奠定了具有獨特風格,融合羌人、鮮卑和漢族等多種文化的「 諾木洪文化」(有學者亦稱「都蘭文化」)。
史學泰斗范文瀾如此評價吐谷渾屹立數百年不倒的功績: 把儒家的治國理念帶入青藏高原,促進青藏高原多民族的大融合,拓寬和開創絲路南道即吐谷渾道,為中華版圖的最終定形打下堅實基礎。
到了清朝,因藏傳佛教的興盛,香日德鎮又增加了新的文化內涵,班禪行轅(又稱香日德班禪寺)的修建是一個轉折點。該寺由第六世班禪羅桑貝丹益西大師,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創建,是 歷史上西藏政教領袖往來內地的主要駐錫地,也是歷代班禪的香火地。
富饒的香日德綠洲
距香日德鎮西北10公里的 香日德農場,曾在1978年創造了 春小麥畝產1013公斤的全國高產紀錄,這也讓柴達木綠洲農業載入了世界農業史冊。
不同時期,人們都把這裡視為風水寶地,耕作放牧,繁衍生息。香日德的輝煌,就是香日德河的輝煌: 一條河流滋養了一個王朝, 豐滿了一段歷史……
在一種宿命似的輪迴中,
柴達木河走完了它的一生
在香加鄉、香日德鎮灌溉了百里沃野之後,香日德河像一個耗盡心血的老人,感到了疲憊,想要休息一下。 香日德河從出山口處(海拔約3100米),順著傾斜平原而下,在香日德農場的小夏灘一帶(海拔約2950米) 潛入地下,一下子消失,完全乾涸了。這些消失的水流,除了蒸發,有一部分已轉化為地下水。
這股積蓄在疏鬆地層下的水流,順著地勢,從高往低, 潛流20多公里之後,慢慢在德瑪高速附近湧出來。最後 在小柴旦(海拔約2850米),水流逐漸變大,匯聚成一條流淌在茫茫戈壁的河。從小柴旦開始,這條河又有了一個新名字,叫「 柴達木河」。可以說,柴達木河死而復生,是因為香日德河流經的傾斜平原有200多米的地勢高差,地底下還富含有地下水。
從衛星影像圖,我們可以看到,
柴達木河西支源頭阿拉克湖的東南側山脈,
都是紅層地貌。
香日德河在流經香日德綠洲之後,就消失在荒漠裡。
河流在潛入荒漠20公里後,
又在小柴旦附近溢出地面,
從此以下河段被稱為柴達木河。
根據補給來源的不同,河流可分為山嶽河流與泉集河兩種類型。我們前面提到的香日德河、諾木洪河、察汗烏蘇河等,均發源於山區,河水靠上游地下水、大氣降水及冰雪融水補給,這些河流都屬於山嶽河流。而小柴旦的地下水湧出地面,匯聚形成的這段下遊河段——柴達木河,就屬於泉集河。 柴達木河不同河段,有著不同的補給方式,恰恰反映了這條河流所經地區不同的地貌和氣候特點。
重新出發的柴達木河,沉穩、持重、忍耐、執著地穿過茫茫戈壁,向西北方向流去, 流到柴達木盆地的「盆底」——海拔最低的霍布遜湖。柴達木河把自己完全獻給這片大鹽澤之後,終於停下了腳步。
霍布遜湖,蒙古語意為「游浮的湖」,湖面海拔2677米,分南、北兩湖,湖面隨季節和乾濕而變化,豐水時兩湖連成一體。鹽礦資源豐富的霍布遜湖,是構成察爾汗鹽湖的四大湖區之一。 察爾汗鹽湖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鉀、鈉、鎂、硼、鋰等礦產資源,是全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
霍布遜湖是整個柴達木盆地海拔最低的區域,
也是一個匯水中心。
該湖的周邊分布有眾多濕地,
其中田格力濕地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圖為宛若江南水鄉一般的田格力濕地
供圖/張紀元
千里迢迢,柴達木河最終奔向了霍布遜湖。 從湖中來,再回到湖中去,在這種宿命似的輪迴中,柴達木河走完了它的一生……
本文選摘自《中國國家地理》2023年5月文章:
《青海「紅河谷」 柴達木河帶來的富饒》
撰文/唐明 攝影/烏席勒 等
責任編輯/雷東軍 圖片編輯/吳敬
地圖編輯/王 岩 插圖編輯/王航
審圖號 GS 京(2023)0870號
以上帝的視角看:冰綠之地
撰文/單之薔
青海「紅河谷」 柴達木河帶來的富饒
撰文/唐明 攝影/烏席勒 等
弱水長城
從河西走廊向北伸出的漢代「巨矛」
撰文/閒章 黃曉虎 攝影/趙勤 等
天之痕 人造天體划過夜空, 有人歡喜有人憂
撰文/張超 攝影/馬勁 等
蛛心蟻形 擬蟻蜘蛛的「易容術」
撰文/冉浩 攝影/唐志遠 等
列車時刻表邂逅特殊天時
碰撞出北京火車珍貴瞬間
撰文/李睿 攝影/李睿 等
錫林郭勒套馬 讓草原馬重獲活力
撰文/舒泥 攝影/舒泥 等
從「小雜魚」到明星物種
鰟鮍的「魚生」轉折
撰文/周佳俊 攝影/周佳俊 等
布拉馬普特拉河
哺育了億萬人口,回異於上游雅江
撰文/劉楠 攝影/翟東風 等
枸杞島貽貝
曾以「淡菜」聞名,未來能否成「超級食物」?
撰文/羅璐 金瑛 攝影/包仁泉 等
微信編輯:廣平
設計:巍巍
話題
柴達木盆地還有哪些你熟悉的景觀?
歡迎來評論區討論!
2023年01月丨它的再次蓄力,能讓江西重回巔峰嗎?
2023年02月丨
在江西,走進地道古徽州
2023年03月丨
從福建石滬到「海峽石滬群落」
2023年04月丨
如果天空也有髮型,會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