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孩子最先被家長發現的反常,一般都是遲遲不開口說話。因此,很多家長將孩子早期干預的重心放在鍛鍊語言能力上。
很遺憾,家長們的選擇不一定正確。
「說不說話不重要,理不理人才重要」,「說不說話不重要,懂不懂才重要」……每一天,在言語治療科診室,醫生楊峰一遍又一遍叮囑家長們。
2014年,香港大學言語及聽力科學博士、香港大學溝通障礙研究中心博士後楊峰迴到深圳,在深圳市兒童醫院的支持下創立言語治療科。一個言語治療科作為三甲醫院的獨立科室,在當時的深圳,乃至華南地區,都是第一個。
獨立科室的設置,極大方便了有需要的家長很容易找到對應的專業醫師,此前,很多家長困擾於孩子語遲的家長,會以為孩子是耳朵、嘴巴、舌頭等出了問題,跑去耳鼻喉科和口腔科就診,但實際上都找錯了醫生。。
「醫生多說幾句,家長就可能少走好幾年的彎路。」從事言語治療15年,楊峰最痛心的是,多數家長還處在「趕緊把孩子治好」的階段,為了激發孩子開口說話,沒少嘗試各種奇怪的治療方法。
這樣耗費巨資卻收效甚微,關鍵還耽擱了最寶貴的「黃金干預期」。因此,楊峰醫生一直在向家長們科普,尤其是孩子在言語治療方面有哪些最常見的誤區,有哪些認知亟需要更新?
今天,大米和小米的專訪就為這些問題而來。
自閉症孩子最應關注的兩個能力
大米和小米:
在您接診的患兒中,有多少是自閉症孩子?
楊峰:
語言障礙其實是一個症狀,很多的原因都會造成語言障礙,比如自閉症、智力遲緩、聽力障礙、齶裂等等。
來我們言語治療診室的,有明確自閉症的診斷占到10%。
從2014年到2020年,6年多時間,我們的就診人數大概5萬人次(含複診),其中,自閉症兒童大概3600多個。
大米和小米:
當一個自閉症孩子來到診室,您的看診流程是怎樣的?
楊峰:
對我來說,他之前的診斷只是參考。
診斷自閉症,我們需要特別謹慎。現在很多拿了診斷書的,未必真的就是自閉症。
首先,診室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還有一群穿著白大褂的人,孩子看診時,可能處於焦慮狀態,家長也很焦慮,這會影響孩子的表現。換個場景,換個時間,換一些人,他的表現一樣嗎?這是我們需要考量的。
其次,不說話不等於自閉症,自閉症核心是溝通和社交,無語言的溝通,也是溝通。
有的孩子即使符合不說話,不理人,有狹隘興趣和刻板行為這些特徵,我們還要科學、認真地看一看他對人到底有沒有關注,與家長有沒有情感聯結。
自閉症不應該是一個標籤,它更多的是一種狀態,這個孩子處於不願意或無法與外界溝通的狀態,同時伴有行為上的問題。
作為醫生,我們要做的也不只是告訴家長,是不是自閉症,更多要著眼於這個孩子需要哪方面的支持和幫助。
我們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不能見病不見人,只觀察這個孩子的問題(症狀),沒有關注到他的整體,他現有的狀態。
除了孩子本身,我們還要看這個孩子所處的成長環境,誰帶他,他跟家長的這種相處的模式是怎樣。
大米和小米:
你覺得對自閉症孩子而言,最需要具備的能力是什麼?
楊峰:
我們最應該關注的,不是孩子是不是自閉症,有沒有語言問題,有沒有行為障礙,而是在他生活學習中存不存在嚴重障礙。
第一,有沒有安全意識?
這是我會最先問家長的,孩子知不知道過馬路有危險,家裡的燈火水電有危險?
第二,有沒有一些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
這些才是我們應該著眼的點,現在的孩子被貼的標籤夠多了。
楊峰醫生
孩子的語言有沒有問題
看這6個嚴重警示信號
大米和小米:
怎麼判斷一個孩子需要不要做言語治療?有哪些關鍵信號?
楊峰:
不用看那些非常拗口的發育里程碑,我們就說幾個嚴重的警示信號:
1歲之前要理人,要很願意和家人在一起,與家人有溝通的意願。
2歲要有簡單的口語,有詞彙。詞彙量即使達不到30個、50個,至少要能非常明白地對著爸爸叫「爸爸」,對著媽媽叫「媽媽」。
3歲要有完整的句子,比如,我要上廁所,這人打我了;要能回答問題,至少要做到簡單的一來一往,如「你是誰?」,「我是弟弟」;「幾歲了」,「三歲」。
4歲要口齒清晰,即大多數的人都能聽得懂孩子在說什麼,不是只有經常帶他的人能聽懂。個別發音不標準不要緊,比如湖南的小孩nl不分,大家都聽得懂。
5歲要能夠完整地講故事,有很好的敘事能力。比如,你問孩子今天怎麼弄髒了褲子。他說,「我在幼兒園滑滑梯,有個男生推我,我就摔倒了,摔傷了。我去告老師他還不承認……」
六七歲的孩子,語言基本上是完全成熟了,家長跟他吵架,也不一定吵得過他。
這些都是很低的標準,如果孩子沒達到一定要找醫生看一看。
10·22世界口吃日,楊峰醫生和團隊做語言障礙義診
語言是水到渠成的事
大米和小米:
怎麼樣激發孩子的語言能力?可以大量問問題嗎?
楊峰:
愛問問題的家長,我想請問,你們喜歡被持續追問,被測試的感覺嗎?
