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古人學做菜,我是草草阿姨
讀《山家清供》時,對太守羹很有感觸,而太守羹是一道什麼菜呢?
一時不知道怎麼說,腦海中卻浮現出小時候父親常買的「幹部魚」。
一、幹部魚
什麼是「幹部魚」?
上世紀七十年代,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前吧。
經歷了文革等災難後,國家貧困,那些南下幹部、打江山的老革命們,兜里並沒有幾個錢,想吃個腥的,只能買最最最便宜的巴浪魚來打牙祭,於是那種賤得要命的巴浪魚,也就美其名為「幹部魚」了。
「幹部魚」的名稱在當年多少有點寒酸,還帶著點調侃。
但我們來重溫一下當年幹部們的行為規則,你就知道什麼是清風明月。
有一首歌,是六七十年代生人小時候都會唱的歌,那就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三大紀律是: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歸公。
八項注意是: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不打人罵人,不損壞莊稼,不調戲婦女,不虐待俘虜。
這是戰爭時期,解放軍處理內部關係、軍民關係和對待俘虜的行為規則。
這規則影響著整整一代人,也造就了一大批用信仰與清廉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幹部」,才奠定了今天的太平與富裕。
二、清廉的太守羹
清廉是所有百姓的期盼,也應該成為所有官員的信仰。
看《苜蓿盤》這篇文章的時候,就被薛令之的清廉所感動。
話說當年薛令之辭官回家後,唐玄宗深感內疚,於是多有賞賜,但薛令之嚴格按自己工作時長來取酬,不多收一文,舉世慨嘆。
之後,薛令之的家鄉便被封為「廉村」,村裡的河叫做「廉溪」。
而太守羹呢?
記錄的是南北朝的梁朝,有位官員叫蔡遵,他當吳興太守時,遵循心中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拿百姓一針一線,自己在屋前種菜,自力更生,自己種菜吃。
種什麼菜?莧菜和茄子。
林洪很感慨,說蔡遵就吃這兩種菜,而那些整日山珍海味醉生夢死卻懈怠工作的人看了,不羞愧嗎?
世之醉醲飽鮮而怠於事者視此,得無愧乎!
於是,用莧菜和茄子做的菜,便被林洪命名為「太守羹」,以此讓後人吃這兩種菜的時候,都知道要如何處事。
清廉其實是所有人的自律行為,官員只是領頭羊而已。
三、太守羹食譜
林洪並沒有寫太守羹的食譜,我嘗試了一下用莧菜和茄子做羹湯,結果相當美味。
但我適時地加進了一點肉,似乎「水至清則無魚」,來點肉片更貼近生活,於是便有了今天的食譜。
太守羹
1、準備食材:
白莧菜、茄子、三層肉、蒜泥、薑絲、生抽、雞汁、澱粉、油、鹽等。
2、操作過程:
a、三層肉切薄片,用生抽雞汁腌制入味;
再裹上薄薄的澱粉;
來點食用油鎖住滋味,抓拌均勻,腌制半小時入味;
b、茄子切片;
白莧菜洗乾淨;
c、起鍋燒油,煸香蒜粒,放入茄子煸炒;
倒入開水;
水開放入腌制好的三層肉;
來點姜去寒;
最後倒入白莧菜;
雞精增鮮,出鍋。
太守羹就做好了。
清爽潤口,野趣山風,比起大魚大肉,舒服許多。
四、最後
民以食為天,不是所有的「吃」,都是胡吃海塞。
也不是所有的「吃」,都是填飽肚子。
有的「吃」,會讓你記住一些人和事。
比如,太守羹。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
原創作品,多多支持!
喜歡就請點贊、轉發、收藏或評論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