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男童父早逝母改嫁,靠吃野菜生存,14年獲500萬善款引起爭議

2024-10-21     冷霜聊時尚

2014年6月23日,在深圳康橋書院的會場外,一位年輕男子強拉著一個男孩,而男孩哭喊著不願離開。

在他們的身邊,還圍繞著一群穿著校服的學生。要不是有他們在,男孩早就被強拉走了。

但即使這些學生再怎樣爭取,年輕男子也未鬆開拉著男孩的手。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男孩如此傷心?年輕男子與他又是什麼關係?重訪新街找尋六斤

2014年,一個名叫「楊六斤」的男孩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他六歲喪父,半年後母親改嫁,所以只能跟隨爺爺奶奶生活。但是,在12歲時卻成為了孤兒,此後輾轉各親戚家。

在廣西電視台《第一書記》節目的幫助下,來自廣西(百色市隆林縣德峨鎮新街村)的他,因其曲折的遭遇而廣為人知(時年14歲)。

隨著節目的播出,楊六斤獲得了許多愛心人士的捐助,善款多達500多萬元。

2017年,距離楊六斤被報道時間已過去了三年。在2017年年初的時候,有媒體記者重返隆林鎮探聽楊六斤的現狀,但是並未尋找到楊六斤本人。

只在堂哥楊取林處得知楊六斤已經改了名字,他在百色市裡讀書,人長高了、長壯了,性格也開朗了許多。

而這名堂哥楊取林目前種了幾畝地,養了幾頭豬,家裡也蓋起了新房。

生活一派和諧,實在是讓人難以想起三年前混亂的情景。媒體關注爭議不斷

2014年,廣西電視台公益節目《第一書記》節目組在新街村完小老師的推薦下,關注到楊六斤,並將其作為報道對象。

2014年4月份,節目組進入新街村拍攝。在現存的視頻資料中,節目組工作人員跟隨楊六斤上山放牛、下山捉魚。

雖然是自己一個人住,但是周圍的鄰居們也都會施以幫助,楊六斤知恩圖報,會幫助阿娘喂豬、放牛、鋤地砍柴。

放牛前,楊六斤會帶上一碗辣椒醬,這就是他今天的早飯。放牛的途中,小六斤會摘來野菜拌飯,一口野菜,一口辣椒醬的混合著吃。

於廣闊山間,少年獨坐石階,不遠處黃牛低頭吃草。場面雖靜謐,但是也辛酸。

在拍攝期間,楊六斤向記者吐露了心聲:「別人經常欺負我沒有爸爸」,當被問及為什麼不去找媽媽,他說:「我怕媽媽不要我了。」

為了實現楊六斤想要見媽媽的心愿,節目組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楊六斤母親的住址與聯繫方式。