相信都不喜歡。
拔苗不能助長,家長如果一直帶著這種著急的心態,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而他的應對方式,要麼是被迫屈服,要麼就對家長產生抗拒,覺得你不愛他,不喜歡他。這都不會是我們想要的。
所以,解決孩子的問題之前,家長要先解決自己的心態問題。
語言是水到渠成的事。試問你前面沒有基礎,能講出蒙古話,西班牙語嗎?
我們一定要把孩子前面的基礎打好,也就是語前技能。
語前技能包含哪些?
首先是要理你。他不理人,根本沒有溝通的意願,他說的話會有意義嗎?所以,不說話不重要,不理人才重要。
第二是要能理解。就是,說不說話不重要,懂不懂才重要。
舉個例子:
你問孩子,「這是什麼?」「蘋果」;
「那是什麼?」「香蕉」;
「這是什麼?」「蓮霧」;
罕見的水果他都認識,然後問他,「香蕉怎麼吃」,他不知道。
你說「剝了皮吃」,他也回「剝了皮吃」;
你問「香蕉皮好吃嗎?」,他也不知道。
這說明你教的是二手知識,不是真正一手的體驗,他不懂。
再有一個孩子,你拿個香蕉問他,「這是什麼?」他說不出來,但你問他怎麼吃,他會用手比劃出剝香蕉皮的樣子,這就說明他真的懂得怎麼吃香蕉。
讓沒有基礎的孩子說話,對他不公平,家長也是徒增煩惱。
深圳第二醫院的言語治療團隊部分醫生合影
會不會說話,說話清不清楚
跟口肌沒大多關係
大米和小米:
口肌訓練有用嗎?哪些孩子需要做口肌?
楊峰:
用一句廢話來說,孩子有口肌問題,就給他做口肌訓練。
孩子有沒有口肌問題,是不是口肌薄弱,或口腔感知覺的異常,一定要做了測評才知道。
需要明確的是,第一,會不會說話跟口肌沒多大關係。
比如,你口肌沒問題,你能說蒙古語、馬來語嗎?語言不在嘴巴里,是在腦子裡。
第二,說話不清楚也不是口肌問題。
外地人學廣東話,開始的時候說不標準,也不是口肌的問題,而是沒有掌握好發音方法。
有個統計數據,發音不清晰的孩子中真正有口肌問題的,大概是15%。
學任何一種新語言,一開始發音都會不准,即使我們沒有口肌問題。
與發音無關的口部訓練都是無效的。即使孩子存在口肌問題,我們給孩子做口肌訓練時,不結合發音的訓練,也是無效的。
就好比學彈鋼琴,只是單練手指的靈活度,始終不去鋼琴上去彈,手指頭再靈活也沒用。
無口語,口語還不成熟的孩子
趁早用AAC
大米和小米:
自閉症孩子中,真正沒有口語的孩子占多大比例?
楊峰:要看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無口語。
我想特別指出的是,對於程度較嚴重的自閉症孩子,家長一定不要逼孩子出口語,最重要的是溝通,要幫孩子建立溝通的渠道,可以給他一個替代的溝通方式,比如說打手勢。
專業術語叫擴大與替代溝通系統(AAC)。這好比是學游泳的救生圈,當你不會游泳時,給你個救生圈,幫助你學游泳,當你會游泳了,就不需要救生圈了。
當孩子通過替代系統學會了口語,他自然他會喜歡說話,因為口語溝通是最高效的。所以AAC越早運用越好,孩子學語言會更快,操作也不難。
不僅沒口語的孩子可以用AAC,有口語的也可以。
AAC可以讓有口語的孩子說的句子更長,更完善,比如,一個小明有口語,但說得不太清楚,藉助一個發音軟體,他可以說得更流暢,提高溝通的效率。
同時AAC能夠塑造這孩子的詞法、句法。比如iPad上面就有專門的軟體,可以選詞,可以選句子,這個對他語言學習會有幫助。
總而言之,孩子只要存在一定的語言的問題,就可以使用AAC系統。
醫生的休閒時光:賽車,熱氣球,滑雪
孩子確診為自閉症
學專業知識不是最緊要的
大米和小米:
最後,你能從言語治療醫生的角度,給家長一些建議嗎?
楊峰:
家長首先要把方向、心態調整好,語言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現有條件下,求人不如求己。
孩子確診後,家長的心態會經歷以下階段:
第一否認期,我家孩子這麼聰明,怎麼會是自閉症;
第二焦慮期,怎麼還不說話,這個病怎麼治?焦慮得吃不下睡不著。
第三奉獻期,這個最可怕,哪個地方能治孩子的病,打一針吃個藥,30萬50萬沒關係,賣房子賣地都可以,很多家長被騙。
最後才進入和諧期,接納孩子的情況,認識到自己還有自己的生活,工作,朋友。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
這些階段不一定是線性的,有時候家長會反覆糾結。家長了解這個歷程,能夠幫助自己戰勝對未知的恐懼,擺脫焦慮,以更好的心態面對自己和家庭。
最後就是持續加強自己對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學習怎樣才能引導孩子把學到的東西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怎麼幫助孩子融入社會,怎麼調控情緒,管理行為。
家長只有充分了解這些最核心的概念之後,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方向正確了,剩下的就是努力和堅持,和孩子一起成長;有了科學的理論知識武裝自己,家長才會有能力去為孩子選擇更合適的老師,和更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法。
註:2020年10月,楊峰博士調動到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工作,出診地點是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特診科(銀華大廈四樓409診室),出診時間為每周一、三、四、五下午兩點到五點。
—END—
采寫|春桃 噹噹 主編|秦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10864254_648590-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