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有些昆蟲喜歡光?有燈就能「誘」蟲嗎?

2022-04-11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為啥有些昆蟲喜歡光?有燈就能「誘」蟲嗎?

文圖 / 侯永翔(華南農業大學)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是它們求生的本能。這些能力在植物中被稱為向性,在動物中被稱為趨性。科學家們可以憑藉不同的趨性對昆蟲進行誘集,從而高效獲取研究材料。其中,燈誘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方式,究竟燈光下藏著什麼玄機呢?

蟬的羽化,拍攝於華南農業大學校園(拍攝/侯永祥)

如何「拿捏」昆蟲的喜好

昆蟲的常見趨性主要有以下幾種:

1.趨色性,昆蟲對顏色的喜好存在差異,大部分昆蟲對黃色敏感,所以黃色的衣服更容易吸引昆蟲。

2.趨熱性,寄生性昆蟲如跳蚤,在寄主體溫異常升高時,會尋找新的健康寄主,間接完成疾病的傳播。

3.趨濕性,昆蟲為確保體內水分充足,會選擇相對潮濕的環境生存。

4.趨化性,昆蟲具有識別同類性信息素,確認正確交配對象的能力;也可識別不同植物的氣味信息,確定合適的寄主植物。

5.趨光性,依靠昆蟲對光的敏感性吸引昆蟲向光源集中。

實際應用中,通常結合多種趨性以提高效率,如下圖展示的就是將趨色性和趨化性結合的一個誘集桔小實蠅的裝置。

黃色部分設有陷阱入口,瓶內設置有桔小實蠅的性誘劑誘芯(拍攝/侯永祥)

誘集裝置中的桔小實蠅,拍攝於華南農業大學校園(拍攝/侯永祥)

昆蟲「派對」背後的種種動機

關於昆蟲為什麼具有趨光性,目前主要有4種假說:

1.光定向假說,昆蟲依靠天體定位,使自身與光線呈一定夾角從而保持直線行進。

2.生物天線假說,昆蟲的趨光是受到振動頻率近似求偶信息素的光線干擾。

3.光干擾假說,昆蟲在適應黑暗環境後,突然進入明亮光線中,會產生類似於人的眩暈狀態,無法尋找正確的路徑,發生撲燈、跌落等現象。

4.光脅迫假說,由華中農業大學雷朝亮教授團隊提出,昆蟲的趨光性是受到了環境光線的威脅,神經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向光運動。

昆蟲趨光性的光定向假說示意圖(供圖/侯永祥)

「派對」成員與「不速之客」

不同昆蟲類群對不同波段的光線敏感度不同,主要是對應複眼3種光受體的紫外光、藍光和黃綠光3個波段,大部分昆蟲對315-400 納米的紫外光波段敏感。

不同的「派對」地點(生境),生活的昆蟲類群也不同。如果靠近河流、湖泊燈誘,會有許多水生昆蟲,如蜉蝣、石蠅(襀翅目)、石蛾(毛翅目)等。這些昆蟲對水質要求較高,它們的豐富度是評價當地水質的重要生物指標,稱為EPT指數。

燈誘時偶爾還會有一些意外收穫,多是以這些昆蟲為食的不速之客,例如肉食性的甲蟲、食蟲虻、壁虎等。清晨收拾現場前,還會有鳥類前來吃「自助餐」。

高壓汞燈結構示意圖(供圖/侯永祥)

有燈就能「誘」蟲嗎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燈都適合燈誘,日常調查生物多樣性,常選擇高壓汞燈。高壓汞燈內部的放電管填充了汞和惰性氣體,工作時電流激發汞蒸氣產生大量峰值為365.0納米的紫外線,這正是誘集昆蟲所需要的。

除了高壓汞燈外,實際農業生產中還有更多其他選擇,例如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LED誘蟲燈等。

保護生物的第一步,首先要搞清楚它們是誰,種群現狀如何,生境壓力大小,否則就都是紙上談兵。做好物種普查,制定保護名單,保護它們的棲息地才是真正的保護。燈誘不僅是一種採集方法,更是一場人與自然在燈下的聚會。

(責任編輯/王佳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00b2e58c41a9d1637232445b3bd3c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