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機構投資者?
機構投資者是相對於散戶而言的,那些以機構為主體的市場投資者,比如說像對沖基金、共同基金、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做空機構等等,都是典型的機構投資者。
我國的金融市場以散戶為主,機構投資者只占不到20%,而在美國,80%的投資者是機構投資者。
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高管,現在或是不久的將來,你很可能會到機構投資者那裡去融資,去藉助它們的資源、資金和它們的市場網絡。
所以,你必須知道怎麼去和機構投資者溝通、交流和合作,這對於促進企業的長期發展和技術創新非常重要。
話說回來,在企業創新的框架下,機構投資者到底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四個作用:
第一、選擇。
機構投資者都是在金融市場裡摸爬滾打幾十年的「大玩家」,練就了一雙「慧眼」,能夠從眾多的企業里,挑選出那些最有創新潛力的選手。
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說像南非報業集團,它是一家涵蓋廣播、影視、通訊的網際網路巨頭,非常關注網際網路行業的投資,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把目光轉向中國。
當年,它旗下的MIH非常敏銳地捕捉到了騰訊公司的創新性,很早就投資了騰訊,後來,騰訊也給它帶來了將近五千倍的回報,所以現在經常有人說,騰訊已經變成一家南非的公司了。
從這個例子你就能看出,機構投資者是具有非常高超的選擇能力的。
第二個作用是監督。
做創新太難了,時間長、不確定性高、失敗率高,所以沒有人真的願意苦哈哈地去做研發、去做創新。所以它們可能如果沒有很好的監管的情況下,他就偷懶了。
但是這些機構投資者,在市場上摸爬滾打幾十年,它們能夠非常好地、以比較低的成本,來監管這些企業的高管,能夠讓它們更加專注地長期創新,來減少代理成本。
第三個就是機構投資者能夠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因為這些機構投資者都是市場上的大玩家。
他會緊密地和這些市場高管來合作,他能夠很好地理解這個高管到底在做什麼。
創新失敗率很高,不確定性大,那麼當這個高管在進行創新的時候,非常不幸地失敗了,那麼外在的投資者、這些小的散戶他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他看到的只是企業的業績不好。
但是機構投資者能夠理解這個企業高管在做創新的這個特質,他就能夠起到保護的作用,鼓勵這個高管繼續再向前推進。
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就是網易。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了以後,網易一度遭到了納斯達克的停牌,丁磊甚至都想賣掉網易。
但是網易的機構投資者非常看中丁磊對於通過網遊來給門戶網站收費模式的探索,所以它們一直沒有退出,一直沒有放棄。
事後證明,網易也成功地實現了從門戶網站向網遊網站的一個轉型。
很多的大股東會說,我買5%的股份是為了財務的原因,我覺得我看好公司未來的股價;
但是也有一部分股東,比如說一些對沖基金,他說我買公司5%的股份是因為我有企業戰略的考量,因為我覺得這個企業現在表現的不是很好,它的市值被嚴重地低估了,所以我想干預這個企業,我來通過調整它的公司治理,通過調整它的企業戰略,通過調整它的運營結構,我來把這個公司的股價抬上去。
所以這些股東的積極主義者就像企業的醫生一樣,他發現這個企業的價值被嚴重低估了,他就進入到這個企業,通過改組讓這個企業的價值得到提升,兩到三年以後把股票賣了,來賺取利潤。
那麼這些股東的積極主義者客觀上講是非常有利於企業的技術創新的。
一個很經典的例子,我們中國的中概股新浪。這個例子其實在國內並沒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視,但是在美國炒得沸沸揚揚。
它大概是在2017年9月到11月之間發生的事情。
當時新浪的市值是80億美金不到,新浪微博的市值是211億美金,新浪持有微博46%的股份。那麼一個簡單的算術,211億乘以46%,我們就得出新浪微博持股的這一部分的市值就已經有97億美金。
當然新浪還有自己的其他的各種各樣的業務,所以我們當時給它大概做了一個估算,新浪它在2017年11月1號,它的市值應該是125億美金,遠遠地超出了它當時的市值80億美金。
那麼說明什麼?說明它的股價一定被嚴重低估了,對吧?
