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剛過,國慶檔已經排上日程。
今年最受矚目的影片之一,當屬陳凱歌導演的獻禮戰爭大片《志願軍》。
不久前,片方陸續發布了59位演員的殺青照。
沒想到,其中一個角色李曉的造型,卻引起巨大爭議。
電影官博迅速做出回應,並更換海報。
解釋稱這個造型代表著李曉屈辱的幼年時代,也是戰爭年代下孤兒的縮影。
右為更換後海報
然而,網友對這個解釋並不買帳。
不少人認為,這樣的造型就是「心懷叵測」,是「辱軍」。
甚至有人上升到對電影本身的抵制和謾罵。
當然,僅通過一張宣傳照就全面否定整部電影,為時尚早。
如此一幕,讓魚叔不禁想起一部1984年的國產戰爭片。
這部電影的許多片段單拎出來,恐怕也會被人說「抹黑」「辱軍」。
但,看完全片,幾乎所有人都會打出高分。
至今,豆瓣評分仍保持9.5的高分。
在很多人看來,它就是「中國最好的戰爭片」——
《高山下的花環》
放在今天看,這部電影的陣容堪稱炸裂。
老戲骨呂曉禾,搭配小鮮肉唐國強。
甚至,還能看到當時還是「靚仔」的倪大紅。
更具明星光環的,還屬導演,謝晉。
此時的謝導,剛拍出《天雲山傳奇》《牧馬人》等一批爆款神作。
尤其是兩年前上映的《牧馬人》,觀影人次就超過了一億,可謂萬人空巷。
因此,這部新片也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當然,影片備受關注還有一個原因。
即李存葆創作的同名原作小說。
這部小說一經發表,就引起轟動。
近百家報刊全文轉載,50餘家劇團改編成劇目上演,各種媒體的評論文章近300萬字。
即便放到今天,小說的內容都非常大膽。
當劇本通過後,謝晉都感覺到一絲不可思議。
這要放在過去,那不成了給部隊抹黑?
《高山下的花環》這麼尖銳地寫了死、血、窮、苦、債、悲傷,甚至還寫牢騷、寫官僚主義、不正之風,這在過去是不敢想像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和教訓使我們大家都成熟起來了。
顧志坤,《謝晉》
最終,《高山上的花環》再創佳績,觀影人次達到1.7億之多。
如此票房神話,恐怕今天也沒人能企及。
電影的開篇就相當「震撼」。
幾個大特寫,拍出了戰士們一同洗澡的場景。
真正的男色大賞,比《封神》男團領先四十年。
難以想像當初會引起怎樣的討論。
原來,這一天是休息日,戰士們做衛生。
近處洗澡,遠處打鬧,營地里充滿著輕鬆的氣息。
乍一看,根本沒有戰爭將至的味道。
梁三喜(呂曉禾飾)是九連連長。
他是來自沂蒙山區的老兵,親和友善,深受大家的尊重和喜愛。
雖然他眼前看著輕鬆,但心裡卻繞著不少事。
一邊是他的休假得到了批准。
三年沒回家,這次終於可以回家看望老娘和媳婦,以及即將出世的孩子。
另一邊,他又在等一個人。
他想等這個人來了,自己再動身離開。
此人,就是新任指導員趙蒙生(唐國強飾)。
但是,趙蒙生的到來卻打亂了三喜的計劃。
他從頭到腳都和這裡的士兵們格格不入。
皮膚白嫩,一看就是個沒幹過重活累活的公子哥。
洗臉用的肥皂,是別人買不起的款式。
擦臉有專門的雪花膏,整天溜光水滑。
抽煙帶著中華,根本看不上普通香煙。
隨身帶著粉色保溫杯。
跟大家的水壺有著明顯區別。
他吃不慣食堂里的飯菜,只吃家裡寄來的餅乾零食。
他的本職工作也不太行。
作為軍人,卻沒有軍人的體魄。
別人拉練都開始下山,他還在半山腰累的氣喘吁吁,行李還給了年紀比他小很多的警衛員。
連長讓他跟大家說兩句。
結果。
他真的只是,說兩句。
這一切,連長全都看在眼裡,卻什麼也說不出來。
趙蒙生出身高幹家庭,細皮嫩肉,不能吃苦。
他來這裡也並非本意,而是母親動用人脈,特意安排,俗稱「走後門」。
母親想用下連隊的方式來「曲線救國」,換一個調任的機會。
因此,打從一開始,蒙生就沒想過要在這裡久留。
久而久之,看不慣蒙生的人越來越多,矛盾也日漸增多。
壓力來到了連長身上。
一邊要照顧好兄弟的情緒,另一邊又要引導蒙生融入部隊。
就這樣,三喜回家的日程只能一拖再拖。
可就在這時,最意外的情況發生了。
部隊要連夜奔赴前線,參加戰鬥。
巧的是,蒙生的調令也在同一天到來。
蒙生原本是想離開的,但在連長一陣勸說下,還是極其不情願地上了戰場。
也正是從這一刻起,一切都開始發生變化。
三喜先前的諄諄教誨,已經讓蒙生心裡有了些愧疚和懊悔。
因為連長提醒了他,軍人身份的意義。
之後,母親居然將電話打到前線讓照顧兒子,更是成了「最後一把火」。
氣惱了的軍長,當著所有戰士的面,痛罵了蒙生。
