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我都快30歲了,別再給我畫餅了!」

2019-11-22     書單

你平均多久會換一份工作?

前兩天,#入職未滿三年跳槽的年輕人多#這個話題在微博上引起了廣泛的吐槽討論,很多人表示:

「工資低,三年沒漲,不跳等公司大發慈悲嗎?」

「老闆是畫餅能手,讓員工把公司當家,但公司把員工當奴隸。」

「整天給你畫餅,畫了三年都沒有吃到,誰會堅持?做慈善嗎?」

可以說,當代職場人苦「畫餅」久矣。

書單君最近看了一個短片,就聊到了「畫餅」這個話題。片中的老闆叫子龍,創業開了家喜劇公司。

公司只有15個人,但年齡和學歷的跨度很大,從22到34,從初中到碩士全都有。 如此複雜的員工構成,卻有一個共同的槽點:老闆是個畫餅王。

24歲的大熊覺得,老闆總是說一些實現不了的目標;同齡的編劇小何抱怨「工資不夠吃飯」;31歲的梆梆開玩笑說:「老闆總是把好消息太早告訴大家。」

這些脫口秀演員甚至編了個段子:老闆,你要是真想減肥,就少吃點自己畫的餅。

子龍在台下苦笑著表示:「這個段子我很喜歡,因為無法反駁,但不畫餅是不可能的。所有事情沒做成之前都是畫餅,我努力把那個畫出來的餅變成現實就好了。」

「畫餅之爭」,其實是當代職場問題的一個縮影,員工和老闆各執一詞,難有定論。

老闆到底應不應該畫餅?員工到底要不要相信老闆畫的餅?

今天書單君跟你分享的這本書,也許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作者西蒙·斯涅克是微軟和美國國防部的領導力顧問, 他提出了著名的「黃金圈法則」,改變了我們常規的思維方式,當用這個法則去思考時,你會發現,最重要的問題,往往被我們忽略了。

壞老闆只畫餅

所謂「畫餅」,其實就是公司承諾給員工的種種福利,和公司的光輝前景。因為各種因素的不確定性,經常會成為「薛丁格的餅」——成功了是「望梅止渴」,失敗了就是「忽悠詐騙」。

但有些餅,在一開始,就註定是吃不到的,那就是貪財短視的壞老闆畫的「空心餅」。

西蒙在《超級激勵者》中指出,「要影響人類的行為,只有兩個辦法:要麼靠操縱,要麼靠激勵。」

典型的操縱包括:利用恐懼心理、煽動性的言辭,或是承諾日後會履行的舉措。壞老闆畫的「空心餅」就是一種操縱,我們經常能聽到類似的話:

「你剛畢業,沒經驗,這是學習的好機會,要珍惜。」——不好意思,我在哪裡都能學習。

「年輕人工作,不要老想著拿多少錢,要有理想。」——我當然有理想,但我的理想都要花錢。

「年輕人眼光要放長遠,不能光看眼前。好好乾,公司以後肯定不會虧待你的。」——以後是多久?你去年也是這麼說的。

剛畢業的應屆生,最容易被這些「空心餅」砸暈。因為它一方面命中了應屆生的弱點——沒經驗,一方面又用年輕人渴望擁有的東西、渴望成為的樣子來作為誘餌,實在是太容易上當了。

很多人初入職場時都會遇到這樣的老闆,一會打雞血說「三年內,讓你們買車買房」,一會又聊些聽著都頭疼,根本記不住的套話。

這樣的工作,書單君勸你趁早離開,因為老闆的精力都放在給員工灌雞湯,而不是考慮公司業務上,這種公司是沒有未來的。

對於職場新人來說,工資可以不高,但公司要有清晰的薪資上升路徑,和明確的發展方向。而不是空口白牙地許諾一個看得見摸不著的「大餅」。

你可以騙我,但請不要侮辱我的智商。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筆帳,「畫餅」可以在短時間內,最大程度地壓榨員工,但終究留不住人才。時間久了,大家都會明白,這個餅又大又圓,但永遠都不可能實現。

很多人對「畫餅」這件事怨念頗深,都是因為遇到了這些空心毒餅,消化不良,傷心又傷身。

好老闆會烙餅

我們換個角度想,如果你是老闆,你會畫餅嗎?

會的,每個老闆都會跟員工描述公司的前景,區別在於,貪財短視的公司只會畫餅,而能夠走得長遠的公司,還會烙餅。

在《超級激勵者》中,西蒙用「黃金圈法則」解釋了畫餅這件事的重要性。我們思考一件事一般有三個層面:

Why:目的,你的信念是什麼?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How:過程,你想如何做這件事?過程和規劃是什麼?

What:結果,你是做什麼的?提供什麼產品或者服務?

大多數團隊和個人的思考及溝通方式都是從外向內的:無論規模大小、行業為何,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做什麼」。有些人也知道自己「如何做」,我們一般稱之為「差異化的價值主張」,也就是跟其他同類產品的差異點。

但是,極少有人或公司能夠說清楚「為什麼我要這麼做」。

隨便舉個例子,大部分電腦廠家都是這樣宣傳產品的:

我們是生產電腦的(What),我們的電腦操作非常流暢,有高清大屏和輕薄機身,電池容量大,散熱效果好。為了實現這些功能,我們研發使用了某某技術(How)。

他們覺得How就是決策的驅動因素,是造成差異的根本原因。但他們忘了,還有一個因素沒考慮到,那就是「為什麼做」。

這個「為什麼」,指的不是賺錢,賺錢只是結果。它的意思是,你行動的原因是什麼,你的本質目的是什麼,你的信念是什麼。



產品會疊代,營銷方式會變革,但萬變不離其宗,Why就是那個「宗」。

那些在激烈的競爭中活下來,被我們稱為「偉大」的公司和領導者,他們每個人的想法、行為和溝通方式,都是從核心開始,再往外擴散的。

同樣是賣電腦,蘋果是這樣宣傳的:

蘋果發布會,有一個一以貫之的Why:Think Different And Change The World. 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在挑戰現狀,我們熱愛標新立異。

我們挑戰現狀的方法是,採用漂亮的外觀設計,讓產品操作起來很簡單,而且很人性化。(How)

我們生產的電腦特別棒。(What)

想不想買一個?