經過一上午的驅車,走了兩個小時的泥濘路,楊六斤終於到了媽媽居住的村莊。

多年未見,母子倆相擁而泣。常年的勞累讓母親衰老了許多,身材瘦小、裹著頭巾的楊媽媽與楊六斤挨著坐下,弟弟就在哥哥的身旁緊緊依偎著,不說一句話。

楊六斤問:「媽媽你有沒有想我?」不善言辭的楊媽媽緊握著兒子的手,「想,什麼時候都想,吃飯也想、睡覺也想、過年也想。」

沒有父母在身邊的這幾年,六斤受了不少的欺負,他忍不住向媽媽抱怨,為什麼走的時候不帶他,回答他的,只有楊媽媽無聲的哭泣。

在節目裡,楊媽媽表示,後面有找過楊六斤,但是那時他已經不在老房子裡了,她以為兒子離開了。

楊媽媽以為自己一輩子都見不到兒子了,沒想到經過節目組的努力,讓她和兒子能相見。

但是只能見面,六斤依然無法回到母親的身邊。

楊媽媽有了新家庭,要考慮夫家的意見。楊六斤在村子裡沒有地、沒有房子,即使來了媽媽身邊,他也很難立足。

夜深了,到了離別的時刻。媽媽帶著弟弟將六斤送出家門。

踏上泥濘的泥巴路,六斤含著淚水頻頻扭頭,實在忍不住了又折返回去抱住媽媽,母子倆依依不捨。

最後,六斤對媽媽說:「別送了。」同時不忘囑咐弟弟「要聽話」。

2014年5月23日,《第一書記》節目播出,節目組邀請了楊六斤,在VCR播完後,主持人問六斤:「你覺得什麼是幸福的生活?」

小小少年不假思索地回答:「和媽媽一起生活,一起吃飯;和弟弟一起上學;可以不吃野菜。」

孩子單純質樸的回答讓在場的觀眾動容,大家共同為六斤捐款了4.22萬元。

節目組為了更好地幫助六斤,公開了為楊六斤開設的銀行帳戶,接受愛心人士的捐助。

節目一經播出,便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除了現場觀眾的捐助,截至6月6日,節目組為楊六斤開設的帳戶共收到愛心善款500多萬元。

500多萬元的善款將極大改善楊六斤的生活,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卻招來了許多爭議。

《第一書記》節目播出後,深圳康橋書院的校董助理陸卡婭深受感動,決定將小六斤帶到深圳接受更好的教育。

2014年6月6日,深圳康橋書院的兩位義工來到了新街村,在經過堂哥楊取林的同意後,其中一位義工留下了自己的身份證複印件,帶著楊六斤去深圳參加書院的夏令營。

《第一書記》節目組沒有想到會收到如此多的善款,為了給捐助人一個答覆,節目組決定趕赴深圳繼續對楊六斤進行追蹤報道,同去的還有堂哥楊取林、新街完小校長楊繼勇。

但是因為之前節目組在報道上的不嚴謹,將楊六斤描述為「六歲喪父、母親改嫁、獨自生活七年」的形象,同時在未與康橋書院充分溝通的前提下,去深圳接楊六斤回廣西。

於是就有了文章一開始楊六斤不舍書院、表哥「強奪」的情景。

面對人們的質疑,隆林縣政府表示「需要楊六斤回去處理善款」,但政府的這一說法引起了諸多不滿,人們懷疑政府是想打百萬善款的主意。

與此同時,許多媒體紛紛跟進報道了這件事情,發現是《第一書記》節目組之前的報道存在「誇大」嫌疑。

再加上之後堂哥楊取林赴深圳的時機特殊,才造成了誤會。

其實堂哥楊取林接楊六斤回深圳,一方面是為了讓楊六斤決定百萬善款的用處,另一方面也是帶其回校考試。

義工帶六斤走時,楊六斤並未進行期末考試,義工也沒有為楊六斤辦理轉學或是退學手續。

追根溯源回到起初

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鎮新街村和許多大山裡的村莊一樣,村民以耕地為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樸實平凡。

小小的村莊是典型的熟人社會,誰家出了什麼事情,不多時日,全村莊的人就都知道了。

2000年3月20日,新街村一對年輕的夫婦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男孩出生有六斤重,父母就為他取名「楊六斤」。

對於第一個孩子,夫婦倆格外上心,雖然家庭不是很富裕,也在儘自己所能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四年後,楊六斤四歲了,母親又生下了弟弟,一家三口變成了一家四口。

夫婦倆看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很是開心,但是也發愁之後的日子該怎麼過。

為了撫養孩子、支撐家庭,父親跟著同村人外出務工,留下母親一邊照顧兩個孩子,一邊耕種著幾畝薄田。

一家人雖分居兩地,但是心都是在一起的。每到空閒時分,母親就陪伴在孩子身旁,看著兄弟倆玩耍,日子也就一天天地過去了。突生變故家庭破散

六歲的楊六斤大概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失去父親。

一如平常,母親正操持家務,卻接到了一通電話。正是這一通電話,改變了這個四口之家的命運。

楊六斤的父親在工作期間,突發腦出血。雖然被工友送去了醫院,但是仍然回天乏術。

父親去世後,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一下子就斷了,重擔落到了母親的肩上。母親一邊照顧家庭,一邊還要為生計奔波,這樣的日子維持了半年。

農民出身的母親沒有讀過很多書,雖然家庭突生變故,她依然在咬牙堅持,可是架不住日子太苦了,除了照顧兄弟倆,還要幫忙照顧孩子的爺爺奶奶。

每晚母親都會哄兩兄弟睡覺,楊六斤和往常一樣在母親的身邊睡下。

不知是六斤睡得太熟還是母親的動作太輕,第二天醒來的楊六斤才發現媽媽和弟弟不在身邊,他急忙朝家門外跑去,想要找到媽媽,可是哪裡還有母親的身影。

爺爺奶奶心疼自己的孫子,連哄帶騙將小小的楊六斤帶回家中。就這樣,楊六斤在失去父親後,也沒有了母親,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多家輾轉尋找庇護

