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引幽步,酌茗開凈筵,古人飲茶的儀式感是對生活的熱愛與尊重

2020-08-18     鯨看

原標題:焚香引幽步,酌茗開凈筵,古人飲茶的儀式感是對生活的熱愛與尊重

古往今來,文人騷客對茶都格外偏愛,大家認為飲茶是一件 雅致之事,甚至將 喝茶視為比吃飯還重要的事。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人飲茶時的儀式感

01

茶的歷史

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自我們打小,腦海中就有中國人愛喝茶的印象了。而關於飲茶的歷史,到目前為止都是眾說紛紜,大致有四種說法:神農說、商周說、西漢說、三國說。我們比較熟悉的是神農說版本:神農嘗百草時發現了茶葉,還使之給自己解毒

神農嘗百草

遠古時期,相傳神農在公元前 2700多年,為給人治病,需經常要到深山去採藥、且親口試藥。而神農在某次採藥中誤食 有毒的草,立馬頭暈目眩,此時,風吹來幾片樹上掉下的葉子,神農揀了兩片放在嘴裡咀嚼,一股清香油然而生,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

在觀察後發現,這個葉子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後來神農將它定名為"荼"(茶)

據推斷神農摘得的葉子應為普洱茶葉

而據後人推測當時為神農提神、解毒的茶應為普洱,其原因有三。

1、地理位置在益州,就是今天的雲貴川及緬甸

2,上述提及樹上掉下來的葉子,說明不是灌木,可能是喬木,而普洱茶正是喬木;

3,現在雲南基諾族依然有吃茶葉的習慣,雲南便是普洱茶的「故鄉」。

以上,便是「茶最早發現」之流傳最廣版本,而這個說法也與《神農本草》記載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相吻合的。

02

茶的功能

神農發現茶的說法,除了讓後人了解了茶這個東西外,也為我們解鎖了茶重要的解毒功能。

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就是說它是寒性的東西,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表示:「茶者陰中之陰,陳也降也。」茶是至寒之物,可是來解熱毒的。

清朝古醫藥方書《療治茶談》

古代醫籍上記載的「毒」,多指熱毒,而茶早期作為一種藥物來被使用,在藥理上屬寒性。我國古代的中醫思想是建立在陰陽學說的基礎上,茶的寒性能中和熱毒,達到陰陽平衡,故茶能解毒

從現代西醫的角度上分析的話,茶能解毒也是有道理的。因為茶中的單寧酸能與金屬或鹼類物質結合,使其沉澱,有延緩人體吸收毒物的作用。

除了解毒的功能外,茶中的茶多酚可抗氧化,有助於延緩衰老、抑制心血管疾病、抑制和抵抗病毒菌等功能。著實為不可多得的好東西,對於如此佳品,古人又是如何讓其在發揮本身功能的同時,成為一種高雅的飲品,並令它家喻戶曉的呢?

03

飲茶的步驟

飲茶之雅,雅在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源於飲茶前每道工序的講究。對於古人來說制茶的方法有很多種,有煮茶法、煎茶法、點茶法還有撮泡法,其中宋朝點茶法頗為出名,其第一步便是極有儀式感的——炙茶

1

炙茶

Roasted tea

炙茶是煮茶中最為重要的過程之一,炙茶的好壞決定了整個煮茶過程的基調

炙茶:將茶餅取出放在微火上稍作炙烤

炙茶分為三步:

1、焙茶:對茶葉進行烘焙的過程,使茶從外到內被烤熱,目的是為了醒茶

2、烹茶:把烘焙過的茶塊集中到炒鍋的一邊,然後向炒鍋另一邊(沒有茶)的地方倒入一些開水。水的用量要在5秒內全部蒸發為蒸汽為宜。烹茶目的為了祛除蒼霉味

3、撿茶梗:把所有茶梗都挑出來,目的是讓茶的口感更純正

在炙茶的過程中,要注意所用的水量、鍋的溫度,由於烹過的茶會更加鬆散,所以更有利於挑出茶梗

茶梗即茶葉的葉梗,一直以來人們沒有飲茶梗的習慣

茶梗會影響到整個茶湯的口感,會使茶湯含有澀味。用咱們現代話來講,炙茶便是一個去粗取精的過程。

2

碾羅

Grind tea

將茶葉提純烘烤後,便要開始煮茶前的第二層儀式——碾羅。碾羅也稱碾茶,即是用茶碾子將茶葉碾碎呈粉末狀,再用茶羅子篩茶。

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碾子

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飲茶方式基本以煮茶、煎茶、點茶為主,無論團餅茶還是散形茶,皆需研末為飲。因此,把團茶或散茶變成茶粉的研磨器成為很重要的茶器之一。

