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讀
我們知道古代的智識是貴族或奴隸主的專有品,除王室、公室乃至王公王室中少數史巫之外,一般的人民都是無智識的文盲。故爾古代說,「民者盲也」,或者說,「民者冥也」。智識為貴族的專有品,一切的文字、藝術、文物、禮節,都是貴族的專有品,所謂「禮不下庶人」,便是文化化不到奴隸身上去。
——《五四知識分子的淑世意識》郭沫若
思
26
在另一處,郭沫若還分析了知識被壟斷的根源:「人類自有文字以來很快的便為貴族所壟斷爾成為神秘的工具。因此,一切古代的文體者和民眾有很大的距離,和民眾的言語有很大的差距。文體異常的簡單,異常的奧妙,異常的定型化,而類似於化石。這裡是有政治上的必要的,因為愈要和人民脫離,才愈顯得神秘;愈要神秘,才愈使人民難於接近而易於壟斷。」
胡適也說,「讀書是求智識,智識就是權力」,在古代掌握了知識,就有機會進入社會地位最高的一個群體——士人群體。因此,掌握文字已不是一種簡單的書面符號,而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這就促成了兩大群體的形成與分化:「勞心者治人」的特權階層和「勞力者治於人」的被統治階層。
從科舉制開始,知識特權階層向勞力者開放了一條通道。但這是一條漫漫長路,很難只有一個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完成。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內創業的祖先不斷地勞作,自奉儉約,積銖累寸,首先鞏固自己耕地的所有權,然後獲得別人耕地的抵押權,由此而逐步上升為地主。這一過程常常需要幾代的時間。經濟條件初步具備,子孫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這其中,母親和妻子的自我犧牲,在多數情況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表面來看,考場內的筆墨,可以立即讓一代清貧成為顯達,其實幕後的慘澹經營則歷時至久。
當勞力者通過科舉拿到了進入知識階層的敲門磚後,他們便開始了在特權集團里新的打拚。他們考進去之前,一直濡染於特權階層的思想,進入特權體制後,更是不能不維護特權階層的利益。
特權階層的壯大更加深了廣大體力勞動者的自卑情結。他們覺得要麼是自己不夠聰明不能成為特權階層;要麼就更加努力要做人上人。這種自卑情結,又進一步鞏固了特權階級的堡壘。這是中國傳統特有的現象。嚴復在《救亡決論》還就中西作了對比:「中國以文字一門專屬之士,而西國與東洋則所謂四民之眾,降而至於婦女、走卒之類,原無不識字知書之人類。且四民並重,從未嘗以士為獨尊,獨我華人,始翹然以知書自異耳。」
如今,知識已經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但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提高一分幹掉千人,考公熱之類的競爭中,依然可見追求知識特權的遺風。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