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耗費1269億,為何卻「無車過」成擺設?車主:要求太高

2023-04-14     吳格恩聊歷史

原標題:港珠澳大橋耗費1269億,為何卻「無車過」成擺設?車主:要求太高

在我們這個基建大國,最不缺的就是各種基礎建設,大橋也是基建的一大項目之一,而這些年國內確實建成了不少巍峨雄偉的大橋,但並不是所有大橋都能發揮作用,對於很多車主來說,港珠澳大橋就是他們可望而不可及的。這個曾經花費上千億建成的大橋為什麼很少有車經過,港珠澳大橋難道真的只是一個擺設嗎?

說起這個大橋的建設還得回到上世紀80年代,那時候國內的知名港商胡應湘就曾提出修建一個港珠澳大橋的想法,只不過這個想法最終還是伴隨著時間流逝逐漸成了笑談,一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他再次提出打造港珠澳大橋的想法,並表示自己願意出資,可同樣他這一次的想法還是沒能實現,因為時代發展的限制,當時還不具備建造港珠澳大橋的實力。

但胡應湘的這個想法在2009年4月15日終於實現了,當地方確定我們確實有修建港珠澳大橋的實力基礎後這一項目才開始動工,9年的時間,該項目終於完成,前前後後港珠澳大橋的投資總計花了1269億,這一項目的落地也讓港珠澳大橋成了全球最長且施工難度最大的一座跨海大橋。

這座大橋的修建不僅了了胡應湘的願,也讓全國人為之驕傲,他曾被國外衛報評為現代世界的七大奇蹟之一。同樣也因為該大橋的修建,順利的推動了港珠澳三地經濟的一體化發展,促進了三地的人才資金物流的流動和交往。

不過能夠達成這樣的成就也確實因為這座大橋的修建本身就充滿難度,比如項目施工過程中,其項目團隊遇到過艱難險阻,當時最為顯著的一個問題就是大橋所在區域缺少自然島嶼,只能選擇人工建島而施工團隊,當時建築團隊先是在陸地上打造了120個高55米、直徑22.5米,重達550噸的圓形鋼桶,並將他架在海床上,在中間進行人工造島,這項任務的完成就已經開闢了一次建造難度先河。

全工程完成後確實令人頗感欣慰,而港珠澳大橋遠遠望去足夠雄偉壯觀,可就是這樣一個被世界矚目的大橋卻被大家詬病是「花瓶」,其原因就在於該大橋建成後通過的車輛並不多,而且很多車主表示,並不是自己不願意從此地通行,而是因為這座大橋的通行門檻較高。

據了解,港珠澳大橋平均每日通行的車輛大概有4000輛,依照一輛150元的收費標準計算一年的收益,不過僅有2.3億,可要知道當年修建該大橋建設成本就多達上千億,這還沒有算上後續的維修和養護成本,以這樣的收益,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實現盈利。

而據那些司機透露,其實大家並不是不想從這上面通行,問題是自己實在不滿足上大橋通行的要求。

比如最基本的就是想要從內地到香港、澳門必須要有港澳通行證和駕駛證,還要有這三個地方的車牌,這一個基本標準就已經將不少人攔在門外。想要獲取這三個地方的車牌成本很高、難度也很高,據稱全程代辦的話僅是代辦費用就需要5萬塊,而且若是想要購買已有的車牌及費用,更是能達到90至上百萬。

而且要辦理這三個地方的車牌,不亞於辦理上海北京的車牌,即便能拿得出錢,還要排隊等候。而且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申請這三個地方的車牌,香港經大橋進入內地申請車牌,需要在省內有投資且三年內的累計稅額高達10萬元才能申辦一輛,50萬以上可以申辦兩輛,100萬可以申辦三輛,從內地的大橋想要進入香港申辦主體,是需要在內地辦理了核准企業三年內累計納稅要達到上百萬。

這也決定了能夠在該大橋上通行的大多都是一些企業車輛,像是平民百姓出行,基本上沒有從該大橋駕駛的資格。這也讓該座大橋被詬病只是面子工程罷了,事實上由於現在內地經濟正處於高速發展轉型階段及產業升級步伐日漸加速,相信未來伴隨著內地經濟取得更好的發展成果,和港澳兩地的差距日漸縮小,港珠澳大橋的通行規則也會適當的放寬,到那時可能我們普通人也有從這個大橋上通行的資格。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現在我們不能單純的說港珠澳大橋就是一個面子工程,他更像是一個未來性工程,只是他需要我們再多一點發展的空間才能感受到他所發揮的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54cb263692163870be5dbf294deaf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