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孚生物試劑盒被叫停背後:股價已漲六成,闖關20多地

2020-04-28     新京報HI財經

中國兩家公司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被停用的消息傳出後,4月28日,涉事的萬孚生物、麗珠集團股價紛紛下跌。截至收盤,萬孚生物下跌1.8%、麗珠集團跌幅為0.53%。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早在今年2月初,萬孚生物就公開表示完成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系列檢測試劑新品的研發,並於當月成為首批正式獲准上市的新冠病毒抗體現場快速檢測試劑。另一家上市公司麗珠集團也在今年3月獲得了國內的上市許可。

在全球疫情暴發的背景下,兩家公司早已開啟海外淘金。其中,萬孚生物新冠抗體產品已經覆蓋到韓國、德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錢景」之下,股價也不斷走俏。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萬孚生物、麗珠集團的股價整體上漲,年初至4月28日的區間漲幅分別達到60%、22%。

抗疫產品銷往20多地 萬孚生物:已通過印度審批

萬孚生物4月28日發表聲明稱,公司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膠體金法)是首批獲得印度進口許可證的檢測試劑之一,並且已通過印度國家病毒研究所(NIV)的驗證和審批。對於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的上述意見,公司正在積極溝通。

同一天,中國駐印度使館發言人回應稱,新冠抗體檢測試劑的儲存、運輸和使用均有嚴格要求,任何未經專業人員按照產品說明規範進行的操作,都會導致檢測準確率的偏差。印醫學研究理事會也明確指出,快速檢測試劑僅用於監控疫情,不能用於確診病例判斷,不能代替核酸檢測,各邦應嚴格遵守使用方法和目的。

記者注意到,麗珠試劑於今年3月17日就發布聲明表示,公司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IgM/IgG抗體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僅用作對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疑似病例的補充檢測指標或疑似病例診斷中與核酸檢測協同使用,不能作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和排除的依據,不適用於一般人群的篩查,僅限醫療機構使用。

早在今年2月初,萬孚生物就表示完成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系列檢測試劑新品的研發。該系列產品包括基於膠體金免疫層析法的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試劑、抗體檢測試劑,以及基於螢光PCR平台的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2月24日,萬孚生物再次宣布,公司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抗體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通過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正式獲得醫療器械註冊證,成為首批正式獲准上市的新冠病毒抗體現場快速檢測試劑。

次月,萬孚生物還宣布,旗下的3款新冠病毒檢測產品取得了歐盟頒發的CE認證。

在全球疫情暴發的背景下,萬孚生物的海外訂單也不斷增加。根據4月21日萬孚生物披露的2020年一季度報告,2月下旬至3月上旬,鑒於國內疫情還較為嚴重,公司的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優先保證國內抗擊疫情的需要,在醫院及醫療機構作為新冠核算檢測試劑的協同和補充。

「自3月初以來,全球疫情防控進入以海外為主的新階段,公司的海外訂單迅速增長,截至一季度末,新冠抗體產品已經覆蓋到韓國、德國、義大利、巴西、委內瑞拉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數據顯示,萬孚生物2020年第一季度的營業總收入5.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1.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784萬元,同比增加34%。

另一家上市公司麗珠集團也在今年3月獲得了國內的上市許可。4月28日,麗珠集團在投資者關係活動中表示,旗下公司麗珠試劑的新型冠狀病毒IgM/IgG抗體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也已取得歐盟CE認證,已具備歐盟市場准入條件,並在多個國家進行進口註冊申請。

「從訂單情況來看,由於獲批時國內市場疫情基本得以控制故國內訂單有限,而海外疫情當時正處於暴發期,公司隨後重點積極開拓與爭取海外訂單銷售,一季度實現試劑出口銷售捷克50萬人份。「

今年第一季度,麗珠集團的營業收入為25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99億元。

多種原因可致試劑檢測失靈,防疫物資出口監管已收緊

目前,國內疫情緩解,全球疫情卻開始進入暴發期,在這背後,是龐大的新冠肺炎檢測試劑缺口。根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科華生物、樂普醫療、三諾生物、萬孚生物、東方生物、華大基因、信邦製藥、達安基因等十餘家上市公司均有試劑盒產品布局海外的計劃,其中部分公司已經取得歐盟市場准入條件,有的公司已經接到出口訂單。

不過,儘管眾多上市公司衝刺海外新冠病毒檢測市場,但其中還有公司正在等待國藥監的應急審批。

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研發人員徐敏(化名)曾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導致核酸試劑檢測結果出現假陽性或者假陰性的原因有很多。

今年1月起,徐敏就參與到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的研發中,團隊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完成了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其告訴新京報記者,核酸試劑是病原體檢測的一個主要方法,從試劑的設計到原料,到整個的生產工藝都相對更簡單,所以很多廠家會快速的完成核酸試劑的開發。

徐敏表示,如果一款核酸檢測試劑盒本身沒有很好的質量控制,也容易導致最後結果不準確。「任何檢測產品採用的方法都有自己的靈敏度和局限性,病毒沒有到達一定載量的時候,或許這種方法就檢測不到(病毒)」。

另一家廣州檢測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核算病毒檢測產品的採樣過程中,很多基層採樣方法不統一,對樣本保存及運輸不規範也會導致檢測結果的不準確。

事實上,今年4月以來,我國防疫物資出口政策就已經明顯收緊。

3月31日晚間,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三部門下發公告表示,要有序開展醫療物資出口,自4月1日起,出口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呼吸機、紅外體溫計的企業向海關報關時,須承諾出口產品已取得我國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書。

截至4月24日,全國共有新冠病毒檢測試劑註冊證30張,意味著出口門檻本來就已經較高。

4月2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公布數據,據商務部業務統計,截至4月25日,74個國家和地區、6個國際組織與我國簽署了192批次醫療物資商業採購合同,累計金額14.1億美元。72個國家和地區、8個國際組織正與我企業開展129批次商業採購洽談。中國31個省區市通過市場化採購方式,已經向191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了防疫物資。

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監管司副司長王樹才也在4月26日表示,疫情發生以來,國家藥監局採取一系列措施全面加強疫情防控醫療器械的質量監管,各省局根據出口企業清單建立監管責任清單,凡是有證據表明出口產品質量存在問題的,要立即停產整頓。

新京報記者 李雲琦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李世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p-wwHEBfGB4SiUwog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