雖沒點名點姓,但大家都知道說得是他。
聽得台下的蒙生滿頭大汗,瞳孔地震。
蒙生沒怎麼吃過苦,卻也是要臉的人。
面對大家與日俱增的鄙夷,他在一番掙扎後,在眾人面前立下誓言:
「是英雄是狗熊,咱們戰場上見。」
等到了戰場之上,諸多始料未及的變故一次次重挫蒙生的精神。
眼看著戰友接連犧牲,自己和眾人一起攻堅克難。
親歷過戰火的洗禮,他才終於褪去了之前的紈絝氣息,成長為一個合格的軍人,一名真正的戰鬥英雄。
不過,《高山下的花環》並不是一部只講述趙蒙生蛻變的故事。
直到戰爭結束,電影也只過去了三分之二的篇幅。
戰爭之後的劇情安排,更是神來之筆。
其中涵蓋的不止是對戰爭的思考,還有烈士善後、社會矛盾等諸多現實話題的探討。
這不是某一個人專屬的電影,而是紮根於那個時代下的寶貴遺產。
正是這樣的格局和深度,讓《高山下的花環》成為其他國產戰爭片難以望其項背的高峰。
作為一部戰爭片,電影中的戰爭場面還是花了不少心思。
因為有部隊的支持,所有出鏡的都是「真傢伙」。
坦克、大炮、裝甲車、直升機。
這樣的架勢,放在今天都算是真正的大場面。
小視角下的戰鬥,也不缺。
尤其是對戰爭殘酷一面的刻畫,相當直白。
比如年輕的警衛員被炸。
直接給了一個滿是鮮血的腿部特寫。
又比如九連缺水缺糧。
所有人都是臉色蒼白,嘴唇全都乾裂起皮。
對於現在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戰爭場面或許不算新鮮。
甚至可以認為,這些就該是一部戰爭電影里的必備元素。
場面越大,戰鬥越殘酷,越能體現戰爭的殘忍。
可依我看,這樣的定義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戰爭片。
就像這部電影,其實戰爭情節只占全片十幾分鐘的片長。
真正加深殘酷印象的,反而是那些非戰爭的部分。
戰爭只是大背景,那些鮮活的人帶來的情感衝擊要遠比戰場強烈得多。
毫不誇張地說,這部電影中有著堪稱所有戰爭片中最豐富的情感表達。
首先是戰友情。
對於九連,蒙生起初是外來者。
而友善的連長三喜,始終在幫助蒙生融入連隊。
他看破蒙生公子哥的身份,卻不說破。
他頂住戰友的壓力,在生活、訓練等方方面面都給予照顧。
在奔赴前線前夕,用一番話點醒蒙生。
最終換來的,是蒙生這個外來者逐漸成為自家兄弟。
戰場上,他不再嬌氣。
一瓶砸了洋酒,痛快喝下之前看不上的白酒。
為了給大家找吃的,他主動提出要冒著違紀的風險下山砍甘蔗。
看到戰友先後死去,他也被徹底激怒。
之前,軍長那番「讓他沖在最前面」的話嚇得他直冒冷汗。
現在,卻是他自己不顧一切地抱著手榴彈沖向敵人的暗堡。
其次,是愛情。
不同於很多戰爭片都是主角邊打仗邊談戀愛,本片的愛情戲碼非常細膩。
前半段,三喜日思夜想的妻子一直在回憶中出現。
而這份平凡的愛情,到後來逐漸散發著偉大的光輝。
因為軍人身份,三喜和妻子聚少離多。
這個家,都是妻子一人操勞。
妻子,是家中付出最多的人。
兩人沒有說過情話,但相見時的溫柔卻足以說明一切。
沒有轟轟烈烈,只有默默的付出和漫漫的等待。
可惜,卻只等來丈夫的犧牲。
更讓人觸動的,是親情。
片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個家庭。
一個是蒙生家。
母親其實也是老革命。
此時卻依靠自己的關係,和對兒子的偏愛,想盡辦法讓蒙生遠離戰場。
最後看到兒子負傷,還帶著一些自責。
而雷軍長家,就完全不同。
他的兒子學識淵博,心懷理想。
於是隱瞞自己軍長兒子的身份,主動請纓去往前線。
雷軍長也有擔心,但還是支持兒子的選擇。
後來,兒子不幸戰死。
雷軍長沒有對人說起自己的身份,只說自己也是「烈士家屬」。
還要求書記員不要提自己的名字。
雷軍長的做法,讓一旁看在眼裡的蒙生母親感到深深的內疚。
如果只從親情的角度看,兩位長輩的出發點其實都是一樣的。
他們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
只不過,做法完全不同。
一個是留著保護,一個送走鍛鍊。
雖然在大局觀上有著明顯的對錯之分,但不可否認其中都有著濃烈的親情。
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所有情感全部讓位於保家衛國這個宏大目標。
觀眾能深切體會到每個人的複雜和不易。
既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每個人的犧牲,也看到了不少普遍暴露的社會問題。
