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銜,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待遇有何差別?

2024-07-12     三目史官

1955年,我國進行了建國之後的首次大授銜。在這次授銜活動中,一共評出了包括十名元帥在內的大、上、中、少將共計1050人。

軍銜的評定,不僅是身份和榮譽的象徵,同樣也是黨和國家對他們的認同和肯定。

那麼,這些開國將帥的收入、待遇都是什麼樣的,又都有哪些差別呢?

開國將帥我國特有的軍銜制度

軍銜制度,是人類漫長發展過程中,隨著軍事逐步發展而產生的。在我國的古代,就有隊長、伍長、什長等職務,與之相匹配的就是職能和待遇的不同。

現代軍隊中的軍銜,產生於十五世紀的歐洲。隨著大規模正規化戰爭的不斷發起,軍隊的規模和制度也跟隨著指揮系統的健全而逐漸豐富起來。

1952年,因為在抗美援朝前線上的戰鬥,反饋出一些我軍沒有軍銜的弊端,中央軍委終於決定正式開始著手落實軍銜制相關問題。

一直到1955年1月,中央軍委正式通過我國首款軍官服役條例,也同時通過我國軍銜既不同於歐洲,也不同於蘇聯的特有制度的最終定案。最終,我軍將軍銜設定為6等19級,在減去了元帥的兵種和准尉兩個軍銜之後,敲定了最終定案。

抗美援朝首次授銜的設定標準

我國首次大授銜,是根據多方面的綜合考慮,而設定最後的軍銜人選的,但總體來說可以總結為資歷、派系、地區、功績這幾個方面。

在1952年時,中央軍委對軍隊幹部的級別進行了重新評定,從普通戰士到軍委主席,一共設立了十一等二十四個級別。

1955年大授銜時,中央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以這次幹部評定的結果為標準。

從這次軍隊幹部評定之後,到1955年授銜的這一段時間裡,個別部隊幹部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了部隊,選擇轉業到了地方,在最終評定軍銜的時候,中央軍委根據實際的情況,還是給一些同志授予了軍銜,只不過並沒有在部隊中繼續任職。

授銜

但是,毛主席、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曾經在軍隊中擔任要職,建國後已經離開部隊、到地方或者中央工作的領導人,在毛主席的帶頭表態下,他們紛紛放棄評定軍銜。

中央軍委對元帥的要求,條件並不多,但是門檻極高:創建、領導人民武裝;領導戰役、軍團作戰;有卓越功績的高級將領。

最終,中央軍委對朱德、彭老總、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十位對中國軍隊有著不可磨滅貢獻的將領,授予共和國元帥的軍銜,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十大元帥。

最初的時候,軍銜評定小組曾經想效仿蘇聯,設立一個「大元帥」的軍銜,授予人當然是毛主席。

毛主席等人

可是當毛主席知道之後,並沒有同意對自己授銜,也沒有同意授予自己勳章。

儘管當時中央軍委連精美的大元帥禮服都已經製作完畢,可是在毛主席的再三堅持下,大元帥這個軍銜還是沒能落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這個軍銜,永久地成為我軍的一個空銜。

對將軍以下軍銜的評定,就相對簡單一些,可以直接參照1952年的部隊幹部評定標準。

授銜

原各大軍區的司令員、政委,如果沒有授予元帥,則可以授予大將軍銜;正、副兵團級幹部,可授予上將軍銜;

准兵團級、正軍級,可以授予中將軍銜;部分正軍級、副軍級、准軍級、正師級幹部,可以授予少將軍銜。

當然,這些裡面都是有一些特殊情況的,比如烏蘭夫、閆紅彥、汪東興等人,因為貢獻突出,雖然當時並不在部隊任職,但仍被授予大將、少將的軍銜。

在中、少將之中,也有一些將領因為或資歷不夠、或有過錯誤、或是戰功不夠等原因,在評定軍銜時是降檔授銜的。

授銜將帥們的待遇如何

元帥、將軍們都是人,也都要吃喝拉撒,還是要生活的,同樣也要領工資的。

在我國建國初期,就曾經頒布過一套《行政級別工資制度》。在這套制度中,根據工作內容的不同,工資職級、收入待遇也都不盡相同。

元帥和將軍們的收入,也都是以這套工資制度為基準的。元帥級,享受行政三級工資標準,屬於政治局委員級別,可以稱呼為「黨和國家軍事領導人」,每月工資為478元。

大將級,享受行政四級工資標準,待遇等同於副國級、國務院副總理級別,可以稱呼為「軍事家」,每月工資425元。

正兵團級上將工資387元、副兵團級中將工資355元,行政五、六級工資待遇,稱呼上可以稱為「解放軍高級將領」,加上行政七級310元工資的中將,這三個級別的將軍,等同於部長級別待遇。

