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重「對話」

2022-05-06     法律讀庫

原標題:我的三重「對話」

我的三重「對話」

作者:李岩鵬

來源:至淮則安

作者:李岩鵬

來源:至淮則安

從穿上檢服、戴上檢徽的那一天起,我經常思考自己在辦案中的角色是什麼?但工作越久和隨著崗位的變化,越難篤定自己的角色。《皮囊》中有一句話:在生活中、行動中遭遇的人,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誰。

正是如此,語言是最能照亮我的東西,高濃度的對話總能讓我收穫頗豐。我想通過與他人的對話來審視一下自己。

一、與當事人對話

每一次接待當事人的節奏把握,對我來講是一次如饑似渴的學習,需要敏銳與精確地將自己零星想法整合成體系話語。這一定是一個雙向給予的過程,雙方都輸出都給予。

閒暇時閱讀柏拉圖《對話錄》,書中的蘇格拉底式對話引起了強烈興趣,並幫助自己實現和當事人交流時的有效溝通。

蘇格拉底對話法呈現出這樣的邏輯,一方說出的話不是對另一方的指令,而是期待,即向對方敞開了許多未曾說出的東西,使對方獲得了更多說的自由。雖然一方的話語不能直接成為另一方的共識,但是,不斷接納而共生的對話,即便雙方不是當下達成共識,卻能在對話展開的將來達成共識,因為對話本身成為雙方共同思想的辯證運動。

簡言之,提問者剔除主觀的價值立場,避免輸出主觀的價值判斷,保留案件的觀點,從具體經驗出發,聚焦當前問題,引導談話者釐清自我。雙方相互理解,以對話幫助思考,努力達成共識。與當事人溝通時,我總是強調以問題代替觀點。在交談中最重要的是先拋出對方認同的觀點,多詢問對方的心理狀態、問題、看法與難處,避免以自己的觀點去取代或支持當事人的主觀意願。

贏得爭論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避免爭論。因為,正如《對話錄》所述,「即使對方被相悖的意見說服,他也並不會因此改變自己的想法。」

爭辯、抱怨和反駁也許會帶來暫時的勝利,但你永遠無法通過這表面的勝利贏得對方的尊敬。因為,在檢察監督案件中,當事人的觀點是要求檢察院抗訴。與當事人對話,更多的是了解案件的細節,尋找監督點,推動案件的審理與自我的思考,有效地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得到寬慰,達到一種雙贏的目的,而非進行簡單的觀點互換,更不能去爭論激化矛盾。

二、與同事對話

蘇格拉底學派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反詰的命題:「在法律有爭議的地方或政治事務中,任何人是否可能知道一切」,這一詰問叫做「蘇格拉底之問」。換句話說,凡是案件爭議,沒有人可能知道一切,或者說沒有一個人提出完美的解決方案。

一方面,沒有人清楚地知道這些案件的起源、發展走向、影響及結果。另一方面,案件爭議不只是涉及到個體利益,也涉及公共利益與國家利益,需要公共智慧的引入。

因此,在處理疑難複雜案件時,需要有不同的人在一起研討、判斷,並形成高質量的解決方案。

一直以來民行檢察工作更傾向於文字,這樣有更充裕的時間對輸出進行整合與打磨,形成一份審查報告。然而對話是一個落地的過程,只有想明白了,才能用大白話講出來。通過每次法研社的交流和與部門同事討論案件,各自把模糊的想法清晰化並用直白的語言表述出來,這需要很高的造詣,所以對話也是一個自我提高的過程。

作為民行部門的檢察官,我要求自己在案件討論時堅持表達自己的觀點,遇到不一致的意見虛心傾聽,有效磨合各自的看法。若只是為了避免爭辯而不求甚解,就不能通過有效的對話去建構「意見世界」的新秩序,更是一種對工作、對當事人、對案件的不負責任。

三、與自我對話

總是希望自己像作家王小波寫的那樣「永遠『滋滋』地響,翻騰不休,就像炭火上的一滴糖」,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多做些實事,解決一些疑難案件。然而生活是質量守恆的,在自我剝削一段時間後,總會有一段躺平放鬆的時間如周末。

我常在閒暇時間內與自己對話,反躬自省,莫向外求。事實上,高濃度的信息接收與心態的不斷變換,讓我們無法駐足腳步停止前進,而是需要如凱魯亞克「永遠在路上」般心態讓自己的知識面與思維方式不斷發展、與時俱進。

因為檢察官這個職業培養著一種寬廣的視野、一種學會質疑的精神、一種邏輯和價值體系。越了解,我就越「失語」,不敢輕易下結論,因為知道自己的知識永遠淺薄。

摒棄惰性。人生來都有不可避免的惰性。引誘之所以是引誘,就因為它們是抵抗力最低的路徑,最能迎合人的惰性。保持清醒是我欣賞的人身上共有的特質。作為一名檢察官,最重要的就是摒棄思維惰性,不依賴於任何人輸出的想法並獨立思考。特別是在處理檢察監督案件時,我常常在了解案情後嘗試以自己的思維模式客觀斷案,再去看法院作出的判決,保證自己不受他人思維方式裹挾。

四、結語

雖然在與當事人交流時偶爾也會產生苦惱,但想起一句話「每天務必做一點你不願意做的事情,它可以使你養成認真盡責而不以為苦的習慣」,所幸現在每一個案件我都會積極與當事人交流並傾聽他們的意見。在與同事、律師、當事人以及自己的溝通中,這些高濃度的對話能暫時把我從矛盾與無知的泥沼中解放出來。通過與他人的對話可以在其他個體的客觀審視下,舒適地剝開自我,是一個實在享受的過程。

投稿轉載說明

本公號非營利性 不支付稿酬

投稿即視為同意本公號對文章進行轉載刊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8563f9917c52b78e857198b40651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