蘋果絕不僅僅是調換了句子順序而已,他們的信息是從「為什麼」開始的,始於原因、意圖和信念,他們的產品(從電腦到小型電子設備),不再是購買的原因,而是公司理念的具體實證。

當然,蘋果產品的外觀設計和用戶介面也很重要,但要創造出如此驚人的顧客忠誠度,這些都只是輔助作用。

很多公司都模仿過蘋果。戴爾分別在02、03年推出過PDA和MP3,可每個市場都只維持了幾年而已。戴爾的產品質量很好,完全有能力做這些產品。

但問題在於,他們是用「我是做什麼的」來定義自己的。他們是做電腦的,所以大家很自然地覺得,沒理由從戴爾買PDA或MP3,感覺很彆扭。

你覺得有多少人願意排上六個小時的隊,去買戴爾的新手機?可蘋果的iPhone問世時,人們就是這麼乾的。

這個例子證明,吸引人們購買的,不是「你是做什麼的」,而是「你為什麼這麼做」。

這兩年創業大潮風起雲湧,很容易讓人覺得,創業是件很簡單的事。可事實是,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5年,創業公司的平均壽命更短,還不到2年。

所以,知道「為什麼」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會畫餅,並且堅持執行下去的公司,才能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獲得長久的成功。

就像短片中說的那樣:「畫餅,是老闆的必備技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你是個成熟的人了,應該給自己畫餅了

其實,一個有遠見的人,不僅要學會辨別和接受老闆畫的餅,同時也要學會給自己畫餅,「黃金圈法則」同樣適用於個人。

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我們一生要換很多份工作,那我們選擇公司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用「黃金圈法則」來思考一下:

Why:我工作的目的是什麼?我一直追求的是什麼?

How: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應該採取什麼方式?如何循序漸進?切入點在哪裡?

What:在這個方向里,哪個行業和公司更加適合我,可以和我共同進步?

我們只有確定自己的初衷,才能找到發展和努力的方向,進而明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獲得長足的發展,因為我們做的每一份工作,都是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的。

可現實是,很多人找工作只看工資或者「穩定」,但一時的工資和「穩定」其實是最不穩定的。

拿全球最大的企業級軟體公司來說,甲骨文薪資水平不低,工作穩定,而且壓力小,基本不加班。如果只看工資和「穩定」,這家公司簡直完美。

就在很多人都打算在這裡「養老」時,今年5月,因為「企業轉型」,中國區一下子就裁掉了900多人,被裁員工的平均年齡在37歲左右。而這個年齡,在網際網路公司,已經失去了競爭力。

在BOSS直聘的短片里,有一位脫口秀演員之前就是甲骨文的員工,他在大規模裁員之前就選擇了離開。

他說:「待在現在這個公司,就是因為它把每個人的出路,和公司的前途放在一起,我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定位,雖然還有一點迷茫,但至少比之前在甲骨文那種虛頭巴腦的定位好多了。」

其實,他還沒想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但至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只有拒絕了錯的,才能找到對的。

不是說有明確目標的人不會被裁,而是即使被裁,他也擁有再次就業的方向和能力。

《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喜歡的工作總是996,我要不要辭職?」

薛兆豐教授從經濟學角度,提出了「議價權」的概念,也就是「你在別處的機會」。只要擁有議價權,離職的主動權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什麼樣的人擁有議價權?肯定不是追求一時待遇或者穩定的人。

只有明確自己目標,知道想要什麼的人,才會在不斷的試錯和努力中,擁有和老闆談判的議價權。

薛教授說,「我們不是為老闆打工,而是為自己的簡歷打工。」

言下之意就是,我們每份工作其實都是為自己的下一份工作作準備。

所以,老闆畫的餅要仔細辨別,自己的餅更要好好琢磨。老闆的餅,關乎公司的前景,而你的餅,關乎自己的未來。

你已經是個成年人了,要學會給自己畫餅了。

主筆 | 燕妮 編輯 | 黑羊

圖源 | 《老闆不知道的我》

---------------------------------

作者:書單君,在《南方周末》做了6年記者後辭職開公號給大家推薦好書。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號【書單】,關注後在對話框回復「今日頭條」,可以查看我開號四年以來一本一本挑選的年輕人必讀100本好書。

現在關注就有機會免費獲得我為大家挑選的【實體書】一本

每天早上十點,我會用7分鐘為你拆解一本好書。

書單不只是和你分享什麼書好,還會告訴你這書和你的生活工作有什麼關聯,能幫我們解決什麼現實問題:心理成長、職場發展、兩性關係、理財投資等等。

上下班路上,讀讀好書,讓你每天比同齡人多進步一點點(已經有400萬年輕人關注了書單,你不加入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RQTsm4BMH2_cNUgH6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