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國新能源市場,已經成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在不久前的7月3日,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突破2000萬輛,而彼時距離上一個千萬輛,僅用了17個月,這也又一次體現了中國占世界60%新能源份額的超強實力。
就當前的中國汽車市場而言,隨著新能源車型的大行其道,中國車企也開始加速從以往通過市場換技術,向著反向技術輸出進行轉變。尤其對於不少跨國大型車企而言,在新能源領域也開始主動向中國車企尋求技術支持。
日前據外媒報道稱,為了應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激烈競爭,並縮短研發時間,奧迪正打算直接從中國電動車企購買電動平台授權,並且前談判正在進行中。
消息一經發出,奧迪中國也對外回應表示:入華35年來,奧迪一直致力於為推動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做出貢獻。秉持「在中國,為中國」戰略,四環品牌堅定踐行在華承諾,推動互利共贏的本土化發展。眾所周知,中國汽車市場正處於有史以來最大的變革時期,奧迪將攜手各方共同制定戰略方針,共創成功未來。
儘管並未直接對傳聞做出解釋,但奧迪與中國車企間關於新能源領域合作的傳聞,卻早已流傳許久。
奧迪轉型還得看中國
早在2018年,就有傳聞稱奧迪計劃於比亞迪在電池領域進行合作。而到去年,又有消息稱一汽奧迪的部分主流車型,或將採購比亞迪的DM-i/DM-p平台裝車,不過這些消息也都在短時間被澄清。
儘管多年來的各種傳聞均被證實為不實報道,但一定程度上也向外界釋放出,奧迪正在積極尋求與中國車企在新能源領域合作的信號。
作為傳統豪華品牌,儘管受到電動車快速普及的衝擊,但奧迪在中國市場仍然保持著穩定的銷量表現。同時據財報數據顯示,奧迪2022年的純電動車型交付量達到118196輛,同比增長44%。並且從2023年起,奧迪還將發起公司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產品攻勢。
目前,奧迪在華已經投放了包括奧迪Q4 e-tron、RS e-tron GT,以及Q5 e-tron等在內的共計六款純電車型。在2024年即將竣工投產的奧迪一汽新能源工廠中,包括奧迪Q6 e-tron和奧迪A6 e-tron系列的三款車型將最先投放市場。到2025年,奧迪將在中國提供5款本土生產的純電動車型,全球將提供約30款新能源汽車。
今年以來,奧迪中國已發布了「進取2030戰略」,希望通過聚焦本土化生產與本地研發的全新治理體系;為客戶帶來極致卓越的體驗旅程;實現多方互利共贏等三大方面,助力奧迪重回中國高端汽車市場第一的目標。
同時在今年上海車展前夕,奧迪技術研發董事何立傅在接受「E車匯」採訪時也曾指出,奧迪已經完善了中國本土化技術研發路線圖。同時,奧迪也會結合中國用戶的需求,來打造更多本土化的高端產品。此外,奧迪也希望藉助中國科技公司的力量,將其研發的多樣化App服務融入奧迪數字化生態系統,在硬體方面會繼續秉承奧迪DNA的基礎上,來滿足中國用戶的獨特需求。
由此可見,在中國本土化戰略的指引下,奧迪正在加快重塑品牌在華高端出行的地位,為中國用戶帶來更多元化的新產品。而要想完成既定目標,也一定離不開中國更多元素的支持。
反向技術輸出或成常態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車企就利用「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在與跨國車企30多年的合資合作中,雖然在利益層面與合作夥伴還存在差距,但中國汽車產業也通過合資合作,積累了大批高端汽車人才,這也是中國品牌能夠在短時間內崛起的關鍵因素之一。
現階段,在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中國品牌能夠實現「彎道超車」,主要依靠的是技術優勢和完善的產業鏈。早在2019年上海車展,時任奧迪中國總裁就曾發出「智能化研發中德相差28年」的感嘆。
也正是得益於技術層面帶來的「底氣」,如今的中國車企也正在快速擺脫「市場換技術」的局面,利用技術的反向輸出,在國際市場中為自身貼上「低成本」、「高效率」的標籤。尤其在近兩年中,中國品牌對外技術輸出已有不少成功案例。
例如在2020年,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正式註冊成立。其經營範圍就包括了開展純電動車及其所需零部件的設計、開發和進出口、銷售等相關業務。所生產的車輛將懸掛豐田品牌標識。
而在今年4月,搭載比亞迪旗下的弗迪電機和磷酸鐵鋰電池的一汽豐田bZ3正式上市,就被看做是豐田開始尊重中國市場需求,更多採用中國本土決策的積極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