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天馬行空」就不能發人深省

2022-09-04     影視前哨

原標題:誰說「天馬行空」就不能發人深省

導讀:看,誰說「天馬行空」就不能發人深省。

文 | 三木

「這個綜藝已經找到自己的方向了。」

在《嗨放派2》豆瓣熱門短評上,這句言簡意賅的點評道出了每一個追綜人的心聲。隨著節目開播過半,該節目豆瓣開分7.2分,全新的「快樂打開方式」再一次拿捏住這屆觀眾挑剔的口味,成功躋身豆瓣口碑榜。

去年,浙江衛視推出首檔奇趣實驗體驗類節目《嗨放派》第一季以三十九場逸態橫生的奇趣實驗,收穫高收視、高熱度、高口碑,成為不少網友的「下飯綜藝」,為綜藝節目融合創新注入新活力。基於上一季的經驗積累,《嗨放派2》全面升級,不僅繼續與「嗨放學員」一起跟著實驗手冊繼續展開一系列神神經經、奇奇怪怪又可可愛愛的「無用」實驗,一種對人類好奇心的純粹追求與自成一派的電視綜藝創新表達,也得以在這些腦洞實驗中持續進階。

快樂加倍,

初心不改地搞笑「我們認真的」

「實不相瞞,我昨天做夢都在猜今天要幹嘛。」拆開快遞箱之前,已經嘗試了三期實驗探索後,逐漸「被實驗支配」的李誕也逃不過「真香定律」,嘴上一邊抗拒,身體卻忍不住努力靠近。從第三視角看自己,到磁吸爬牆,再到「離地一分鐘」……作為新學員的李誕不僅嘗試了各式各樣的新奇試驗,更貢獻了他有史以來在綜藝節目中最多的運動量。

隨著現代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很難再輕易對一種現象產生好奇,從生活中汲取樸素的快樂也變得不那麼容易。在第一季節目經過一系列「不正經實驗」,讓「拋下社會的規訓,找回孩子般的天真和想像力,鼓勵創造性思維向前探索」的節目製作初衷深入人心後,《嗨放派2》要做的是進一步將快樂保持和傳遞。

一方面,《嗨放派2》節目設置升級,增加了早課環節,並引入全新的獎懲機制「π幣」,豐富了節目內容,不僅為觀眾營造出了濃厚、沉浸的科普環境,與早課和金徽章掛鉤的π幣更調動了嘉賓的積極性,增加節目的可看性。例如,首次早課挑戰就向嗨放學員們的耐心底線發起了衝擊,要求他們挑出150粒草莓籽並碼在紙上。李榮浩直呼「不好弄」,挑出三粒後就開始逐漸暴躁,甚至產生大家聚在一起做農活的感覺,魏大勛直呼「要了命了」,硬著頭皮把任務完成……看著他們耐心逐漸告罄,觀眾的歡樂值卻直接拉滿,不少網友都表示「挑草莓籽真是又損又好笑」。

另一方面,新學員與老學員的碰撞也為新一季的《嗨放派》帶來不少化學反應。除了隨時隨地都能抖包袱的李誕,年紀最小的范丞丞在節目中更讓人類的迷惑行為不斷增加。比如第二期節目中范丞丞就突發奇想用舌頭「跳繩」,居然被APP成功識別,一時間「略略略」的聲音不絕於耳,不僅看呆了任嘉倫,也震驚了無數觀眾。

「真的是笑不活了」「嗨放派誠不欺我」「笑到打滾誰懂」……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娛樂節目,也不是慢生活的輕鬆綜藝,《嗨放派2》以「初看荒唐,細看卻學到了」的腦洞大開風格獨樹一幟,在同質化的綜藝市場自成一派。如果說今年夏天的「雪糕刺客」天價雪糕讓人猝不及防,新一季《嗨放派》則更像是「快樂刺客」,只要打開節目,躲不掉的「無價快樂」撲面而來。

反轉升級,

天馬行空也能夠發人深省

《嗨放派》第二季最新一期節目將視角聚焦在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身邊,卻可能被忽略的現象上:身邊經過的救護車為什麼會發出跑調的笛聲?影視劇中的海盜總是戴著眼罩是為了耍帥?女生為什麼總能輕易分辨那些看似沒有區別的顏色?

