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舴艋舟人無姓名,葫蘆提酒樂平生。」元朝畫家吳鎮在一次酒足飯飽之後,與一位漁夫相談甚歡,但忘記了詢問其姓名,回到家中提筆寫詩表達自己與漁夫聊天的開心,並將自己忘記詢問其姓名的遺憾表達其中。
華夏文化上下5000年,自古以來綿延不絕,久經不息。不論是唐朝韻律有致的古詩,還是宋代長短相間,意蘊結合的宋詞,都是中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十分獨特而又源遠流長的文化體系,那就是百家姓。
小學生便能背誦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等幾句百家姓中的句子。他們已經深深地烙進每個華夏子孫的靈魂之中。這些華麗而又富有意義的姓氏,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夏民族以姓氏為家族傳承的標誌,不同的家族有不同的姓氏,代表了一個個家族的興衰榮辱。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見到的姓氏大多是單個字,如趙孫王等。有時也能見到一些複姓,比如歐陽,東方等。這些複姓是比較少見的,平常見到人們都感到十分稀奇,忍不住讚嘆。正是因為有這些複姓的存在,使得一些人的名字十分優美。但中華文化的強大和絕妙遠遠不止如此,在有記錄可考察的姓氏中,字數最多的能達到十七個字。
擁有這些姓氏的人在上學時期可以說是老師的噩夢,因為姓氏太長,老師在日常點名時會十分的麻煩,唯恐讀錯了字,對學生造成影響,且在參加工作後,這種很長很長的名字也存在著諸多的不便之處,比如,身份證規定名字最多六個字,這種擁有超長姓氏的人需要更改。
姓氏不同於其他的東西,代表著一個家族,放眼全球,不光是在我國,在世界上其他國家中,以家族為核心構成的文化,商業巨頭都不在少數。這使得人們在提起這些人,這些企業時都會順帶提到這些強大的家族。如漢朝是劉氏家族的天下,唐朝是李氏家族的天下,明朝是朱氏家族的天下。以血緣為核心,以姓氏為標誌,是我國古代皇權和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是由於姓氏擁有著重要的地位,所以姓氏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形成的。如秦始皇的先祖,為周穆王駕車的造父被分封到了趙城(今山西洪洞地區),從此便開始以趙為自己的姓氏,所以說秦始皇嬴政還有另一個名字,趙政,這也是「嬴姓趙氏」的由來。
不光秦始皇的先祖有這樣的姓氏來歷,除了他以外,還有許多姓氏都是按照自己的封地名稱得來的,比如周武王手下的司寇忿生,被分封到蘇國,司寇忿生便改姓蘇氏,蘇氏一族便產生了。還有齊國的大夫公族,被齊王分封到了齊國都城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為了相互之間容易辨別,便按照位置開始改姓東郭,南郭,北郭和西郭四大姓氏。
除了封地,姓氏還有一種產生方式,那便是按照人們的工種進行分類,這樣一來,既能辨別出這些人的職業,還能很容易的記住這些人的姓氏。如負責占卜算命的巫師便開始姓巫,負責製作陶器的師傅開始姓陶,負責屠宰的人便開始姓屠。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種產生姓氏的方式,那便是由皇帝親自賜給姓氏。這是一種無上光榮的形式,只有那些擁有著赫赫功勞的家族才有此榮幸,這是皇帝對家族肯定的最好形式。正是各種各樣的姓氏產生形式,才使得我國的姓氏文化如此的絢麗多彩。明朝時期學者陳世元所著書籍《姓鐫》中記載的便有3625個姓氏,實在是令人驚嘆。
除日常所見的姓氏外,還有一些姓氏是十分稀有的,擁有這些姓氏的人也很少。比如百家講壇中提到的一個姓氏「爨邯汕寺武穆雲籍鞲」,引起了許多人的好奇,令人不得不讚嘆中華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雖然有人指出這有可能是因為電腦亂碼所致,其真實姓氏應該是「烏朗漢吉爾莫吉爾敏」。究竟事實如何,已無人再去考證。
除了這些姓氏,還有許多這樣看似十分冗長的姓氏,如「特古婁于勒俄德設喜」,以及專屬於鄂溫克族的「奧勒特給特瑪魯基爾」等許許多多的姓氏,都十分罕見。但如果有人認為九個字已經是姓氏中字數最多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在有記載的姓氏之中,字數最多的姓氏非「魯納婁於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補啊喜」莫屬,是彝族特有的姓氏。
這個姓氏足足有十七個字,哪怕僅在後面加一個字作為名字,那也是一個長達十八個字的名字,著實是十分罕見。這些名字都是經過多年的傳承而留存至今的,其有著一定的特殊含義。但這是一個拼效率的時代,這麼長的名字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諸多的不便,且我國相關的法律規定漢字姓名不得超過六個字,所以這些姓的字數也縮減到了六字以內。
雖然姓氏組成和來歷都有著淵源的歷史,但這只是中華文化的冰山一角,中華文化和姓氏文化能經歷五千年的磨練而流傳至今,確實是值得讓人讚嘆。
參考資料:
《漁夫》
《百家姓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