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豆瓣評分不及《泰囧》?但這是我看過最動人的徐崢電影

2020-01-25     票房俠


票房俠系【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


我直說了吧,現在關於《囧媽》的所有吐槽,我全都不同意。



沒錯,首部免費網絡播放的春節檔熱門電影,在一片喧囂聲中亮相了。

爆了。不僅爆了,還炸了。

院線方的反彈、豆瓣開分優於《港囧》但不敵《泰囧》的評價,爭議沒那麼容易停止,這是第一個吃螃蟹者必付的代價。是非功過,從未來的歲月往回看,自會水落石出。

我就說一句:網絡平台並不必然是院線的對手,雖然現在兩者看起來水火不容,但兼容並蓄才是大勢所趨。

今天,只聊作品。

開分6.4。

老實港,有爭議。喜歡的人,說這是這個稍顯寒冷的春節溫暖的禮物。不喜歡的人,說徐崢遇到了導演的中年危機。



《囧媽》到底行不行?它當然不完美,但真有某些影評人說的那麼糟?

免費,的確從來不是拒絕批評的理由,但批評,應該是為了加深理解,而不是製造更多的誤解。

《囧媽》不囧?它是我看過的最溫暖的徐崢電影。

不囧?這是徐崢從影以來野心最大的作品

導演的生涯中沒有幾個五年,何況是在最黃金的歲數。

但徐崢卻在囧系列聲勢正盛的時候,一停,就是四年,再出手,《囧媽》。

《囧媽》是徐崢準備時間最長的一部電影,因為它創作上、製作上都最難,也包含了他從影至今最大的野心。

首先看到的,是徐崢創作上的升級。



徐伊萬(徐崢 飾)陰差陽錯,人到中年,被老婆協議離婚,事業瓶頸,本來是要飛往洛杉磯,通過阻止和妻子的交易來挽回舊愛,結果因為自己的護照在媽媽手上,陰差陽錯和老媽(黃梅瑩 飾)一起坐上了從北京開往莫斯科的綠皮K3列車,踏上六天六夜的囧途。

徐崢採用了雙線並行的模式來推進劇情,一條是郭京飛飾演的表弟跟蹤袁泉到紐約長途電話給徐伊萬彙報工作,當然,蘇家的男人工作效率大家是知道的,有他在,伊萬果然處於崩潰邊緣。



另一條是徐伊萬開始了和媽媽6天6夜的囧途,更加處於崩潰邊緣。

都知道,囧系列中必有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搭檔。

《人在囧途》和《泰囧》的寶王寶強,《港囧》的小舅子包貝爾。

《囧媽》中,搭檔變成了媽媽(黃梅瑩 飾)。簡單來說,就是我和我媽的日常搬上了大銀幕。不信?

感受一下——

坐個火車,洗澡的地方都沒,你媽帶了成套裝備,零食泡麵、紅燒肉、雞蛋、甚至有裝滿大米的電飯煲。



這種代際矛盾的對比,也帶來了影片最密集的笑點。

比如說,時刻360°無死角抓緊機會投喂,從小番茄喂到茶葉蛋,中間還不忘給你擦個嘴。

到站休息,有景點就得拍照,還必須拉上兒子一起拍。

以及,最致命的到「60秒語音方陣」轟炸讓你眼前發黑……



不滿,想拒絕?

一句話從小聽到大的「四字魔咒」就能搞定——

「我是你媽。」

搞笑只是如此而已?徐崢的喜劇,向來追求高級。

影片開場即使一段對白,袁泉單挑徐崢,吐槽他說,「你心裡住了一個幻想出來的妻子。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那個你想像的那種妻子。」



而在在經歷和媽媽的一系列拉扯之後,徐崢終於忍不住抗議:

「你心裡住了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那個你想像的兒子。」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但喜劇只是電影一部分。

徐崢的囧系列,幾乎就是一部風光大片,第一部,泰國,第二部,香港。

這一次從一望無際的廣袤原野和漫天風雪,到陽光映照下的冰湖,到車廂內洋娃娃般的噴火沒人等,俄羅斯的標誌性風土人情一一呈現。



就連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北京至俄羅斯的K3/4次列車,也是國際聯運快速列車,全程共需六天六夜,因其歷史悠久、行程跨度長、運送旅客量大等特徵被稱為「中華第一車」,如今這趟列車仍然在運營當中。



徐崢顯然是將《囧媽》的故事與K3/4次列車的獨特運行方式巧妙結合,構建了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從而發散出雪地滾落、參加俄式婚禮、坐上熱氣球等一系列喜劇情節。



說到底,是用公路片的理念,完成了一場穿越西伯利亞冰雪大地的漫長囧途。

順便,融入了自己 的無數迷影梗,《港囧》,是《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這一次,是前蘇聯電影,比如伊萬這個名字,顯然就是來自塔可夫斯基《伊萬的童年》。

