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每有頭疼腦熱,母親就帶我到診所看病。
老中醫望聞問切後,就在「處方箋」上寫寫劃劃,對症開出了藥方。
三五日後,藥到病除,我便又開始活蹦亂跳。
若干年後,讀了著名作家梁曉聲新編散文集《人間處方》,老中醫的形象又浮現在了眼前。
在書中,梁曉聲像老中醫一樣,談理想,說做人,話處世,聊人生,為正處於迷茫焦慮中的年輕人,把脈問診,出謀劃策,指點迷津。
在他客觀而不失溫暖的經驗分享中,無數人重塑了心性,走出了精神困境,重獲清醒人生。
人間道阻且長,處方有很多張。
無論你正在經歷什麼,都可以對症求方,從《人間處方》中找到解藥,治癒煩惱和痛苦,收穫獨特的療效。
梁曉聲曾做過一件很「不明智」的事。
有一年國慶節,他邀請哈爾濱的同學來京遊玩,並用同學提供的身份證號,為同學買了返程車票。
但同學卻臨時有事去了外地,無法來京,梁曉聲只好到車站退票。
明明知道退票手續嚴格,需要持有購票人身份證,但梁曉聲不想麻煩同學快遞身份證,決定碰碰運氣。
萬一碰到一個通情達理的服務員,不就辦成事了嗎?
梁曉聲就帶著自己的身份證、工作證、戶口本等證件到了火車站,想碰碰運氣。
但退票窗口的服務員對他說,沒有購票人的身份證,啥證件都無濟於事,無權行方便。
值班經理也是不看他的任何證件,甚至打斷他的陳述,表示無能為力。
梁曉聲沒轍了,最後腆下了老臉:「請行個方便吧,你看我這把年紀了,大熱的天,衣服都濕了,體恤體恤吧。」
還是沒有一個人理會他,真是白跑了一次車站,白生了一肚子氣。
最終事情解決了:老同學將身份證快遞寄來,梁曉聲第二次去車站,排了一會兒隊就退了票。
這件「不明智」的事,讓梁曉聲反思了好一陣,他勸人們:
不要學我。若要辦一件事,明明知道對方有某種規定,就不要心存僥倖。
寧肯將麻煩留給自己,也比心存僥倖的結果好。
不要學我。若要辦一件事,明明知道對方有某種規定,就不要心存僥倖。
寧肯將麻煩留給自己,也比心存僥倖的結果好。
在現實生活中,有過梁曉聲這樣經歷的人,不在少數:
喝酒了,開車不?開吧,這點小酒,還能造成交通事故?
這項準備工作應付應付就行,領導不可能檢查的很細。
十點的高鐵,只要不堵車,我九點半出門,時間綽綽有餘。
諸此等等,只想好的,不想壞的,總覺得自己足夠幸運,能規避風險,獲得好運。
但結果往往是被現實痛擊後才追悔莫及。
僥倖就是最大的不幸。
當你心存僥倖的時候,就會陷入盲目和錯誤的決策中。
把希望寄托在不確定的未知,最大的機率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會為自己積累致命的傷害。
芒格曾說:「如果我知道我會死在哪裡,那我永遠不會去那裡。」
真正聰明的人,遇事從不會心存僥倖,而是保持清醒,腳踏實地,行穩致遠。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
他們與你說話,雖然很講原則,沒帶髒字,但聽上去死板板冷冰冰,間或帶著挑釁的意味,讓人感到很撮火、很生氣。
可想而知,這樣出言無度的人,很不受人待見,甚至可能激化矛盾得不償失。
梁曉聲在為朋友退票的過程中,就「享受」到了一次這樣的待遇。
他知道沒有帶同學的身份證,想要退票很難,但還是想讓值班經理在職權內行個方便,幫他退掉車票。
但值班經理照章行事,不為所動,更不願為老人過多解釋。
梁曉聲百般懇求:「你無非怕我是個騙子吧,可身份證、戶口本證明我不會是騙子,你就看一眼這些證件嘛。」
值班經理眼皮都沒抬一下:「沒必要看,戶口本和身份證也有假的。」
梁曉聲怔住:「那你看我這老頭會是騙子嗎?」
那位經理嘴一撇:「騙子不分年齡。」
梁曉聲憤然:「你怎麼這種態度呢?那你坐在這裡還有什麼意義呢?」
值班經理脫口而出:「你的事關係到人命嗎?鐵道部部長來了我也這種態度。」
梁曉聲頓時火冒三丈,大庭廣眾下,直接怒懟的她無地自容。
當然,事情最後還是梁曉聲通過別的方式解決了。
但那位值班經理說的「鐵道部部長來了我也這種態度」的話,讓梁曉聲想到了工作生活中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
一些年輕人,參加工作初期,唯恐出差錯,挨批評,擔責任,一般都「認死理」。
他們掌握著一定職權,卻辦起事來不通情達理,尤其是說出來的話,沒有經過思考,也沒有顧及別人的感受,毫無溫度可言,和罵人話一樣撮火,讓人如置寒冰。
這樣怎麼干好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呢?為此,梁曉聲這樣傳道: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可多向老同事請教處世技巧,在職權範圍內行人方便,利莫大焉,算不上犯錯誤;
與人溝通交流,多設身處地的思考,溫和地表達意見,博得對方的諒解和同情;
違背中國人常識的話,扯虎皮拉大旗的話,不說。
梁曉聲的「人生經驗」,可謂直擊現代年輕人溝通交流的要害。
良言一句三冬暖。
直話,要轉個彎說,冷話,要加熱了說,原則的話,要變通地說,這樣才能錦上添花,讓人如沐春風。
德謨克利特說:「言辭是行動的影子。」
你說什麼話,就代表你情商的高低,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所以,無論說什麼,都要三思而後言,不說沒溫度的話,這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自身修養的體現。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把不該說的話,及時咽下,必須要說的話,口吐玫瑰。
你有過後悔的事嗎?
