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養老方式蔓延,子女以為兩全其美,老人卻有苦難言

2023-04-14     母嬰參考

原標題:一種新型養老方式蔓延,子女以為兩全其美,老人卻有苦難言

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進展,養老問題持續惡化,80、90後未來也許就會負重前行。

一邊要努力工作賺錢養家,一邊是要盡好子女的義務,多給父母陪伴,子女們夾在中間難抉擇,為了緩解養老壓力,不少人開始嘗試採用新的養老方式。

殊不知,有些時候子女認為的兩全其美,讓父母從物質和情感上都得到滿足,但對老人來說,卻是有苦難言。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一種新型養老方式蔓延

那就是,把父母「圈養」在自己身邊!

表面上看,這種貼身陪伴能讓父母有個幸福的晚年,可以及時滿足他們的各方面的需求,但實際上長期在兒女家小心翼翼看著臉色做人,可能比無人養老更令老人心酸。

王大娘就深受其苦,她今年六十二歲,子女是村子裡的為數不多走出去的大學生,而且都事業有成,在一線城市扎了根。

今年情勢大好,各地都放開了,子女也特意回家把王大娘接到大城市去住,旁人都羨慕大娘福氣好,子女如此出息,讓她到了晚年還能去大城市看看。

起初,王大娘也是興奮的,想著過去三年,見孩子的次數屈指可數,這次可以到他們家去陪伴,總歸是好的。

可真住在那裡,大娘反而覺得挺不自在。面對城市的繁華,她無所適從,在家很多智能電器不會用,想要看個電視,都不知道按哪個鍵,生怕一不小心就弄壞了。

又不敢出門,這裡的樓房太多,而且長得都一個樣,估計下去就走丟了。可她體諒兒子工作的辛苦,又不好意思開口提這些。

更關鍵的是,兒子已經結婚成家,跟城裡的兒媳也沒辦法交流,對方聽不懂方言,雖然看著她挺客氣,但終究還是存在隔閡。

在兒子家住了一周,大娘總感覺自己就像老家的家禽,被困在籠子裡,每天小心翼翼,看著主人家的臉色過日子,她提出去想要回老家,可兒子卻並不願意,總覺得母親不過是到了新環境不適應,過段時間就會好。

為了給母親在城裡找到更多小夥伴,他還私下報個老年班,讓她過去交交朋友,這更讓大娘感到難受,她到了這個年紀,只想活得自在點,可最後因為心疼錢,還是忍著難受去上。

「在這提心弔膽地過日子,還不如在老家一個人自在呢!」大娘偶爾也會抱怨,可每次兒子都並沒有理會母親的心聲,只用自己的方式對她好。

其實,這種情況在現在也挺常見。很多子女成家立業以後,為了方便養老,會直接把父母接到自己身邊,可有一部分人卻忽視了老人內心的真實需求。

寄人籬下的難堪,比無人養老更可怕

對於老一輩人來說,他們對老家、對生養自己的故土,總是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很多人並不願意離開這裡。

可年輕人也許不太理解父母的這份眷戀,他們從求學開始,也許就過上了四處奔波的日子,工作以後更是背井離鄉,在外闖蕩,所以能比較快地適應環境變化。

父母年老以後,年輕人自然而然地想要把他們接到身邊來,一是希望能讓父母見識更廣闊的世界,讓他們分享自己的榮譽,證明自己有能力讓爹媽過上好日子。

二則是因為工作原因,沒辦法經常回老家看看,那就讓父母過來,這樣好時時陪伴在老人身邊。

然而,他們卻忽視了老人自己是否願意,離開自己待了大半輩子的舒適圈,又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環境,一切都是那麼陌生,很多老人特別容易焦慮抑鬱。

再加上老年人的學習能力會比較慢,大城市裡的交通工具、交通路線、智能電器,都讓他們感到陌生,無法適應。

而且人越是上了年紀,有時候越膽小,因為他們已經沒了賺錢的能力,經常感覺到自我價值在慢慢降低,在子女面前,說話更是沒了底氣,住在一起也會小心翼翼,看著孩子們的臉色過日子。

面對子女的伴侶時,更會尷尬不已,面對這種情況,其實對老人來說,心裡更加不舒服。

再者,無論是孩子還是老人,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但很多人出於愛意,往往會以「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方式去讓對方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舉個例子,孩子小時候,父母會用我為你好的方式,要求孩子們不要做危險的事情,拒絕他們有怪異的想法。而到了父母年老,子女又會反過來要求父母聽話,看不慣父母節儉,不懂父母的固執。

明明小時候反感被掌控的日子,可長大以後我們卻活成了父母的樣子,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要求來生活,我們以為的「為你好」,也會成為父母的枷鎖,導致他們過得痛苦不堪。

【最後總結】

其實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要學著尊重對方的生活方式,養老其實並不是給父母多少錢,或者每天都要陪伴在他們身邊。

關鍵還是要學會走近父母,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需求,然後再盡力給他們想要的就好了。當然,父母也要適當地理解子女的難處,一家人互相包容,才能相處得更融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057da520449ed61130dc4ede14f70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