每期節目中,嗨放學員們都要進行不少嘗試,但怎樣將這些實驗給觀眾留下更為深刻的記憶?「製造反差」或許就是答案之一。不管是以一次拼臉挑戰重新認識自己的全新開篇方式,還是突發奇想給人工智慧找「bug」,亦或是最新一期節目在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里發現趣味,第二季的《嗨放派》用高能反轉的方式「一箭多雕」,在「原來如此」的豁然中潛移默化地點出節目宗旨和意義。

節目第三期,嗨放成員們通過一個個光電實驗,成功排演了一出「搶親大戲」。當觀眾驚嘆於雷射與電磁鐵的威力,震驚於靜電傳導的「隔山打牛」的效果時,短片結尾驚現反轉,揭穿「騙婚」的詐騙手段。用趣味實驗串聯劇情,引出警惕詐騙、提高反詐意識的主旨,一部結合現實的自製動作大片,在帶給觀眾歡樂的同時,還具備了一定的社會教育意義。

與此同時,《嗨放派2》對實驗選題的選取也更接近生活,從自然科學轉向人文科學,展現人文關懷。以首期節目最後一個實驗為例,當看到自己身後不同的人生走向,任嘉倫想起曾經在機場工作的經歷,其他人也將重要的往事與大家分享,並在最終一致認為,要過好屬於自己的人生,做好獨一無二的「我」。不少網友對此深有同感:「很贊同相信比選擇重要,還是要接納自己的過去,過好未來每一天。」

而在最新一期節目中,無論是都卜勒效應、大腦的空間定位系統,還是視覺暫留現象、胡克定律,他們的名稱或許都晦澀難懂,但這些現象卻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科學向來不是科學家們的獨角戲,更是你我一窺世界的「貓眼」……看,誰說「天馬行空」就不能發人深省。

「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在課本上接觸過的知識,只是沒有那麼直觀。」魏大勛做完「神奇之力」實驗後說道。當創新的趣味實驗與求實的精神相結合,理論通過實踐「落地」,《嗨放派2》不僅將那些看似冷門的小知識變得觸手可及,更打破知識科普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開闢了一條電視綜藝節目創作的新路徑。

一場線上線下的「腦洞狂歡」,

向美好繼續前進

《嗨放派2》播出後,節目組以「直播短綜」的形式舉辦了一場「很高興認識你」為主題的沉浸式分享會,全網累計觀看量突破1343萬。網友紛紛在彈幕中刷屏,「這一季《嗨放派》絕了」「『嗨放』精神我收到啦!」

在奇妙的腦洞、鮮活的電視語態表達、深刻的節目內涵之外,《嗨放派2》創新應用大眾性、流行性的傳播策略,也讓觀眾真正參與到這場充滿奇趣探索的快樂腦洞開發中,從「被動」的享受快樂,變為主動的發現快樂、分享快樂。

正式開播前,節目組以夏令營錄取通知書的形式官宣,用風趣的方式打開探索道路,也讓觀眾找回青春時代暑期夏令營的感覺,引發全網觀眾熱議。同時,《嗨放派2》聯合微博發起的「嗨放腦洞狂歡季」徵集活動,並首設#嗨放派二創大賽#炫出網友的快樂追綜瞬間,讓網友無處安放的腦洞找到歸屬。不僅如此,節目還邀請全網的「腦洞能力者」深度「體驗」嗨放學員們的發現冒險,在官方微博發起#嗨放派冒險聽你的#大賽,「參與」節目進程。

可以看到,當嗨放學員們在節目中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他們的嗨放精神——懷抱單純的好奇,探索令人意外的世界,不糾結於意義、不過早下定義,以實踐活用知識、提升自我、求得真知,網友也逐漸對「嗨放」有了新的理解:是「自由的人生態度」,是「保持樂觀」……就像李榮浩多次調侃的節目氣質,「就是一點『意義』也沒有」。「嗨放」沒有固定答案,感受快樂和知識帶來的幸福感當然可以「毫無道理」。

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嗨放派》的節目邏輯恰恰體現的是浙江衛視一以貫之的內容理念,在傳遞生活快樂、分享幸福美好中引領新理念、新態度、新方式,「讓國人的精神生活更美好」。當然,這種美好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節目像個孩子一樣,懷著好奇心去尋找那些天天發生在身邊,但卻容易被忽視的那些『無聊』而『認真』的科學道理,然後就有了『HAVE FUN』的會心一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525a9a5242b5f192d0e2a6b2be1fe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