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是很多人給別人或是自己設定的一個框架。
有一部韓劇叫《今生是第一次》,劇里年齡成了貫穿整部劇的一個梗。女主說過一段話,「小的時候她很活潑,喜歡穿紅色、黃色,站在人群中就很顯眼。後來,她身邊的好友陸續結婚了,大家排斥未婚女性,她連塗上帶顏色的美甲都會小心翼翼,甚至要藏起來。這時候,她會穿上不帶顏色的衣服,灰色、黑色……好像要把自己隱藏起來,又好像自己未婚很羞恥。」
僅僅因為生活節奏跟別人不一樣,就失去了自信,這讓人非常難過。
其實,生活本就沒有什麼「標準答案」。
年輕人身上可以有許多標籤:斜槓青年、錦鯉青年、佛系青年、躺平、吃貨、無所畏懼……但是每一個標籤又都無法完全代表每一個人,因為在當代年輕人的身上,有著更多無限的精彩。
失敗了?
那就再試一次吧
Mérida Miller 曾是一位職場白領,雖然從事設計工作,但她從小就熱愛運動,尤其喜歡滑雪,工作之後她也會利用閒暇時間,去當地的滑雪場教授孩子和殘障人士滑雪。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工作,讓Miller厭倦了自己的生活,她想到了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是不是可以做點什麼?」
她辭掉了工作,從美國來到了阿姆斯特丹,在那裡成立了一個只為女生開放的課外班Project Fearless,專門為9-14歲的女生提供滑板、拳擊等體育課程。
Mérida Miller(右)和她的學生
從2019年開始,Project Fearless在不斷壯大,現在有91個學生參與了這個項目。參加訓練的大多數女生,一開始都非常不自信,Miller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曾經受到霸凌的女生,剛來的時候,她一直縮著肩膀,也不敢和其他人有眼神交流。
之前在工作的時候,Miller就注意到「不自信」也是許多職業女性的共性,她有了很大反思,「為什麼沒有人在小時候就告訴我們,失敗了也沒關係,重來一次就好?」
於是她把這樣的信念帶到了滑冰訓練中,「不要害怕摔倒」、「摔倒了再站起來」、「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
就在結課的時候,曾經那位受到霸凌的女孩竟然變得開朗了,會跟同伴開玩笑了。
女生的媽媽特地發信息告訴Miller,我的女兒終於回來了,「女孩的媽媽說,之前她在學校里受到了其他女生的霸凌,而在一個『女孩支持女孩』的環境中,也終於讓她找回了自信」。
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女生的霸凌者後來也加入了Project Fearless,但女生並不太排斥這件事,她的心態很開放,認為這個霸凌者也許同樣需要這個項目的幫助。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次很特別的經歷,在指導者們的監督與保護中,兩個女孩開始學會如何支持對方,最後還成為了朋友。
對於這些女孩的未來,Miller只希望她們在這裡所學到的,可以幫助她們渡過生活中的難關,讓她們更有自信地繼續往前走,「不是人人都要成為格蕾塔。成年人的生活可能會很難,但在這裡她們學會了如何去適應,怎麼應對失敗,也知道總有人會支持著她們」。
嚴肅的問題
不一定非得「嚴肅」地解決
人類對大自然充滿無限的憧憬,但是因為氣候的變化,自然正遭受人類的吞噬。
很多人都會憂心忡忡,對未來無限悲觀。但是年輕人,永遠朝氣四射,或許,嚴肅的問題,不一定非要嚴肅的解決,輕鬆一點,沒準兒能有無限的可能。
倫敦90後的設計師Josie Tucker就是這樣的人,他告訴大家,別這麼擔心,讓我們一起來找點樂子吧。
Josie Tucker(右)和Richard Ashton(左)
Tucker喜歡幽默,幽默可以幫助人消化那些強烈的感情,笑聲也可以消除恐懼,「氣候變化是一個嚴肅的話題,但它的解決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也不必總是那麼嚴肅,在積極行動的時候也可以找點樂子」。
Tucker與男友Richard Ashton一起創立了藝術工作室Adapt,這個名字來自於「適應能力」(Adaptive Capacity),在氣候變化中,指的是一個系統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對環境變化的適應不僅是行動上的,也需要是心態上的。他們找來一群同樣關心氣候變化問題的藝術家們,一起來調侃現在的環境問題。
比如他們一起辦了一個名為「SADNESS IS A NO-GO ZONE」的展覽。
在展覽中,50位歐洲設計師火力全開,用諧音梗來調侃現在的氣候變化。
Shall we clear the air?
