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康熙兒子們為爭皇位的「九龍奪嫡」事件原因

2023-12-09     三目史官

原標題:深究康熙兒子們為爭皇位的「九龍奪嫡」事件原因

看影視劇中,清宮戲中演繹非常的多的就有一件事「九龍奪嫡」,為什麼康熙的兒子們為皇位掙得那麼慘烈呢。當不成皇帝,當個富貴閒散王爺不是挺好的嗎。今天,歷史滄瀾就來和大家一起研究研究這個「九龍奪嫡」。

爭皇位的原因:

1、至高無上的皇權誘惑力

最高統治者的寶座,從來不缺前赴後繼爭奪的人,古今中外都如此,為了至高無上的權利,父子都可能相殘,更何況是兄弟。所謂天家無父子,天家無手足。齊桓公的兒子們爭王位,連他們老爹死了都不管,屍體都臭了。隋煬帝弒父,唐太宗玄武門之變,明成祖的靖難之役……歷史上這種事情比比皆是,清朝的皇子們自小就要接受嚴格的教育,這些為皇權爭奪的事例,早已融進他們的潛意識,誰都跑不了,除了那些個小娃娃還不懂。

2、生在皇家,爭皇位也是爭生存

皇權至高無上,生在皇家,是離這個位置最近的人,你的兄弟,從出生就有很大可能成為你的競爭對手。或是對你有威脅的人,所以,沒當皇帝前是你爭我奪,相互廝殺。當了皇帝,要麼是出於報復,要麼是出於自保,對兄弟也往往不會手下留情。

歷史上的例子太多了,秦二世胡亥即位,不光矯詔處死扶蘇,還殺盡了他的兄弟姐妹。西晉八王之亂,宗室相殘。南北朝皇權更替頻繁,皇室的殺戮就更重了,生在皇家雖有富貴,卻可能是隨時朝不保夕,也難怪那時候上自皇室,下至平民,都崇信佛教。實在是對現實絕望了才寄希望於來世。

所以,有時候掙的不光是皇位,還是生存的機會。成王敗寇,誰都想搏一把,誰都不甘心做案板上的魚肉。看雍正即位後對那些與他爭皇位的兄弟的手段,也恰恰證實了,皇位不僅是權利和寶座,也是活命的機會。

那有人要說了,歷史上也不都是兄弟相殘呀,不是也有活得好好的皇子宗親嗎?

的確有,而且也不少,但每個朝代不同,狀況也不一樣。能做個無憂無慮的富貴閒散人。的確也不錯,但前提,能不能有這個機會。清朝的皇子們是很少有機會做富貴閒人的,原因如下:

一、清朝的繼承制度

我國自西周開始確立的嫡長子繼承制,雖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讓統治階級內部權力更替相對穩定。名分早早定下來,其他不是嫡長子的人心中沒那麼大期望,也會安心做個臣子,甚至還會出現忠心耿耿的守護江山和正統的臣子。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周公。還有漢、唐、宋、明。大部分時候是遵循立嫡立長原則的,這樣新皇帝和他的兄弟間矛盾也會少很多,至少不會不死不休。

大清的皇位繼承卻不是按這個立嫡立長的原則來的,絕大多時候,是按「立賢」來。這可能跟他們的少數民族的傳統,或者說習慣有關,畢竟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雖然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但或多或少還是保留他們自己的一些傳統。比如說蒙古人的傳統是「少子守業」,雖然滿族沒有「少子守業」這個說法,但也沒有必須嫡長子守業的規矩。就以康熙之前的大清皇帝來說,皇太極、順治、包括他康熙、都不是嫡長子。

立嫡立長,標準是固定的擺在那的,誰都無法質疑。但「立賢」這個標準可就是見仁見智了,皇子們都想表現出自己的本事,自己的賢能,可到底誰「賢」,就看皇帝老爹怎麼看了。

九龍奪嫡時,八王爺還有「賢王」的美名呢,不照樣被康熙罵「辛者庫賤婢出身」,徹底斷了爭皇位的資格。

尤其是,康熙一開始按照立嫡長子的標準立了老二胤礽(生母孝誠仁皇后),可後來隨著自己年紀越來越老,太子越來越大,因為種種原因,對太子兩立兩廢。太子被廢了,不就等於給那些個年長的皇子們送去了爭位的希望嗎,更何況康熙那幾個兒子也都是各有能力,誰能不眼饞皇帝的寶座呢。

二、清朝對皇子的待遇和管制還是挺嚴苛的,想做富貴閒人,幾乎不可能。

看下面的親王待遇表

和官員比,也沒多多少,但王府養的人,那可是不少啊,那個王爺不是三妻四妾,奴僕成群呢,一大家子人要養,和官員比,日子也不會富裕多少。而且還有一點很關鍵,並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能封王。

看一下康熙兒子的封王情況

從表格中能看出來,康熙在世,只封了4個親王,3個郡王,3個貝子。

其餘10人,除了廢太子胤礽外,都是什麼爵位都沒有的「光頭阿哥」。而光頭阿哥的俸祿,每年只有約1000兩銀子加500石祿米,平均每月還不到百兩銀子和百石祿米。老婆孩子一大家子人,皇子可能還沒地方當官的油水多,你說這些皇子能平衡啊,日子想過逍遙也逍遙不起來呀。

咱來個扎心對比:明朝王爺待遇

明朝的藩王是皇帝封一塊地,在京城長到一定年齡就要就藩,沒有聖旨不准進京。藩王除非犯了謀逆不赦之罪,其餘罪行一律由宗親會議報皇帝裁決,不得逮捕。除了政治特權,藩王還有經濟上的特權,他們都享有終身俸祿,每年50萬石祿米,還有各種的稅收都歸他們享有,此外還占有大量的良田。

並且明朝的王爺不准參政,政治權力等於零。也就是說只要不覬覦皇位,不用幹活光拿錢,富貴閒人做的不要太瀟洒。

清朝皇子們沒有封地,無故不得離京,就是說只能在北京居住;

但是清朝的繼承制度不是嫡長子繼承制,而且藩王可以參政,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每個皇子都有繼承權,誰能不覬覦皇位呢?

最重要的,皇子們不管願不願意,都得辦差,甭管你有沒有爭位之心,活你得干,干不好還會受罰。可是乾得好了,會不會引起兄弟們和朝臣們的注意,就算沒有爭位之心,也會被當成假想敵吧。

所以這種制度下,其實就是在鼓勵皇子表現,鼓勵皇子們競爭。每個皇子都有繼承權,而且一旦繼承皇位那就是鹹魚翻身了。

所以,即使自己不爭,也會站隊。像十三站隊老四,雖然被圈禁,但老四登基之後,對十三可是封親王,倚重有加,比對自己同母的弟弟都好。

而且,康熙時的九龍奪嫡,總感覺有點被他默許的意思。也許,他就是要看看誰最強,誰最有能力繼承皇位,管理好江山社稷。這可能也跟他們游牧民族血液里對強者的崇拜有關係。

我是歷史滄瀾,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同觀點,歡迎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d14d349e26888d391e7a85cb7df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