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無能的父母,越愛在兩件小事上消耗孩子,無形毀了子女的未來

2023-04-12     母嬰參考

原標題:越是無能的父母,越愛在兩件小事上消耗孩子,無形毀了子女的未來

越是無能的父母,越愛在兩件小事上消耗孩子,無形毀了子女的未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越來越多「內耗家庭」湧現,「原生家庭」這個詞也頻繁地被人們所提及。

前段時間,我邀請了幾位好朋友一起出去野炊,大家都是拖家帶口的,聊著聊著就把話題轉到了孩子身上。

有一位朋友提起,她最近和女兒鬧起了矛盾,本來很生氣的時候,女兒突然來了一句「我討厭這個家,討厭你們每天一副為了我好的樣子,討厭你們一天到晚為了一點小事吵個不停……」

這句話讓朋友徹底啞火。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仔細回想了一番,好像問題確實是由他們引起的。越是當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越看女兒不順眼,總想著找找茬發泄一下情緒。沒想到自己的氣消了,卻消耗了孩子的能量。

而通過朋友的講述,我們大家都深有感觸。為人父母,有時候好像真的容易掉入這個陷阱之中,越是無能的父母,越容易在一些小事上消耗孩子,無形中毀了他們的未來。

家庭內耗,最受傷害的還是孩子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塞德茲博士說過:「人如同塑造陶瓷一樣, 小時候就形塑一生的雛形,幼年時間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黏土, 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塞德茲博士說過:「人如同塑造陶瓷一樣, 小時候就形塑一生的雛形,幼年時間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黏土, 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家,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所,是一個人成長的港灣。家庭的環境和氛圍,往往影響著子女的個性發育和三觀塑形。

而原生家庭的父母,是子女們最親近的人,你們的相處模式以及教育方式,都會打造出不同性格的孩子。

如果孩子長期目睹父母爭吵,互相貶低,或者動不動就冷暴力,營造一個糟糕的家庭氛圍,就會令子女們感到窒息,忍不住想要逃離。

甚至可能影響到他們日後的人際關係,導致他們未來難以與他人建立起親密的依戀關係,總是被不信任的消極情緒縈繞,過得痛苦不堪。

因此,我們要拒絕家庭內耗,尤其是在以下幾件小事上,儘量不要去消耗你的子女。

越是無能的父母,越愛在兩件事上消耗孩子

1、用「犧牲感」來掌控孩子

「我這輩子就是為了你活的。」

「父母都是為了你好,要不是因為你……」

「我們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能不聽話。」

「我這輩子就是為了你活的。」

「父母都是為了你好,要不是因為你……」

「我們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能不聽話。」

這幾句話,想必不少孩子們從小聽到了大。很多中國父母,都習慣反覆去強調自己為了子女、為了家庭的犧牲奉獻,藉此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去要求、命令子女,掌控他們的人生。

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中,女主角茉莉就因為窒息的親情,走上了絕路。

她有著令人羨慕的家庭條件,母親是「留美碩士」,父親是高校的系主任。出生就贏在起跑線的她,最終還是隕落了。

根源就在於她有一位要強又好面子的母親,她是個留美碩士,卻在生育後當上了全職家庭主婦,每天監控著兩個女兒的一舉一動。

孩子考得不好,她就冷眼皺眉,讓她跪在地上作為懲罰,孩子考得好沒有誇獎,只有否定和打壓,刺激她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績。

而且她還會否定女兒的夢想,要求她去考醫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投資,從來不傾聽她們內心的真實聲音。

只要女兒反抗,母親就會強調自己的犧牲:「我好歹也是留美碩士,要不是為了生你們,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

母親一次次用「犧牲」來逼迫孩子妥協,結果就釀成了悲劇,茉莉在拿到重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以後,選擇了自殺。

類似的悲劇,也許每天在無數個家庭不斷地上演,可父母們總是臨到結尾才發現,你們和子女本身都是獨立的個體,用犧牲和奉獻來營造的愛,聽著偉大,但很容易成為枷鎖,困在內疚的孩子。

子女們在這種家庭中成長起來,往往容易壓抑又扭曲,他們也許一輩子都找不到真實的自我。

2、把自己的無能,轉化為對孩子的憤怒

不得不承認,為人父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我們會經歷無數個崩潰的瞬間。

尤其是當出現經濟壓力時,你更容易被現實壓得喘不上氣,好像周圍的東西都跟你作對,可是又找不到一個合理的宣洩口。

這時看見子女們站在一邊,他們懵懂無知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父母便會把火力集中到孩子的身上。

網上有句名言:「一個人的憤怒,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們的無能。」很多事情自己做不到,開始失控的時候,父母就會生氣,而孩子一不小心就成了出氣筒。

回憶一下我們的童年,是不是都有過被父母莫名其妙批評的時刻,尤其是當他們工作不順的時候,你在那個家連呼吸都成了錯的。

長久承接父母無名怒火的孩子,其實他們的情緒能量也在被消耗,父母一次次的攻擊,導致孩子們變得敏感自卑,每天小心翼翼,生怕自己把你們得罪了。

很顯然,長期如此,對子女個性的完善是沒有益處的,並且還可能導致他們未來受到限制,因為自我懷疑不敢為自己爭取機會;抗壓能力太差,遇上一點困難就放棄;或者是情緒過於緊繃,人際關係受阻等等。

【最後總結】

若想避免家庭內耗出現,那麼父母就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把自己和孩子的人生分割開來,把子女當成獨立的個體去對待。

我們始終要明白,大家都有各自的人生,為人父母要做的,就是擔好養育者的頭銜,照顧好孩子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在關鍵大事上,給出建議但最終決定還是由子女自己去做。

並且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多關注自我的健康,以及個人發展,沒必要為了孩子犧牲全部,愛子女的前提是你得學會愛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4adc14e87f3244b41498eba576e6d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