我們要不要通通風?
Solar so good. So far no good.
太陽挺好的,但現在一點都不好
Some like it hot. We like it not.
有人熱情如火,有人偏愛冷酷。
在創作作品的時候,Tucker尤其喜歡在嚴肅題材的作品中添點幽默元素,她曾經製作過一則動畫,動畫的靈感來源於她在街上受到的言語騷擾,她記錄下那些句子,將每個詞匹配上滑稽的畫面,以此來消解這些騷擾帶給她的恐懼。
Adapt還邀請大家模仿小廣告的方式,一起設計一封拯救地球的宣傳單,「我們在路上常常會收到一些宣傳單和小廣告,這些紙片沒什麼用只能把它丟掉,那為什麼不能為地球設計一張這樣的宣傳單呢?」
親愛的鄰居:
你是否想過今天停止破壞地球一天?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享受休假,我們將在每周二舉辦線上活動,活動包括:一起織襪子,壓花,廢除資本主義,編織茶壺毛衣。
地球披薩
還有像蘑菇那麼多的可進步之處!
不要再從地球上拿走披薩了,
拿一塊地球披薩吧!
好吃到停不下來!
買一塊披薩種一棵樹
Tucker其實並不是一天24小時都在做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創作,她也喜歡為音樂會和演出設計舞台和海報,但她依然將Adapt作為主業,「到處都是讓人發愁的新聞,人們需要笑一笑了!」
到處都是關於氣候變化的討論,但未必人人都能理解「氣候變化」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如Tucker所說,Adapt希望通過藝術創作,將「氣候變化」這個議題變得更通俗易懂,「這些作品可以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契機,大家可以一起調侃這些問題,也能一起玩得開心」。
對於Tucker來說,保護環境,已經成了她所追尋的事業,這份工作,不是人們尋常意義上的工作,但是她卻想要把這個不尋常的工作做到最好。
青年的生活不止一種
大學畢業了,就應該找份安穩的工作,找個安穩的伴侶,過上安穩的生活。這似乎已經成了活著的「金科玉律」,安穩是大部分人追求的生活方式。
但是循規蹈矩的生活,就必須是每個人的標準生活嗎?
羅素曾經說過,「唯其因人生有限,人生的樂趣才永遠顯得新鮮。」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有的人想要「不安穩」。
半年前,90後旅拍攝影師小青蛙從深圳獨自一人來到成都,因為種種原因她經歷了許多次搬家,在這些被迫搬家的過程中,她突然萌生了「以車為家」的想法。
小青蛙改造的車
小青蛙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將自己的座駕領克02改造成一個小家,放倒的后座就是她的新臥室,墊上氣墊和睡袋就是一場好夢。「新家」裝修好了,她便開始自駕川西,一路走,一路拍照。
自駕遠比小青蛙想像中來得難,因為疫情的緣故,小青蛙經歷了許多個關卡和無數次核酸。但也收穫了一些安定生活中難以獲得的經歷。
開車經過紅原的時候,交警看到小青蛙自己一個人自駕,擔心她的安全,便讓她在交警隊的院子裡露營,警察還為她做了一頓飯。
小青蛙過夜的交警隊院子
塔公草原
一路上,好山好水,小青蛙帶著相機,拍出了很多好看的照片。她想要做個旅行攝影師,因為她「太喜歡大自然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太重了。」
吃不了?
