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故鄉里的尋找
——僅以此篇獻給咱當兵人(之三)
文/周長行
在「活著,活下去」的話題下面,我鼓勵「新兵」們學習蘇東坡,也許是因為我加了「同志」二字,惹得大家笑了。
但我不是說笑話,我是認真的。
也不僅僅因為蘇東坡生於眉山長於眉山,是老鄉就應該向他學習,而是因為,他確實是「活下去」的千古第一人。公認的典範。尤其在當今「活著」已成為普世信條的時候。我曾經設想,若果有什麼「活著培訓班」舉辦的話,蘇東坡定然是首選的教科書。
蘇東坡是個快樂天才。我閱讀蘇東坡已久矣,從閱讀到喜歡到推崇,凡是他的傳記,我都購買,都閱讀。越閱讀越快樂,越快樂越閱讀。哪怕是他的隻言片語,我都喜歡揣摩一番。
蘇東坡過得快樂,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他的一生經歷,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
在玄學上,他是個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種東西剎那之間的表現,是永恆的精神在剎那之間存在軀殼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卻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擔、是苦難的說法——他認為那不盡然。
至於他自己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時光。在玄學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氣質上,他卻是道地的中國人的氣質,道地的眉山人的氣質。
從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蘇東坡在心靈識見中產生了他的混合體的人生觀。
人生最長也莫過三萬六千日,在蘇東坡看來,那依然夠長了。即使他追尋長生不老的仙丹妙藥終成泡影,但他依然堅定地認為,人生的每一剎那,只要連綿不斷,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輩子則可以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
所以,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就是這位曠古奇才總是快樂的奧秘所在。
我把蘇東坡推薦給「新兵們」,算是就地取材,也是我多年閱讀蘇東坡的一次分享。我希望他們活出蘇東坡的模樣來。
我來眉山約會「新兵」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觀瞻了「三蘇祠」。「三蘇祠」打造得太好了,比之於五十年前我來接兵時的「三蘇祠」,不知好看多少倍。簡直是集天下景致之大成,美不勝收。
然而,蘇東坡不可以「打造」,他不是被「打造」出來的呀。
我提議「新兵」們學習蘇東坡,也不是要大家簡單模仿。但,可以琢磨琢磨他的人生態度,可以統攬一番他的處世風範,讀讀他的傳記,還有他的詩詞和書法。
從他的一個個故事裡,咂摸咂摸人到底「如何快樂」地活下去。學,總比不學強;把學習方法搞對頭,總比盲目地學強。不論見到哪一個「新兵」,我都得絮叨一番蘇東坡的快樂。因為我們總得要快樂地生活下去,因為蘇東坡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生活里。那天在「三蘇祠」緊鄰的廣場上,我目睹到讓人震撼的一幕:上百張麻將桌和茶桌,千把人的規模,噼哩嘩啦,人聲鼎沸,笑聲歌聲此伏彼起,還有一個龐大的民間樂隊,「合奏」出一片歡樂的「海洋」。蘇東坡若現世,也當會為之載歌載舞的!
我勸戰友們,也不要單學蘇東坡,看看普通老百姓快樂生活的狀態,我們也會受到啟發和鼓舞。想快樂,處處都有教材可用。
5月4日至6日,我和夫人在王明全、王興貴、葉仁貴陪同下,攀登峨眉山,觀看樂山大佛,遊覽了雙佛山。三天裡攀登了三座佛山,又是一個「3」,這讓我們盡結佛緣,也讓我們的眉山之行終歸圓滿。
想見的「新兵」,我終於見到了,了了一個沉澱了五十年的心愿;與「新兵」的聯誼互動也很成功。我想對他們說的心裡話,期待和希望,也都一吐為快。 所謂的「蘇東坡故鄉里的尋找」,既尋且找,收穫頗豐。我們不虛此行矣!
5月6日上午,我和夫人告別眉山,告別戰友們,去往成都。
眉山到成都60公里,動車公交化運營,列車數量每天80列次,方便至極。我決意乘坐動車前往。
然而,戰友們堅決不答應。他們委託王明全和伍萬成陪同前往。伍萬成為準備一輛好車,忙活了整整一天。他還請來駕駛技術嫻熟的表弟開車。
王明全、伍萬成把我們送到成都,一路照護,無微不至。直至與成都的朋友接上頭,直到把一切安排妥帖後,他倆才依依不捨地返回眉山。
這讓我和夫人格外欣慰和感動。
在本篇殺青之際,第96個八一建軍節恰好來臨。那就讓我和我的戰友們同喜同賀。
祝戰友們節日快樂,合家幸福安康!
(寫於7月28日。插圖:周長行與戰友們合影留念)
【作者簡介】周長行(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高級記者、詩人。著有長篇紀實文學《鵾鵬騰飛的地方》《大山的呼喚》《大京九解說詞》《趙忠祥寫真》《喬羽戀歌》《不醉不說喬羽的大河之戀》《大國詞人喬羽傳》《偉大的我們》《大浪淘金》;中篇報告文學《岩石歲月》《悠悠玉蘭情》《巷道雪洞》。詩集《句子的隊伍》。作品曾獲《解放軍文藝》大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