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帶家孫」和「帶外孫」時,會不會偏心?過來人的想法挺現實

2022-06-04     母嬰參考

原標題:老人「帶家孫」和「帶外孫」時,會不會偏心?過來人的想法挺現實

老人「帶家孫」和「帶外孫」時,會不會偏心?過來人的想法挺現實

過去人們總是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覺得女兒嫁人後,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就成了別人家的。

所以父母對待她的態度跟對兒子不同,連帶著下一代也「遭殃」。有些女孩會認為,家裡的老人對「家孫」和「外孫」的愛不同,事實確實如此嘛?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過來人有話說

老人「帶家孫」和「帶外孫」時,究竟會不會偏心?

關於這個話題,我們不妨來聽聽看過來人的說法。

王阿姨:沒帶娃以前我覺得「家孫」和「外孫」其實沒什麼區別,都是自家的後代,帶起來不會偏心。真正帶娃後發現,多少有點不同。

外孫平時帶得少,孩子更黏奶奶,每次過來住幾天都吵著要回家,看見了心裡自然有些不是滋味吧,還是帶家孫時更有成就感。

李阿姨:我打心眼裡覺得都一樣,無論是家孫還是外孫,給的愛都是一樣的。唯一的區別是,難帶的程度不同。

帶家孫時要顧忌著兒媳的想法,生怕自己哪兒出錯惹得兒媳不快,所以會小心翼翼一點。相比之下,帶外孫就輕鬆很多,平時有什麼想法可以直接跟女兒溝通。

汪嬢嬢:我跟小李的想法差不多,帶外孫會更自由,有啥說啥,帶家孫只能讓幹啥就幹啥。現在年輕人的規矩太多了,稍微做不好就會鬧矛盾。所以我平時更喜歡帶外孫一點,家孫更願意多出點錢,買個清靜。

看完上面幾位過來人的發言,我們能發現,其實她們對待「家孫」和「外孫」可能從情感上給的愛是差不多的,基本不會太偏心。

畢竟血緣關係放在這,家孫和外孫都是一樣的,不過在選擇傾向上,現在的老人似乎更願意帶外孫,這是為何呢?

為何越來越多老人,更願意帶「外孫」?

1、可以避免家庭矛盾

有孩子的家庭都知道,育兒矛盾是家庭矛盾中最大的一個板塊。很多家裡鬧得雞犬不寧,多半都是因為育兒引起的。

由於兩代人的生活經歷不同,所以育兒理念自然存在差異。例如,老一輩可能更看重孩子吃飽喝足,可能會過度喂養,而且更容易出現隔代寵。

而年輕父母更講究科學育兒,寶寶吃鹽的時間、輔食喂養的分量等等都有講究,老人可能就會忽視這些。

所以兩代人在帶孩子時,自然會因為各種小事吵起來,如果是帶外孫,平時直接跟女兒報備、溝通,往往不太容易起矛盾。

可婆婆和兒媳的身份就不一樣,本身就關係緊張的她們,在孩子的問題上,都不肯讓步,家庭矛盾就會一觸即發。聰明的婆婆,自然懂得「吃力不討好」的道理。

2、對女兒的彌補

女兒嫁人以後,回娘家的次數可能並不是很多,父母難免會思念,所以想盡辦法來彌補平日裡缺失的親情。

幫著女兒帶娃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既能彌補往日的遺憾,又可以幫到女兒,實在是一舉兩得。

另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媽媽也會擔心女兒在婆家受欺負,帶孩子時出現爭吵,所以一般等外孫出生後,女兒坐月子時,媽媽會主動要求去幫忙伺候月子。

無論帶外孫還是帶家孫,有幾件事要注意

我們都知道帶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對老人的精力、身體素質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驗,還很容易落個「吃力不討好」的下場。

為了避免這種尷尬局面的出現,老人要注意以下幾件事——

1、認清位置,不要過分插手孩子的教育問題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一般父母是「主攻手」,老人則是「輔助位」,大家各司其職、互相配合,才能帶領團隊走向勝利。

最怕老人拎不清,要去插手孩子的教育,容易引起家庭矛盾不說,還容易導致孩子們變得迷茫,不知道究竟該聽誰的。

2、避免隔代寵,原則性問題不能放手

最高級的愛,應該是有一定限制的。

很多老人帶孩子時容易帶著溺愛心理,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甚至包庇其過錯,看似是疼愛晚輩,實際上這種做法是「有毒的愛」, 容易讓小孩子變得嬌蠻任性、自私自利。

所以老人們平時帶孩子時,涉及到原則性問題不可妥協,要第一時間引導孩子往正道上走,這樣才能教育出一個好孩子。

除了老人要注意的問題,我們年輕的父母也要認清現實——

老人幫著帶娃是情分,不幫是本分,我們不可道德綁架。如果老人平時在育兒上有做錯的地方,嘗試著用一種柔和的方式來指出,態度稍微放軟一點,畢竟她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平時誰帶得比較多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d70373d40d185dfc1630b355b9465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