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7年,在「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都城發生了一件大事情,這件事情的影響,既加速了秦王嬴政統一全國的步伐,又使他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後,始終不敢接近與各諸侯關係密切的人。
戰國地圖上的督亢地區
這就是因為燕國太子丹畏懼秦國,而啟用刺客荊軻刺殺秦王的「荊軻刺秦王」一事,雖然刺殺最終沒有成功,但卻觸怒了秦王,從而加快了秦王滅燕的進程。而荊軻能夠接近秦王,能夠有機會發動刺殺,就是因為他所攜帶的「督亢(音gāng)」地圖,並且這幅督亢圖也為秦軍滅燕提供了幫助。
督亢一詞中,督為中央、中間之意,「居燕之中,故命督」。
亢,gāng,名詞,咽喉、喉嚨之意,比喻要害之處。東漢文人應劭《風俗通》曰:亢,莽也,淫淫漭漭,無涯際也。
「督亢」之地就是一片位於燕國中間位置,地勢較高、水利條件良好、土地肥沃的區域,西漢文學家劉向《別錄》記載:「督亢,膏腴之地。」
《康熙內府分省分府圖》中的涿州,位於順天府南大門
督亢一帶不僅僅是便於耕種的糧倉,還是進出幽州的門戶。明代歷史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記載:「督亢陌,幽州南界也,以要致重,不以沃美。」明確指出了「督亢」不僅是肥沃之地,更是幽州南界的戰略要地。
清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記載督亢一帶:
(涿州)控西山之險,據上游之勢,北通上谷,俯視關南,居庸、紫荊為之外障,大安、房山為之內阻。漢置涿郡,形勝甲於河北。五代時河東由此並燕,宋爭幽薊,往往取道於涿州,以其地為四達之區也。明進設兵置戍,特為肘腋要害,而振旅出師,涿鹿故其孔道雲。
民國《京兆地方各縣圖》中的涿縣
「督亢」一片僅「周五十餘里」的區域,因為荊軻刺秦而在各種史書上留下重重一筆。
在紀傳體的史書方面:
《史記·燕召公世家》:「太子丹陰養壯士二十人,使荊軻獻督亢地圖於秦,因襲刺秦王。」
《魏書·裴延俊傳》: 「范陽郡有舊督亢渠, 徑五十里……延俊謂疏通舊跡, 勢必可成,乃表求營造。遂躬自履行,相度水形,隨力分督,未幾而就,溉田百萬餘畝,為利十倍。」
在地理類志書方面:
《地理志》:「督亢之田在燕東,甚良沃,欲獻秦,故畫其圖而獻焉。」
《上古聖賢冢地記》:「督亢地在涿郡,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也。」
甚至在專門的畫史方面也有記載:
北魏孫暢之《述畫》:「有督亢地圖,言燕太子丹使荊軻貢入秦,秦王殺軻,圖亦絕滅。」
1886年《北京城郊圖》中的涿州
不只如此,在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詩作《范陽》里就寫道:
督亢陂前草沒沙,武安廟下客思家。
清朝的乾隆皇帝更有兩道詩里提到「督亢」:
《涿郡覽古》:
華陽置酒名猶在,督亢成圖計已空。
《督亢陂攬古》:
督亢廣衍舊膏腴,計使荊軻獻地圖。
荊軻憑藉「督亢」地圖接近了秦王嬴政,但卻未能刺殺成功,不過倒是讓秦軍藉助荊軻所獻之圖,加速完成了攻燕戰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督亢之地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北齊曾經進行修浚,溉農田萬餘頃,「歲收稻粟四十萬石」。後來由於「督亢」內溝渠被湮廢,整體成為良田,「督亢」之形不再明顯,不過在清朝《涿州志》志中《督亢秋成》仍是「涿州八景」之一,現錄於文尾。
督亢秋成
荊卿圖督亢,獻地秦人喜。風蕭自古傳,黃雲復萬里。豐年禾黍多,百室歌盈止。壯士何處尋,西風吹易水。
「涿州八景」之「督亢秋成」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