打個比方,就好像你有一個錢包,它值200塊錢,它裡面裝了300塊錢現金,那你這個錢包到市場上去賣應該值多少錢?500塊錢。
但是市場上只給它的估值是400塊錢,所以一定Something is wrong,一定有些事情是錯了。所以新浪在2011年的時候,它的股價被嚴重低估。
那麼當一個公司的股價被嚴重低估,受損的是誰呢?肯定是它的股東。
所以新浪的第五大股東,叫做Aristeia Capital,實際上是一家對沖基金,它就跳出來了,它說你的股價被嚴重低估,我需要進入到你的公司,我要改組你公司的董事會。
2017年9月18日,Aristeia Capital這家對沖基金,就提名它自己的兩名獨立董事,它的訴求主要就是說,新浪的獨立董事都做了十幾年了,獨立董事缺乏獨立性,同時你有各種各樣的管理層收購計劃,你要高位拋售,你公司治理太差了,你完全不顧及我們中小股東的利益。
這個時候是一種對抗性的競爭,新浪毫無疑問也要反擊,它連續發了七封股東的公開信,向股東來呼籲,就是說Aristeia Capital這個對沖基金實際是個短期的機構投資者,你壓根做這件事情的目的就不是為了你的股東,你就是為了追求短期利益,雙方為了爭取它的股東做了激烈的攻防。
在2017年11月3日開股東大會,所有的股東來投票,要站隊了,你到底是支持新浪的獨董候選人,還是Aristeia Capital的獨董候選人。
很遺憾,這件事情以Aristeia Capital失敗而告終,新浪的獨立董事候選人張一辰繼續連任,他其實從2002年就開始做獨董。
這個案例雖然Aristeia Capital失敗了,但是從這個失敗的案例當中你可以聽出來,股東的積極主義對企業的震撼力是非常強的,它們能夠起到很大的干預作用。
第二個機構投資者就是做空者,「做空」這個詞我相信你一定聽說過,而且我相信你對它的印象也一直不是很好。我們也經常會看到一些新聞報道,說國外的什麼什麼勢力要惡意做空中國。
其實我要告訴你,做空不是惡意的,做空壓根就不存在善意和惡意之分。
什麼是做空呢?
做空其實就是一種投資決策,也就是說,比如說現在我看這個公司的股價是十塊錢,我覺得這個股價太高了,它不值十塊錢,它最多只值五塊錢。
所以我怎麼辦呢?我就去借股票,然後我把借來的股票賣出去。等到這個公司的股價跌到五塊錢的時候,我再把它買回來,然後把我買回的股票還給別人。所以我本質上做的事情還是低買高賣,只不過我先高價賣出去,然後我再低價買回來,這個就是做空。
那麼對應的 「做多」是什麼呢?
是我覺得這個公司的股價會漲,所以我就買,比如我現在五塊錢買,等到漲到十塊錢的時候我再把它賣出去。那麼本質上講,也是低買高賣,只不過你先買,然後你再賣。
所以做多、做空都不存在善意和惡意之分,只不過是你對未來股價不同的判斷。那麼做空者其實是市場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它們會給企業起到什麼作用呢?
做空它的干預就是典型的間接干預,也就是因為有做空者的存在,它們在市場上像幽靈一樣的存在,它往哪兒一戳,就會給企業的高管造成很大的鞭策的作用。
它會告訴高管,如果你不仔細地、努力地為企業工作,如果你不盡心地進行長期的投資來進行創新,那麼好,它就會通過做空來把你公司的股價打下去。
做空的案例也有很多,你可能聽說過渾水機構,它是美國非常著名的一家做空機構,它的老闆是一個中國通,他的公司名,就是從「渾水摸魚」這個成語裡來的,很形象吧。
渾水來到中國以後,專門盯著我們中概股,在2010年、2011年的時候,做空了很多中概股。
渾水的手法很簡單,它先是偷偷地去賣空這個公司的股票。然後它就發布一個報告,說你這個公司財務造假,比如說它曾經揭露中國的一家上市的造紙公司,說這個公司你擁有的森林,都是PS上去的,都是假的。
這個消息一出,公司的股價大跌,然後渾水再把這家公司的股票買回來,通過低買高賣來賺錢。所以2010年、2011年,渾水做空了很多中概股。
最近的例子你可能也聽說過,2016年它當時做空輝山乳業,它指控輝山乳業有財務造假,還有債務的違約,導致了輝山乳業在一天內股價暴跌了85%。
因為輝山乳業在香港上市,它們沒有漲跌停板,所以一天股價就跌了85%,渾水大賺了一筆。
我舉的這些例子其實你都能夠聽得出來,做空機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參與者,它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去賺錢,它不存在善意和惡意的這樣一個區分。
但是正是因為做空機構的存在,它給企業的高管造成了很大的震懾力和威懾力,讓它們能夠更加兢兢業業地為企業的創新而努力工作,大大地減少了代理成本。
第三個機構投資者,就是我們最常見的銀行,銀行其實它是一個消極的投資者,也就是說當我給企業放貸了以後,只要企業能夠還本付息,它是不會管你企業日常的經營的。
但是當如果你企業違約了以後,那麼你公司的控制權就會從股東轉到銀行手裡,而銀行在介入到企業以後,它會對企業的創新進行各種各樣的干預和影響。
如何應對機構投資者的干預
機構投資者太厲害了,它們有資金、有實力、又專業,而且還是市場上的龐然大物,我的企業一旦被它們控制了可怎麼辦呢?