而這,也恰恰是本片最具匠心的地方。
它在歌頌的同時,也在進行批判。
比如三喜成了烈士,記一等功。
但在他的遺物中卻找到一張欠帳單。
裡面記的是給父親治病的各種欠款。
他生前囑託妻子,可以用他的撫恤金來還錢。
實際上,這類欠款現象在當時的部隊中非常普遍。
再比如蒙生母親和雷軍長兩人對孩子的不同態度。
一個想帶離前線,一個想送上前線。
歌頌軍人犧牲意志的同時,也在批判走後門的不良風氣。
還比如戰場上的兩發啞彈。
正是因為兩發啞彈,導致戰爭損失慘重。
鏡頭給予的時間特寫,更是直指5年前的特殊年代。
戰爭不是重點,那些人和事才是精華。
從微觀的軍營、情感,到宏觀的社會時局。
《高山下的花環》真正想反映的,是當時的社會面貌。
它不只是想反思戰爭,更是在探討人性,反思那個時代。
曾有人大膽猜測,要是放今天上映,必能創造新的票房紀錄。
對比同類題材,《高山下的花環》猶如一個六邊形戰士。
故事劇情、角色塑造、情感衝擊、內核挖掘等方面,都堪稱完美。
電影的成功,源自多方面的功勞。
其一,是原作。
小說獲得的成功,離不開李存葆的親身經歷。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後,他去往雲南前線呆了7個月。
起初,他詳細記錄了戰鬥方案、英雄人物等內容。
後來,反倒是那些「情感碎片」更讓他記憶深刻。
比如小姑娘買雞蛋送傷員、留遺書留下一件軍大衣、欠帳單等內容,都是他親眼所見。
這些生活細節全都被他放進小說中,這才為故事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正如他在創作訪談中說的那樣:
「生動的細節只能來自於生活,靠編造是編不出來的。」
其二,是謝晉。
小說的轟動,引起了電影界的關注。
謝晉看到後直接聯繫上李存葆,表示想要拍成電影。
當時已有不少話劇和電視劇播出,謝晉拍電影的計劃也受到不少質疑。
後來謝晉則立下軍令狀:
《高山下的花環》搞不出名堂,我謝晉一輩子就不拍電影了!
為了保證電影質量,謝晉下足了功夫。
劇本創作以李存葆為主,還拉來著名作家李准(即李准)。
20世紀80年代,李存葆與謝晉(中)、馮牧(右)在一起
為了保證真實,謝晉得到了軍區的支持。
電影中的許多士兵群演,是真實的將士。
配備的武器,也是真實的裝備。
最宏大的千彈齊發的鏡頭,也是謝晉在軍事演習時錄下的真實場景。
表演方面,謝晉也追求真實自然。
作為一部戰爭片,他不追求表演的戲劇化,而是要求做到「離生活越近越好,越真實越好」。
「達到看不出導演、攝影、化妝、錄音、表演等方面的痕跡。」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也是唐國強的轉型之作。
在謝晉的指點下,他也徹底擺脫了先前「奶油小生」的負面評價。
拍攝期間,謝晉還提出了一個宏偉的藝術目標。
不僅要讓《高山下的花環》受到中國觀眾喜好,更要走出國門,贏得世界的認可。
要在嚴肅嚴峻的歷史背景下,表現一個崇高、悲壯的詩性頌歌,展開一個崇高、悲壯的詩性畫卷,不但要使中國人民喜歡,也要得到國外愛好和平主持正義的人們的承認和喜愛,要爭取把《花環》打到世界影壇上去,占領一席中國人該有的地位。
顧志坤,《謝晉》
為此,謝晉還極其超前地提出了一個新概念——
研究觀眾。
彼時,別說電影,各行各業都還未形成市場概念。
謝晉卻早早地要劇組研究觀眾,研究市場,可謂真正地將電影藝術與社會大眾緊緊結合了起來。
電影上映後,帶來的影響也是空前。
不僅觀影人次創下紀錄,各大獎項也拿到手軟。
為了答謝上影廠領導和劇組成員,李存葆還把寫劇本的20000多元稿酬全拿出來搞了一次聚餐。
電影之外,引起的社會影響更有意義。
後來,那場戰爭中犧牲的將士撫恤金都漸漸提高了。
李存葆(右)與王玉梅(梁三喜母親的扮演者)合影
40年來,國產戰爭片越拍越多。
《集結號》《南京!南京!》《芳華》《八佰》《長津湖》……
從投資力度,到拍攝技術,都有了十足的進步。
但是在不少人心中,這些變化都難以撼動《高山下的花環》中國戰爭電影天花板的地位。
因為它夠真摯,夠動人,也夠深刻,夠大膽。
電影里那些極具衝擊力的情感,都是當下絕大多數戰爭片難以復刻的。
而它的經典地位,也無時無刻不再提醒我們,一部好的戰爭電影該是什麼樣。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點個「贊」和「再看」吧。
助理編輯:噠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