授銜

正軍級、副軍級、准軍級的少將,享受行政八、九、十三個級別待遇,每月工資277、252、217元,可以被稱呼為「將軍」。

少將中有一部分是正師級待遇,則享受行政十一級,每月200元工資的待遇。

當然,在這些將領中,有很多像許光達將軍那種主動要求降級、降薪的,中央軍委也都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了相應的薪資調整。

同樣,也有那種老資格、老功勳的將領,國家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向上調整工資待遇,比如張雲逸大將,就是享受和賀龍、陳毅元帥一級一樣的工資。

另外,國家對這些將領的福利待遇並不僅僅是工資這麼簡單。以大將級別為例,出行配車統一為蘇式吉姆轎車,如果需要乘火車外出,除許光達是火車軟座包廂之外,其餘幾人都可以享受單掛一節公務車廂的待遇。

張雲逸

國家還給這些將領們提供了統一的住房標準。同樣以大將為例,張雲逸享受行政三級待遇,匹配的是180-185平米獨立住宅公寓,其他幾位將軍則是匹配150、170、175平米不等的獨立住宅公寓。

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央對待這些將領的福利待遇,還是很高的。

1960年,我國遭受到了罕見的自然災害,當時毛主席主動提出要降低自己的工資待遇,其他國家領導人紛紛帶頭削減了相應的工資待遇,這些將帥對自己的工資也申請了降級。

從那之後,元帥領取404元工資,大將工資372元,其他將軍的工資級別全部向下調整兩個級別。

元帥們務實的待遇

我國在1955年之前,還是處於「大包干」的制度,自從實行了工資制度之後,人們手中的資金使用變得更靈活了。

如果有經歷過那一個時期的老人,就會知道,那時候的物價也是很低的,大多都以角為基礎購買單位,如果支出為十幾或者幾十元,那麼就可以算得上是「高消費」了。

在當時,社會上的物價相對平穩,各地區的物價差別也沒有太大差別。

土豆、白菜這種常見的蔬菜,大多是三分錢一斤,大米一角三左右一斤,豆漿、油條,也基本上是三分錢的價位。

比較貴的,還是肉類,以豬肉為例,平均價格在三毛錢左右一斤。至於水、電等生活類消費,也是大多以「分」為結算單位的。

建國初期

這個時期的國民生產比較平穩,百姓們的生活質量也比建國初期有了很大的提高,細糧的消費已經要明顯高於粗糧的消費總量,肉類、豆類這些食品普通百姓也是可以常吃到的。

根據資料顯示,1955年我國的年人均食肉量為十斤左右,比建國初期已經增長了三倍。

如果以每月購買大米一百斤、土豆白菜各五十斤、豬肉五十斤計算的話,支出在30元左右,當然這些只是一個機率粗略計算。如果以少將最低工資200元計算的話,則可以負擔六份這樣家庭的生活基本支出。

但是,所謂「家大業大,花銷也大」,這些將帥們也往往都是一個大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

毛主席

以毛主席為例,當時雖然住在中南海,但是每月還是要交給國家房租、水電、物品使用費用的,這些日常開銷就要三十多元,再加上李訥等幾個還在上學兒女的生活費、主食、副食費用,就需要五百多元。

另外,還要再加上每個月二十元的黨費。這樣算起來,毛主席每個月560元的工資也是捉襟見肘的。

中央也考慮到了這個因素,所以在評定薪酬標準的時候,在基本工資的基礎上還加上了另外兩項:地方補貼和軍齡補助。

整體來說,這兩項補貼能夠給這些將帥們帶來一百多元補貼收入,給他們的生活支出解決一些務實的基本問題。

當然,為了減輕這些將帥的生活壓力、改善醫療質量,除正師級少將在醫療方面享受部長級待遇之外,軍級少將以上級別的軍銜,還享受配備廚師、勤務員、警衛班、生活秘書和保健醫生等職級待遇。

毛主席結語

軍銜,是國家賦予軍人的一種特有的榮譽,不僅增加了軍隊指揮、管理等方面的便捷性,也同樣增加了軍人的責任心和榮譽感。

而國家給軍人提供的各項福利待遇,則是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

開國少將何廷一曾經說過:「雖然我只是將官末等席的少將,但是我已經相當知足。因為我許多的戰友,都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英勇犧牲了。國家給予我少將的軍銜和相應的福利待遇,已經是對我極大的認同和肯定。」

像何廷一一樣,這些將領們優秀的共產黨人革命品質、對錢財名利的淡泊之心,不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和平年代,都閃耀著耀眼的光芒,指引著我們新一輩人正確的前進道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888ce2fe00728a92f3c477583df4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