比如說我的CEO可能會被它們換掉,我的董事會可能會被它們換掉,我的薪酬可能會被它們cut,我的企業戰略會被它們調整等等,一系列問題都來了。
如果我要是跟機構投資者合作的話,那真的是與狼共舞啊。
那麼問題來了,我到底要不要和機構投資者來合作呢?
我怎麼能夠做到既藉助機構投資者的力量,既藉助機構投資者的資金,既藉助它們的資源,同時又不會被它們過度地干預,能夠更好地促進激勵我企業的長期創新呢?
對於你的第一個問題,在這講一開始我就跟你講了,美國的機構投資者占80%,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我國的機構投資者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作為一個創業者,或者是一個企業的高管,你一定未來是要和機構投資者進行合作的,說白了,你壓根就沒得選。那麼對於第二個問題,我可以告訴你,機構投資者的干預其實會對你企業的創新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尤其是對沖基金的干預,對於企業的創新有非常好的正面的影響。
那麼這些,像對沖基金、銀行、機構投資者,它們幫助你企業提高創新的渠道是什麼呢?
第一,它就會幫助你縮減你和主營業務不相關的投資。我們知道,機構投資者,特別是對沖基金,它們進來以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cut、cut、cut,就是把你和企業的主營業務不相關的其他的投資、其他的部門全都砍掉,讓你更加的focus,更加專注於你企業的主營業務,來調整你企業的創新戰略。
第二個方法,它就是能夠幫助你進行人才的重新配置,能夠幫你找到更能夠創新的人,它會把那些創新能力不是很強的研發人員請出去,同時到市場上幫你僱傭那些對於你主營業務有重大貢獻的研發人員。
第三個,它就是幫你重新去配置你的資源,比如說它把一些很好的專利幫你賣掉。這些專利可能在你手裡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但是賣到新的買家手裡,就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最後一個手段,就是它會幫你調整高管,它會找那些有創新背景的高管,那些對技術很了解的高管,來指導企業的創新實踐。
好,我給你舉一個例子,美國有一家對沖基金,叫第三點,它的創始人Daniel Loeb特別喜歡改組目標公司。那麼,在2011年,他購入了yahoo的股票,它當時覺得yahoo是一家傳媒公司的這個定位是不對的,他覺得yahoo應該轉型成一家科技型的公司,在未來才會更加有競爭力。
那麼他做了一件什麼事情呢?
他從谷歌挖來了一個女強人Marissa Mayer,我之前也跟你提到過這個人,請她來做YTahoo的CEO。那麼Mayer來了以後,對Yahoo進行了很多的技術的轉型,把它從一家傳媒公司轉型成一家科技型的公司,使它更加具有科技型的氣質。正是因為這個轉型,Yahoo短期內股價也翻了數番,而且,第三點也賺了數億美元,最終離場。
所以,你現在別看現在Yahoo表現不怎麼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時在勒布的推動下,還是實現了一個雙贏的結果的。
所以,作為一個創業者,作為一個企業的高管,我們怎麼來應對中國日益崛起的機構投資者。
從創新的角度講,我們真的要應該與狼共舞,擁抱機構投資者。它的干預可能會給你帶來些許的不適,可能會讓你跳出你的舒適區,但是它能夠幫助你更好地專注你企業創新的焦點,能夠更好地幫助你配置資源,能夠更好地幫助你拓展創新的前景,對你的創新起到非常正面的積極作用。
所以在這一講,我給你介紹了三類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一個是對沖基金,第二個是做空者,第三個是銀行。雖然它們的機制不一樣,但是它們都能夠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干預,對於企業的創新起到正面激勵的作用。
我們國家的資本市場發展還很不健全,我們的機構投資者占的比例還非常小。
所以從激勵創新的角度講,我們也應該大力地發展資本市場,加大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裡的比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c4VKm8BMH2_cNUgS0I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