想必人人都能作出肯定的回答。
每天吃喝拉撒睡,作出若干大大小小的決定,誰能不出錯不後悔?
關鍵是一旦後悔開了,小則影響自己當天的心情,大則內疚到影響未來的生活,得不償失。
但梁曉聲就不這樣:已經做過的事,不後悔。
有一次,梁曉聲從盲人按摩所回家,那時已晚上九點多了,周圍行人稀少。
過天橋橋口時,他被兩個女人攔住了。一個四十多歲;一個二十六七歲,抱著一個孩子。
年長的女人說,她和弟媳要回老家,身上沒帶錢,怕一會兒孩子醒了,渴了……梁曉聲明白了她的意思,給了她二十元錢。
不論買水還是買奶,二十元應該綽綽有餘了。
然而那女人繼續央求:「您再多給點兒吧,我們兩個大人一個小孩,今晚就能找家小旅店住一下……」
梁曉聲略一猶豫,便將錢夾中的二百多元錢全給她了。
隔日在家看電視,電視里恰好講到了各種各樣行乞乃至詐騙的伎倆,梁曉聲便不由得暗想:
昨天晚上自己被騙了嗎?她們那麼煞費苦心,一個晚上又能騙到多少錢呢?
他為此與幾位朋友進行了討論,而大家都毫無例外地說那兩個女人是騙子,他受騙了。
梁曉聲卻坦然地說:
我被騙了,那又怎樣?值得耿耿於懷嗎?面對乞討之手,我的經驗是——
「騙」字即從頭腦中閃過,便信那直覺,漠然而過,內心不必有什麼不安。
若直覺意使自己相信了,施與了,即使人人譏我為弱智,亦當不悔。
那樣的時候所做的那樣的事,是人生做了最不值得後悔的事之一種。
我被騙了,那又怎樣?值得耿耿於懷嗎?面對乞討之手,我的經驗是——
「騙」字即從頭腦中閃過,便信那直覺,漠然而過,內心不必有什麼不安。
若直覺意使自己相信了,施與了,即使人人譏我為弱智,亦當不悔。
那樣的時候所做的那樣的事,是人生做了最不值得後悔的事之一種。
幾天後,梁曉聲在一家超市再次遇見了那兩個女人。她們對他一再致謝,真心實意地還給了他二百多元錢。
梁曉聲也沒來虛的,便接了,依舊坦坦蕩蕩。
這位可敬的老人之所以活得達觀洒脫,他的幸福感來源於三個字,不後悔。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
「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錯過繁星。」
所謂生活,每個瞬間都充滿了選擇,無論怎麼選,都會有遺憾,再多後悔也無濟於事。
往事不可追,當下應珍惜。
得失隨緣,從心而行,不後悔過往曾經,堅信當下的選擇,無悔無懼活好每一天,這才是對自己人生最好的交代。
梁曉聲曾如此殷切地寄語年輕人:
所謂積極的、清醒的人生,無非就是要找到那一種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式。一經找到,確定不移,心無旁騖。
青年學子要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自律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所謂積極的、清醒的人生,無非就是要找到那一種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式。一經找到,確定不移,心無旁騖。
青年學子要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自律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追趕著,焦慮著,迷失著,同時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尋找著出路和未來。
而梁曉聲經歷過世間太多悲喜,對生活有著深刻的認知,更能看懂年輕人的精神世界。
他將一條條近於常識的智慧經驗,編織進了《人間處方》,給萬千青年提供了生活指南。
人生不必四處看,你就是自己的答案。
一個個飽含溫暖與力量的處方,讓每個人慰藉了心靈,認識了自己,知道了如何去面對困境,如何去理解他人,如何去找尋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未來就是從現在開始的。
共勉。
作者 | 佳鋼,遵從內心,一路向陽。
主播 | 韓丹,原廣播節目主持人,視頻號:韓丹下午茶。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