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論新劇《迴廊亭》之前,我們得先談談東野圭吾和他的原著,儘管他已經算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日本推理小說作家了。
在1985年,東野圭吾憑藉《放學後》獲得江戶川亂步獎開始,這位高產的推理小說作家,就有一條相對清楚的創作成長曲線。即是,在本格推理的解密趣味性之上,去探索社會、人性等更廣闊的議題。
出版於1991年的《迴廊亭殺人事件》,是東野圭吾較早期的作品。它有很濃厚的密室推理特點:在一個相對封閉的酒店裡,一群居心叵測的人,一起縱火殺人事件,以及一位尋找真相的主角。
整部小說的主線,即是一層層揭露,和一層層反轉,簡直是那種典範式的「找兇手」故事。
在東野圭吾作品裡,人性之惡算是頻現的主題,即便如此,《迴廊亭殺人事件》也算是底色黯黑,蓋因為它的惡意淺薄直接:一個容貌不佳的女人,就不配嚮往愛情嗎,就活該被傷害被殺死嗎?
《迴廊亭殺人事件》的兇案並不複雜,東野圭吾安排了「找兇手」的主線,但在企業家一原高顯的遺囑宣布大會中,重心則是展現每一個人的惡。
這種人性之惡,並不具有高尚的複雜的動因,無非是對金錢的貪婪,對社會或家庭身份的自傲,家人之間的鉤心斗角,幾乎每個人都有所求,卻又顯示出對他人的冷漠、惡意,乃至仇恨。
「找凶手」的推理是驅動力,但找的過程,則是展現每個人平凡到容易被忽視的一點點惡。待東野圭吾在故事的結尾,將反轉和解密徹底交代,讀者並沒有找到懲惡揚善的爽快感覺,而是體會到了一點點惡意的積累,乃至它彙集成的巨大破壞力。
「找凶手」的推理,提供了趣味性,而探究事件的成因,給讀者更多的思考,才更具有超越故事的啟示,是優秀作品應該提供的高級別的享受。
實際上,這種淡淡的,讀者能感覺到,乃至有認同的人性之惡,是東野圭吾一貫的創作主題。在《嫌疑人X的獻身》里,東野圭吾會寫流浪者的居住環境,寫他們被冷漠無視,這些並非閒筆,當數學天才為他人掩飾犯罪時,那位流浪者就被輕易殺死,輕易抹去,就好像他從來沒出現在這個世界上一樣。
在《迴廊亭殺人事件》里,罪犯出於一個淺薄的動力,貪圖企業家的財產,與他的秘書桐生枝梨子接近,用虛假的愛情蒙蔽她並製造縱火事件。
東野圭吾創作的切入視角,是企業家的秘書桐生枝梨子,實際這位人物僅是事件中的一個被利用者。這是很絕的一個選擇,當桐生枝梨子以復仇為動力,一步步揭開真相,結局卻冰冷絕情:一位相貌不佳的女子,因為嚮往愛情而被蒙蔽,就好像她根本配不上真正的愛情。
桐生枝梨子的視角,就好像《嫌疑人X的獻身》里,那位被殺死的流浪者,抑或是《惡意》里,被殺害又被污名化,實際單純善良的日高邦彥。
好了,我們回到《迴廊亭》,這部改編自東野圭吾原著,由李雅弢執導,鄧家佳、張新成等主演的國產劇。
坦率說,《迴廊亭殺人事件》並不是容易被改編的東野圭吾作品。故事人物複雜,但場景卻簡單(密室需要);主角是為醜女,且相貌醜陋,作為故事原動力之一,難以被篡改;小說存在大量的心理描寫,為影視化製造了不少困難。
事實上,2011年日本曾拍攝的同名電視劇《迴廊亭殺人事件》,也頗具爭議。不但故事被大篇幅的篡改,以美艷的常盤貴子來扮演桐生枝梨子,儘管鋪墊了整容之類的劇情,但這仍然削弱了最重要的劇情動力。
所以,在看國產劇《迴廊亭》之前,我有兩個期待,一方面是東野圭吾這部較冷門的黑暗作品,如何被中國本土化再創作;再則,所有改編創作上的難度,也讓這部劇有大改的容忍——即便是我這樣的原著讀者,也會有電視劇會大幅改變的預期。
結果,在電視劇開篇的幾分鐘,我還是幾乎繳械投降了。當鄧家佳一身幹練的都市麗人出場,我知道這個故事毀了,「醜女孩被傷害」的最大動因,徹底失去了發生的可能性。 就算有爭議的日劇版,也會增加桐生枝梨子幼年燒傷,導致相貌醜陋的劇情啊!
撐過兩集後,它果然就變成家族傾軋、職場爭鬥、偶像愛情之類的國產劇故事。我有點為自己期待生氣,國產劇還是老樣子,沒有你來我往的爭鬥,就無法製造戲劇的衝突。
假如把原著的創作立場,與國產劇比較來看(注意,我並不是原著黨,談論的是創作立場),原著的家族爭鬥,並不是故事主題,它更關注每個人,因為對財富的貪婪,那種漠視他人的一點點惡意。這種能被感覺,也能被理解的平淡惡意,是製造悲劇的土壤,讀者的代入感,來源於此。
在劇集《迴廊亭》的創作立場裡,家族內鬥則成了主題,原著所批判的,恰恰是電視劇所欣賞的。就好像鄧家佳一身幹練的出場,在打臉無能家族成員的爽感;抑或是鏡頭裡無處不在的,對偶像愛情的那種美化。
更糟糕的是,為了解決敘事的效率,原著中大量的心理描寫,編導粗暴地使用旁白去解決。甚至主線劇情的推動,直接用旁白,大喇喇地告訴你。
我並不反感旁白,但把劇情交代,直白地交給旁白去解決,那與直接聽有聲小說有什麼區別?這是難以原諒的,除了解釋為創作上的懶惰,別無他法。
在原著里,醜女孩因為嚮往愛情,而被兇手的甜言蜜語蒙蔽,成為了受害者。全書的最大惡意,來自兇手的交代,他為什麼不是毒死,而是想勒死女孩,那是因為這位甜蜜的騙子,無法忍受女孩的醜陋。
小說的最後,桐生枝梨子找到了兇手,並完成了復仇。這是出版於1991年的小說,東野圭吾為「容貌焦慮」的女孩們撐腰,向「容貌欺壓」的惡人們復仇。
而在2022年的今天,在一部宣稱改編自原著的國產劇里,俊男靚女們你爭我搶,你情我愛。在旁白提示的爾虞我詐故事,提供著一個精美的、虛假的故事。
這種與原著相反的主旨,才是最大的諷刺,就好像東野圭吾揭露了人們對醜女孩的惡意,而今天的一部國產劇則以改編的名義,宣揚了一番:那些精美的、漂亮的,乃至虛假的,恰恰是我們欣賞的,推崇的,嚮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