看起來,一個元素豐富的故事,有用心的取景和配樂,也有著安全和成熟運作的商業公路片的結構,加上沈騰郭京飛宋小寶的強客串陣容,重點落在影片中親子間溝通、中國式家庭親密關係的探討,笑中帶淚,齊活。



再加上無意中高以翔參演的淚點,



整部電影,照道理是沒理由不好看,為什麼卻有影評人不滿意。

不好笑?徐崢真正想拍的,是中國式親情

必須要說一句公道話:《囧媽》的豆瓣評分,偏低。

偏低,可能是觀眾期望過高,還有一種可能,是在當下「符合預期,捧上天,不符合,踩到底」的評價體系里,對於電影的誤判。

《囧媽》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一部不完全符合預期的電影。

觀眾走進影院時,對它是怎樣的期待:


1.徐崢+黃渤+沈騰,當然得「爆笑」,畢竟「長在笑點上」這個人設立了那麼久。

2.囧系列,怕是繼續中年危機話題吧。

但實際上,徐崢拍的本就不是《泰囧》那樣的爆笑公路瘋狂喜劇,他卸下過往的標籤,竭盡宇宙之力,帶著劇組走了六天六夜,其內核講的其實是尋常不過的——中國式親情。



《囧媽》其實是將將母子關係、代際溝通、家庭情感等屬於我們最本真的情感狀態融入到這趟囧途之中,然後試圖以最讓人開心愉悅的方式講出一段親情故事。

如果在這個層面就出現了誤讀,那觀影體驗一定不會好。

為什麼拍《囧媽》,一次採訪中,徐崢自己老實交代:

"有段時間不知道怎麼跟媽媽相處,一見面就是吵架。」「陶虹就問我,多久沒抱一抱自己的媽媽了?"



這一下給了徐崢很多啟發。

如果把一對母子放到一個六天六夜的旅途中,會發生什麼故事呢?

答案我們已經看到了,就像徐伊萬一樣,像一根被拉扯的弦,從焦慮到暴躁直至爆發,真實的如同原汁原味的中國式親子關係——

徐崢要拍的,其實是中國式親情的本質——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似乎永遠建立在誤解和相互忍耐上。

徐崢請來的老戲骨黃梅瑩,和去年《送我上青雲》里的吳玉芳,堪稱「上海媽媽代言人」,當年在《孔雀》中的表演,已經令人過目難忘。

請她出山,演的是什麼?



就是那種上海媽媽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用自己的方式對子女無孔不入地管束、控制、改造的中國式老媽。

小到三餐吃什麼,大到跟另一半的感情。什麼都是她說了算,什麼都是她說了對。

帶了一整盒紅燒肉,最後一塊不讓兒子吃,理由是多吃那一塊就會得脂肪肝。



永遠在打斷兒子說話。

永遠都是一句我是為你好。

兒子呢?總嫌媽媽煩,又擔心她被騙。

打心眼裡不認同媽媽的一切觀點,就暗戳戳反抗:不讓喝酒抽煙,偷偷抽;讓吃小番茄,偷偷丟;發微信方陣,一條都不聽。

看,我們厭倦的不是親情,是親情中無處不在的控制。

兩個人都在這麼忍著對方,可忍耐就像積水,積久了,總有一天堤壩會崩。

眼熟不?這就像一種中國的傳統親情遊戲——

長輩有長輩權威的霸道。

子女有子女多變的頑強。

平日裡,一個忙,讓能讓家人閉了嘴。六天六夜在一起,所有矛盾都大爆炸。



徐崢把這個故事放在俄羅斯,顯然是有一些用意的。這趟囧途的車窗外有什麼?仔細想一想,都是「冰」。

只是大自然的冰天雪地?是不是,還有骨肉血親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堅冰?

中國的親情,一直是雜燴,是交融,也是一種共生。

這其實也是徐崢一直擅長的,在《泰囧》中,他就成功地將多線敘事融合到中年危機下的故事裡來,這一次, 他的目標依然是將各種對我們有用的電影手段、技術、風格、類型,都轉化到這個中國式親情的故事裡。

正如徐崢對於這部作品的解讀:「希望觀看电影後,觀眾能夠通過電影感受到,母子之間的一種深深的、牢不可破的親情關係。把心中非常深的挖掘出來,那個讓每個人都曾擁有的柔軟時刻。」



這才是徐崢這部電影的真意,吐槽的人,別搞錯了。

徐崢導演的中年危機?看完我給了老媽一個擁抱

當然,《囧媽》並不完美,差點什麼?