失去了兒子,爺爺奶奶也很傷心,但是還要照顧小六斤,日子總得過下去。

2007年奶奶去世,只剩下了爺爺和楊六斤。或許是從小的經歷,讓這小小孩童比同齡人更加獨立。

和其他農家孩子一般,楊六斤除了上學,放學後就回家幫助爺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好景不長,2012年5月,楊六斤12歲時,爺爺也去世了。楊六斤真的變成了孤兒,一個人守著曾經充滿過歡聲笑語的屋子。

此後兩年,楊六斤分別在叔叔家、堂伯家居住。叔叔家條件好一些,但是沒有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孩子,小六斤覺得太孤單,住了一段時間後就去了堂伯家。

堂伯楊建強家有兩個孩子,其中小女兒和楊六斤年齡相仿,兩人可以玩在一起。

後來,楊六斤寄住在了堂哥楊取林家。楊取林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中並不富裕,妻子總是生病,收入除了給妻子看病,還要供孩子上學。

就是這樣的條件,楊取林依然將楊六斤接回家中,將閣樓留給堂弟六斤居住。

2013年底,料理完父親的去世事宜後,楊取林外出打工了一段時間。

於是在2014年年初,楊取林夫妻決定外出打工,將孩子送到外婆家。雖然,二人留下了母親在家,但後來,母親也外出務工,留下楊六斤一人。

那時小六斤已經14歲了,是比較大的孩子了,堂哥準備了油米麵後就離開了。

此後,楊六斤開始獨自生活,平時周一至周五住校,只有周末或是假期時才回家。

捐錢修路隱姓埋名

六歲喪父,半年後母親改嫁,獲百萬善款時的楊六斤尚未成年,於是長期照顧楊六斤的表哥楊取林成為其合法的監護人。

面對諸多質疑,楊取林表示:「由楊六斤做主,不會亂花錢。」

在楊六斤的同意下,拿出150萬的捐款為新街村修路。修好後的馬路寬敞又平整,讓人無法與之前的泥路相聯繫。

2017年,有媒體記者重返隆林鎮探聽楊六斤的現狀,但是只在堂哥楊取林處得知楊六斤已經改了名字,在百色市裡讀書,人長高了、長壯了,性格也開朗了許多。

堂哥楊取林後來沒有再外出務工了,種了幾畝地,養了幾頭豬,家裡也蓋起了三層新房,楊六斤也有了自己的房間。

2014年的報道既給了楊六斤和堂哥楊取林許多關注,又帶給了他們不小的壓力。

讓楊六斤改名,也是為了少年更好地成長。畢竟當年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幾乎全鎮的人都知道了楊六斤,若孩子繼續以「楊六斤」的身份讀書,可能會有許多的不便。

改了名字,楊六斤可以做回一個普通人,正常去上學去生活。

相信樂觀堅強的小小少年依然一如既往積極向上,慢慢成長為自己心目中的樣子。

楊六斤只是諸多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一個縮影。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民出身的父母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進城務工,孩子便留給了家中老人照顧。

但是老人年齡已高,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細緻地照顧孩子;再加上有限的受教育水平,留守孩子的教育無法得到保障。

楊六斤被媒體關注,受到了社會的幫助,這是很幸運的。

但是在廣闊的農村地區,還有許許多多的留守兒童過著父母不在身邊的日子。

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既需要有愛心人心的捐助,也需要有系統完備的補助政策,同時也要為孩子的父母們解決返鄉的工作問題,畢竟父母照顧孩子總比爺爺奶奶輩要細緻一些。

這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也是一個有意義的過程。

唯願類似於楊六斤的小孩子可以更少,也希望正在經歷苦難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多幫助。

正如百年前梁啟超先生所言:少年強則國強,孩子是家庭、社會與國家的未來,當社會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與愛護,我們的未來就正在路上。

-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f2f575f7e894ee67a0b773945abc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