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說改革丨全毅:以公平競爭原則為導向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24-10-14     中國經濟時報

核心觀點

我國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公平競爭的政策導向,這是擴大市場准入,創造公正、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提升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穩定市場信心,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穩健發展的關鍵一招。

全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其中,提出「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01

公平競爭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

以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為宗旨的競爭政策是規範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根本,在促進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具有基礎性地位。

所謂公平競爭是對所有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必須做到公正、公平,政府的行為不給任何市場主體參與者尤其是國企帶來任何「不正當的競爭優勢」。公平競爭在西方社會定義為競爭中性。20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在其《競爭原則協定》中提出「競爭中性」概念。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競爭中性」的含義進行了拓展,主要是規範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係。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承諾對財政貨幣體制、投資體制、國有企業和國家投資企業、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及經濟體制進行改革,使之符合《WTO協定》。因此,入世議定書安排15年「非市場經濟」過渡期。但是,到了2016年,美國與部分西方國家認為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基於法治的市場經濟的歷史轉變尚未完成,仍然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間不長,傳統計劃經濟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殘留較多。如何將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和以私營經濟為主體的國際通行經貿規則相協調,對中國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與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相結合。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按照公平競爭原則,在要素獲取、准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採購和招投標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實行平等對待。這是中國為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減少對外製度性摩擦作出的重要決定。2019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吸收了通行的外資政策理念與模式,按照內外資一致原則,實現了更高水平的投資保護與投資自由化,特別是准入前國民待遇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給出了更加明確的答案,就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02

以公平競爭原則為導向推進高

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

如何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就是要讓各種所有制企業做到一視同仁、平等競爭;不因所有制差別而分主次高下給予歧視性待遇,對不同所有制規定專門的限制措施。這需要我國政府從觀念到制度和政策進行重塑。

首先,要賦予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平等地位。如果沒有各種所有制身份平等,公平競爭原則就很難落到實處。《決定》指出,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決定》還明確提出,要「完善產權制度,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對侵犯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的行為實行同責同罪同罰,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這是從產權保護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產權保護、市場准入、競爭政策、政府採購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領域的制度創新與改革,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改革開放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其次,堅持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的市場准入機會。《決定》提出,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深入破除市場准入壁壘,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此外,《決定》指出,明確國有資本重點投資領域和方向。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係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支持引導民營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加強企業合規建設和廉潔風險防控。加強事中事後監管,規範涉民營企業行政檢查。

再次,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公平競爭政策。《決定》要求,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比如被廣泛詬病的地方保護與行政壟斷。完善反壟斷調查和執法規範,既要保障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也要防止資本的無序擴張和野蠻生長,形成市場壟斷。政府要在公平競爭原則的指導下,規範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完善政府採購公開公平的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統一規範、信息共享的招標投標和政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採購等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體系,實現項目全流程公開管理。

03

營造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

我國「雙軌制」長期存在難以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雖然「雙軌制」通過增量改革減少了改革阻力,保證了改革開放的平穩進行,但是也造成改革發展過程中的既得利益者成為深化改革的障礙。2008年以來,國內經濟體制關鍵領域的改革和開放進展緩慢,特別是服務行業國有壟斷經營,國有資源及公共資源等生產要素的產權改革,金融、電信等高端服務業的開放等都沒有開放,這種市場經濟體制顯然不利於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國有企業行業壟斷與行政壟斷阻礙著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及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雙軌制」不利於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資源有效配置。如果不能打破體制的藩籬,堅持制度創新,打破「雙軌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會公平、公正,中國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就難以建立;只有維護憲法賦予的公民平等權利,逐漸破除「雙軌制」,才能建設起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實現各種生產要素順暢其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我國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公平競爭的政策導向,這是擴大市場准入,創造公正、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提升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穩定市場信心,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穩健發展的關鍵一招。

(作者系福建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

本文圖片來源:新華社

總 監 制丨王 輝 車海剛

監 制丨李丕光 陳 波 王 彧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鄒 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1a1904a62e788016a5ee34a2c3ed1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