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28日,一架普通的波音737客機,執行著航班任務從北京經昆明飛往仰光。
這本是一次再尋常不過的飛行,卻因為一個人的決定,衝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做出這個決定的人便是當時的機長袁斌。
要知道,在當時那個時間段,袁斌就已經有了高達1萬的月薪。
這在當時簡直是無法想像的薪資了。
但饒是面對如此豐厚的薪資獎勵,袁斌還是毫不猶豫的帶著妻子劫機逃往台灣省。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麼,袁斌究竟為何要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他的結局又如何呢?
光鮮背後的陰影
袁斌本是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一名年輕機長,畢業於專業航校,擁有豐富的飛行經驗。
在90年代,萬元月薪足以傲視群雄,他更是在國航內部一路晉升,前途一片光明。
而他的妻子徐梅,則是一名小學教師,薪資雖然沒有袁斌那般高昂,但也算不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兩人甚至在北京還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兩居室,在那個年代,這已經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在外人看來,袁斌夫婦擁有體面的工作、穩定的收入,日子過得可謂順風順水,妥妥的人生贏家。
但在光鮮的表面下,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苦悶。
袁斌雖然薪資不菲,但卻對公司分配的這套兩居室頗有微詞。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認為以自己的資歷和職位,應該分到更大的房子。
這種不滿的情緒日益滋長,在他心中逐漸扭曲成一種不公的待遇。
他偏執的認為是有人在背後作梗,故意刁難他。
為此他多次向公司領導反映,卻始終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之後,袁斌的內心充滿了憤懣和不甘。
他覺得自己的價值被低估,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對於袁斌的劫機計劃,他的妻子徐梅最初是堅決反對的。
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她深知劫機的嚴重後果。
圖片來源於網絡
同時也明白這將給他們的家庭和生活帶來巨大的災難。
她苦口婆心地勸說丈夫,希望他能放棄這個瘋狂的想法,回歸正常的生活。
但袁斌的內心早已被不滿和怨憤占據。
他固執地認為,只有到了台灣,才能獲得更好的待遇,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向妻子描繪著在台灣的美好未來,試圖說服她與自己一起踏上這條不歸路。
在丈夫的不斷勸說下,徐梅最終還是妥協了。
走投無路之下,她選擇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放棄了在北京的安穩生活。
跟隨丈夫一起,走上了一條充滿未知的冒險之旅。
圖片來源於網絡
同年10月5日,袁斌夫婦開始在家中秘密策劃劫機計劃。
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他們甚至直接賣掉了家裡的汽車,做好了破釜沉舟的準備。
10月28日,袁斌憑藉著自己那頗為資深的聲勢和人脈。
沒受什麼阻礙的就將自己的妻子給帶到了駕駛室當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
CA905航班起飛後,袁斌向文飛攤牌,表明自己要將飛機開往台灣。
文飛起初以為袁斌是在開玩笑,但看到袁斌夫婦嚴肅的表情,他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他試圖勸阻袁斌,但袁斌卻以飛機安全為由,迫使文飛放棄了飛機的駕駛權。
機組人員發現異狀後,也連忙敲門詢問狀況,結果卻被袁斌給駁斥了回去。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並且繼續拿整座飛機上的乘客座位要挾,眾人也只好服軟。
但有關這家飛機的異狀,還是被我國的相關部門給得知。
由於飛機上有許多無辜乘客,所以許多手段都無法合理進行。
無奈之下,我國的相關部門只好向台灣省進行告知,要求其展開協助措施來應對這次事件。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後來,飛機安穩降落在了台灣中正機場,機組中的大量旅客也都安然無恙。
而且因為飛機上沒有爆發武力衝突的緣故,乘客們的情緒也都十分穩定。
不過與袁斌美好幻想不同的是,劫持飛機落地後的他並沒有得到他想像的美好生活。
反而是迅速被當地部門控制緝捕,連帶著她的妻子也一同被捕入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得知自己無法和丈夫關在一個監獄中時,眼淚也立即從徐梅臉上滑落。
而後續的審判結果,也無疑給了這兩人一記「重錘」。
他們二人因為劫機事件被台灣省的相關部門重判,並且在服刑結束後還要遣返回大陸。
僅僅因為一念之差,他們就從人間人羨的幸福夫妻變成了人見人嫌的階下囚。
圖片來源於網絡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袁斌那無止境的貪婪之心以及認知上的偏差思想。
時代的洪流與個體的掙扎
90年代,兩岸關係雖已打破僵局,但信息交流依然有限。
大陸民眾對台灣的了解大多來自官方宣傳和有限的媒體報道。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樣的信息環境下,台灣被塑造成一個經濟繁榮、政治自由的「理想省」。
這也與當時大陸正在經歷的社會轉型形成鮮明對比。
對於當時的一部分人來說,台灣省代表著一種更美好的生活方式,一種逃離現實困境的希望。
袁斌渴望更大的房子,更舒適的生活,更高的社會認可,而這些在他看來,在台灣更容易實現。
圖片來源於網絡
同時,台灣當局針對大陸人員的「投奔自由」政策,也給了袁斌一種錯誤的期待。
他認為,劫機到台灣自己並不會受到什麼出發,反而還能開始新的生活。
這種對政策的誤讀,以及對自身處境的悲觀評估,共同促成了他最終的鋌而走險。
如今距離劫機事件已經過去了20多年,但它所帶了的影響卻仍舊深刻。
圖片來源於網絡
它無時無刻都在提醒著我們,偏激、違法的行為終究不是解決困境的辦法。
反而只會講自己帶入難以丈量的深淵當中。
與其在生活中自怨自艾憎恨他人,倒不如好好想想,或許就會因此得到更加妥當的出路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