在我看來是,徐崢沒有給出讓觀眾去確信的具體過程。

電影的最大問題,在於融冰的過程,太戲劇性。

電影的高潮段落,伊萬熊口救媽,是電影中最驚險的段落之一,這一救,當然讓母子二人的關係得到了很大的緩和與改變。



而片尾是媽媽排除萬難如願登上紅星大劇院的舞台,帶領眾姐妹高唱《紅莓花兒開》,讓台下的莫斯科觀眾如痴如醉沉浸其中。



這首旋律悠揚的老歌是前蘇聯電影《幸福的生活》的插曲,也可以視作媽媽對伊萬爸爸的思念和往昔美好歲月的懷念。

台下的伊萬,早已熱淚盈眶。服了,氣也順了。

但,這樣的大團圓結局,是不是太討巧,太容易了?



這種戲劇性,是不是反倒影響了影片在內容表現層面更具深度和溫度,及故事在情感和心理層面的深化?

這麼說,當然嚴苛,但嚴苛,因為他是徐崢。

作為商業片導演的徐崢,一直以票房數字的飆升,證明了自己製造爆款的能力:

2012,《泰囧》,12.67億票房。

2015,《港囧》,16.14億票房。

但徐崢只會拍商業片?

別忘了,1998年,26歲的他,就拿到了一名話劇演員在國內能獲得的最高榮譽白玉蘭獎。

徐崢,可以做的更好。

怎麼說?徐崢的拍法,是最終破冰成功。



看上去,大團圓?但世間的親情之冰,哪有那麼容易破解?

不破又如何?

說到底,冰層背後,是代溝,代溝的背後,還是愛。

無論是電影里的徐伊萬,還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難道不知道媽媽做的一切都是愛我們?

無論電影中的囧媽,還是現實生活中的父母,難道不懂,過度控制會把愛的人越推越遠?

但,還是忍不住。

這才是中國式親情最難的地方——沒法破冰。

然而我要說的是,永遠無法破冰,真的是壞事嗎?

中國式親情里,子女最怕的,永遠是長輩的嘮叨。

可是你發現沒?真有一天,父母不再嘮叨你了,你就突然覺得,心裡空了?

為什麼?因為孩子長大了,其實和爸媽已經沒那麼多共同語言,父母維繫和你的感情的方法,也許——

就是嘮叨。

嘮叨,你可能還應一聲,不嘮叨,可能就像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一樣,寂靜無聲。

所以反倒是父母停止嘮叨那一刻,你才知道他們愛你愛得有多無力。



道理他們也許都懂,但就是把握不好那個嘮叨的度。

真的有天不嘮叨了,也許是因為,父母已經再也夠不著你了。

於是你的心裡,咯噔一下。

所以,面對中國式親情,《囧媽》給出的答案是,不要「破冰」,而是去「化冰」。但為什麼一定要化冰呢?

代溝之所以是代溝,不正是因為父母慢慢跟不上時代,接受不了新知識,適應不了新的環境了?就像總有一天,我們面對我們的子女,也會老到跟不上趟一樣。

但別忘了,正是如今老去的他們,一點一滴耐心養育、教導,才有了後來的我們。

不是說,媽媽呈現了自己的高光時刻,我們才有那種恍然大悟的內疚感。

而是父母就這麼老去,變弱,他們依然永遠是我們的父母。



而他們的嘮叨、甚至是和我們的爭吵,其實是一個家裡最珍貴的煙火氣。

當父母真的有一天離去了,沒人嘮叨你了,家也就不在了。

就像電影里說的,你在哪裡,哪裡就是父母的家。

所以徐崢如果這麼拍,電影會不會更好一點?讓嘮叨,成為父母和子女之間若有若無的一絲牽扯。

讓伊萬默默理解,嘮叨是囧媽表達愛的方式之一,因為囧的背後,終究是剪不斷的親情。


但,即使如此,電影依然可貴。

在我看來,徐崢從來是一個老實做電影的聰明人。

他一直在藉由電影,完成對小人物困境的思考,因為最高級的喜劇永遠都不是在講喜劇,而是表現人生,但對他苛求,是因為他背上的是我們對國產喜劇的最高期望——

國產喜劇,可以既好笑,也有內涵,有製作。

有複雜的親情,與複雜的人性。

有親情中的隱忍、殘酷、甚至計較,但也有永遠剪不斷的真心。

親人之間,不是沒有堅冰,而是有再多堅冰,但我們,還是一家人。



這是我期望中,囧系列將來的樣子。

也可能是徐崢喜劇將來的樣子。

因為有羈絆,才是人間。

最後一句,《囧媽》值不值得看,我就說一件事:在頭條上看完電影,我真的跑去給了我老媽一個擁抱。

你猜我媽怎麼著?她一臉不習慣,然後偷摸摸趕緊去看了這部電影。

誰說《囧媽》不囧?是你沒看懂中年徐崢的溫柔罷了。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oa63W8B3uTiws8K4iV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