那就「兜著走」
生活有許多可能等待我們去發掘,從生活出發,但又不拘泥於生活本身,或許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智慧型手機給了年輕人在家「躺平」的自由,食物、日用品、衣服,一切生活中的必備品都可以通過手機購買。但也有年輕人希望邀請大家到身邊的社區里好好逛一逛,90後UI設計師咪咪設計了一份「上海可持續地圖」,用不一樣的方式「誘惑」年輕人走出家門。
最初咪咪是因為一個名為「Too Good To Go」的app而開始關注起臨期食品問題,在這個app上商家會將一天中剩餘的食物以盲盒的形式打折出售,購買的時候,消費者既可以省錢,也可以搶救食物。
咪咪本來就不是個喜歡浪費的人,她也開始思考如何讓更多人一起來搶救這些剩食。在研究生畢業設計中,咪咪設計了Precious SH,這是一份上海可持續生活地圖,專門挖掘那些可以「薅羊毛」的店鋪,從臨期食品折扣店、二手商店、修理店鋪,應有盡有。
Precious SH的可持續地圖
在探索的過程中,咪咪發現有許多商戶是做與食物相關的,她與團隊小夥伴們上線了一個食物信息分享平台,成了後來的「兜著走」。
從Precious SH到「兜著走」,咪咪的初衷都是希望大家能出去走一走,「在公司附近或者家門口就可以買到一些便宜的折扣食物,對消費者來說是一種很簡單很方便的方式,同時不會產生更多的碳排放,對商家來說也是緩解食物浪費的一種方式」。
在無法走出家門的時候,咪咪和「兜著走」團隊也儘量讓食物可以到達有需要的人那裡。
受到封控的影響,一些居民沒有渠道購買食物,而餐飲商家也無法正常營業。為了幫助商戶和居民,從3月底開始,「兜著走」與Bottledream一起整理髮布了一份騰訊文檔,招募、匯總需要社區團餐的餐飲業和各區域的買菜的渠道信息。與Precious SH相似,每個用戶都可以在上面編輯信息,同時也有專門的人來核實信息來源。
「兜著走」在疫情中為上海高校和工地送去了一些食物和物資
這可能是許多年輕人第一次感受到社區的存在,咪咪也在一次次的行動中看到了社區的凝聚力,「在面對一些大的問題上,社區是有能力作出一些改變的,希望在情況轉好後,可以繼續探索社區中好玩的事」。
人生只需要
「好好感受」
日本著名演員田村正和曾說過一句話,人生太過複雜,我也不是萬事明了,能送給你的只有四個字「好好感受」。
生活是一天一天慢慢過出來的,在漫長的生活中做到盡情的享受,是年輕人的信條。
2018年,老倌兒來到西藏的熱久開始駐村工作。熱久位於海拔4300多米的高原上,對當地居民來說,獲取生活物資是個難題,沒有自來水,需要到村口的井裡一桶桶接,新鮮的蔬菜則要到10幾公里以外的鎮子上購買。
老倌兒的主要工作就是「跑」:幫村裡的居民跑到鎮上辦證,跑到鎮上募集物資,跑到各地幫忙宣傳。但那裡也並不好「跑」,在熱久,一年裡有大半年是風沙天氣,幾米開外都看不見人。路也不好走,甚至不能被稱為「路」,而是前車開過時軋出的一條小徑。
亞東縣乃堆拉
汽車成了老倌兒工作的必備品,他選擇了領克01陪他一起度過藏區的駐村時光。短短半年的時間,他就跑了近60000公里,換算下來,平均每天要跑300多公里。
老倌兒幾乎一直都在路上,儘管路途艱險,卻也收穫了許多可以稱得上是「最美」的風景。
稻城亞丁至西塘途中
茶卡鹽湖的朝霞
「跑來跑去」的路上也不再只是工作,老倌兒自己也成了最風景的人,他說,這輩子最好的時光,全留給了熱久的駐村歲月。
什麼是生活的標準答案?答案是沒有。年輕人有著不標準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也因此更加熱愛生活,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年輕人可以關心周遭的環境,關心糧食與蔬菜,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這些可以成為他們新的人生目標,也可以成為他們新的人生態度。
生活不只有一種樣子,未來也不只有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