宋代的研磨茶器大致可分為三類:茶臼、茶碾及茶磨

茶臼、茶碾及茶磨

碎茶和碾茶的過程

由於功能限制,茶臼只能將茶餅敲碎,茶碾也僅能使局部茶塊研磨至茶粉,而全部碾成茶末則需要更精細的器皿來完成。故效率更高茶磨便出現了。

宋代審安老人在《茶具圖贊》中說道:「石轉運,名鑿齒,字遄行,號香屋隱君。」說的便是這茶磨了。

宋劉松年畫中茶磨

使用茶磨碾茶時需拿刷子往洞口內掃茶葉的同時,逆時轉動磨盤把茶葉磨成粉末狀。茶磨碾茶時屋內充滿茶香,古人常以磨茶時體驗茶香為快,磨盤轉動的越慢茶葉會磨的越碎。

3

打茶與點茶

Ground tea

碾好茶末後,便要進行第三步打/點茶

在這一步,唐代與宋代做法上稍有不同,前者的喝法是把茶末投入到燒著水的茶鍑中,在茶鍑里攪拌,再把攪好的茶舀入茶碗。

《蕭翼賺蘭亭》線繪圖

而宋代,則直接變成在茶碗里攪拌,即向茶碗內注入沸水,再使用茶匙茶筅[xiǎn]在碗內攪拌。

茶筅

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最終成為一碗待飲用的茶。

因此,從茶器上看,唐代的茶碗多為寬口,碗身較淺;而宋代的茶碗,因為是在茶碗里打茶,要防止茶湯溢出。所以茶碗的高度就升高了。

左為宋代茶碗,右為唐代茶碗

此外,在宋代,點茶用水以「活」為上,在注入沸水時,便要注意「用量及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點茶總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與水交融,水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若茶湯表面現雪沫乳花,厚而白,經久不散,才稱得上是上等茶。

成大業若烹小鮮,做大事必重細節。泡茶如此,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4

鬥茶

Competition of tea

正因點茶法的盛行,到了北宋中期以後便興起了「鬥茶」。

宋代市井鄉民鬥茶場景

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斗。古人鬥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街坊亦爭相圍觀,像現代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

而所謂的「鬥茶」斗的就是點茶時」的水平。

宋代鬥茶神器-兔毫盞

至於你鬥茶,斗的水平如何?

一看湯色,二看水痕。茶湯色澤純白者勝

茶湯純白,表明採茶肥嫩,製作恰到好處;

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

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

色泛黃,說明採制不及時;

色泛紅,說明烘焙過了火候。

點茶後茶湯表面成色對比

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

在點茶時,用力擊拂茶湯,也會在茶湯表面形成一層茶沫,宋人稱之為「湯花」。擊拂茶湯的時機、力度和手法,都會影響這層湯花的形狀和密度

擊拂是點茶的關鍵

關於擊拂:古人在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稱為擊拂。

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

左為咬盞,右為「雲腳散」「水腳散」

若湯花不能咬盞,而是很快散開,湯與盞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這就輸定了。水痕出現的早晚,是茶湯優劣的依據。鬥茶以水痕晚出為勝,早出為負。

如果說點茶是一門藝術性技巧性並舉的技藝,那麼鬥茶便是讓這種茶技藝擴散至大街小巷的遊戲,甚至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潮流

如此看來,古人為飲茶而設置的儀式感,不只是給單調的生活增添快樂,同時也讓平淡的日子因鬥茶「遊戲」的不確定性而變得有所期待,點茶法某種意義來說已經升格為了一種藝術,或關於煮茶,或關於鬥茶,這禮法背後是對中國傳統茶道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04

茶文化

在中國的茶文化中,飲茶注重一個「」字。鬥茶文化之所以廣受人們喜愛,另外的關鍵一點在於鬥茶之後的品茶階段。不只局限於品茶等物質層面,還包含著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

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經濟、宗教、醫學。

茶文化產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貴族們奢靡成風,浪費嚴重,有的甚至每天的花銷抵得上一個普通家庭兩三年的費用。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有志之士便提出了「以茶代酒、以茶養廉」的言論,期望以此來改變官僚的風氣,推行廉潔之風。以茶養廉,茶只是一媒介,更需要的是一顆恪守本分的心

政治家眼裡是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

佛教在茶中溶進「清靜」思想,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佛與茶便因此連結起來。

中國「茶道」二字首先由禪僧提出,這便把飲茶從技藝提高到精神的高度。把佛教清規、飲茶談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都融為一體,開闢了茶文化的新途徑。

「茶禪一味」的佛家茶理

如此看來,茶的社會功能文化傳播已經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也使得中國的茶文化穩步發展。飲茶文化延續至今,不僅是形成簡單的一種飲食文化的過程,同時也映射出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熱愛生活、堅守當下的精神特質,而這才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意義所在。

1、茶器 丨皇帝的御用茶具,唯有奢華帝王氣
2、茶葉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3、中國茶葉的歷史
4、宋代茶臼、茶碾及茶磨散記
5、宋代點茶法的流行和鬥茶的興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cGJ_3MBURTf-Dn5Umj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