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踩著歷史的足跡,探尋國寶背後的故事。
文|三木
三星堆文物「上新」即刷屏,《國家寶藏》「圈粉」無數,《只此青綠》驚艷亮相後,每場表演一票難求……博物館文物以各種形式「破圈」,成為亮眼的文化現象。4月18日,浙江衛視、Z視介客戶端攜手浙江省博物館推出大型文化直播節目《國寶搬家記》,邀請全網觀眾開啟一場「國寶搬家之旅」,踩著歷史的足跡,探尋國寶背後的故事。
融通古今、激盪活力,
一個時辰俯瞰萬年璀璨文明
解密歷史謎團,尋找民族文化高光。《國寶搬家記》以浙江省博物館文物搬遷為契機,通過直播國寶「搬家」,讓觀眾近距離觀察未曾親眼參觀的重要館藏,回味歷經千年的文化積澱。
浙江萬年曆史竟然藏在一粒稻米里?萬工轎為什麼沒有門?真實的十里紅妝又是怎樣的恢弘壯麗?1300歲高齡古琴里藏著哪些秘密?良渚玉琮何以成為不輸三星堆的考古發現?隨著這些或小巧、或繁雜、或琳琅、或神秘的國寶面紗被一一揭開,浙江萬年變遷的璀璨文明也在專家們的娓娓道來中鋪陳開來。
「站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軸上,俯瞰浙江的萬年曆史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故宮學院院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說道。在這兩個小時里,我們可以管窺《國寶搬家記》與文明的對談和思索:既博古通今又深入淺出地講述國寶背後的故事,讓觀眾與冰冷靜默的文物產生聯結,領略文化遺產的魅力。
同時,博物館工作人員們也向觀眾展示一系列為文物「搬家」保駕護航的神秘工具,《國寶搬家記》通過對國寶搬家清晰澄明的介紹,實現內容的新穎落地,「沉悶」的器物由此更加鮮活生動。
資源聚合、互動升級,
「直播新物種」煥新登場
探源中華文明,感悟文博魅力,全網「雲監工」館藏「搬家」,《國寶搬家記》 無疑帶來一次前所未有的直播觀看體驗,是名副其實的「直播新物種」。
這裡的「新」主要是源於《國寶搬家記》在三個方面的創新和探索。首先是差異化視角講述文博大事件,《國寶搬家記》摒棄傳統紀錄片選題嚴肅、線性敘事、單向輸出等特點,在真實的文物搬遷現場做直播可謂別出心裁。
其次,《國寶搬家記》試圖更新大眾對文化直播節目的「刻板印象」,創新打造主演播廳、文物現場直擊與文物修復純享三條支線,充分發揮連接與參與的移動網際網路特質,突破單線直播的「時間局限」。這種更加靈活的直播節奏形成立體化的傳播空間,通過浙江衛視大屏與Z視介客戶端小屏的雙屏直播,用第一視角徹底打破觀眾與文物之間的界限,實現了文博內容向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圈層突破。
最後,節目的終極意義在於讓文博內容實現大眾傳播,與社會的精神需求有機融合,也在於為文博內容尋找更為廣闊的輸出埠,釋放出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國寶搬家記》聚合資源,多平台直播發掘潛在的文化號召力,讓觀眾對國寶的關注不止於一次直播,而是發揮其長尾效應,共同形成文物文化傳播合力,如聯合全國八大博物館共同發起「國寶回家全球徵集令」,並在Z視介開設專區,發起「我家的國寶」短視頻徵集活動,持續引發大眾對國寶的關注。
正如單霽翔在節目中所說,「對於文物保護所一直提倡的理念,不再只是把文物高高拱起,而是要讓它們成為市民們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參與到市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去。」從這幾個維度看,《國寶搬家記》這一「直播新物種」不僅為觀眾打開接觸文物的全新方式,在創意表達方面的不斷探索讓觀眾耳目一新,更讓博物館以全新的面貌「活」起來。
答時代之問、傳文明薪火,
Z視介打造「視聽新物種」
《國寶搬家記》雙屏直播的觀看體驗能夠贏得觀眾的一致好評,離不開Z視介客戶端的助力。4月18日當天,Z視介同時全網首播《國風·無雙》特別節目、美育節目《丹青中國心》、紀錄片《大運河》等多檔文化類節目,文化傳播的核心氣質愈發凸顯。
據悉,Z視介植根浙江深厚文化土壤,匯聚全國優秀文化精品,開設「紀錄片」「非遺」「戲曲」「宋韻」等14個頻道,構築出高顏值、高能級、高品質的文化內容傳播矩陣,一個極具文化韻味與網生氣質的「視聽新物種」正架起觀眾與文化溝通的橋樑。
《之江新語》中提道「文化產品的先進性與實現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隨著技術疊代發展,媒體傳播格局不斷變化,Z視介作為浙江廣電集團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進程中的大膽嘗試和積極探索,合力推進傳播格局重構,從文化細分的角度帶來多元化的內容生態,為優秀文化抱薪,燃華夏文明之火。
進一步而言,這個「視聽新物種」其實也正在支撐起傳統媒體實現文化傳承與文化節目現象級傳播的全新想像,打造文化傳播空間站,顛覆傳統的視聽體驗。而《國寶搬家記》的上線播出,既是先行者、破新局,也為文物文化傳播探索新征途,開闢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