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他寧餓5年,不拍爛片

2023-03-21     電影鋪子

原標題:豆瓣8.8,他寧餓5年,不拍爛片

最近,有部華語電影口碑爆了。

總共220分鐘,接近4小時。

一口氣看完,竟然毫無倦怠。

幾乎每個喜歡香港電影、喜歡武俠片的人,都會毫不意外地打上五星。

它是口述史,一言一語還原中國武俠電影與美的歷史。

它是人物誌,記錄了一位華人頂級導演的一生——

《大俠胡金銓》

如果你是一位影迷,即使你沒看過他的電影也應該聽說過他的名字。

徐克是他的小粉絲,吳宇森還曾笑言——

香港影壇有好多個胡金銓,當然我也是當中的一個。

有人說:胡金銓最大的成就是定義了「新武俠」的樣子。

胡金銓之前,武俠動作電影的場景很大,沒有多少特寫,動作粗糙,一招一式之間舞台痕跡太重,更難談得上藝術感。

他的《大醉俠》,借鑑了西部片和武士電影的精華,並將中國山水意境融入,全新定義了武俠世界的視覺,開啟了新派武俠的潮流。

如果不是這部電影,我們如今看到的武俠片可能不是現在的樣子。

李安曾說:胡金銓對我影響最深的是所謂的「氣韻」。

他對空間處理的美學,視覺感,以及人物之間的聯繫互動有著超高造詣。

千禧年之後武俠片示微,但那些叫得上名字的電影,幾乎都能看到胡金銓的影子——張藝謀《十面埋伏》、陸陽的《繡春刀》和李安的《臥虎藏龍》。

特別是奧斯卡獲獎的《臥虎藏龍》裡面竹林飛翻,客棧打鬥的場面幾乎處處都是傳承自胡金銓的電影。

《臥虎藏龍》

《俠女》

因為開創性的技術,他的作品在全世界範圍內都算得上「先進」,因此也是拿獎拿到手軟。

《忠烈圖》在芝加哥影展獲得傑出貢獻獎。

《大地兒女》《龍門客棧》在台灣金馬獲得最佳編劇。

《山中傳奇》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在內的五項大獎。

1975年,他帶著《俠女》走進坎城,成為第一個帶著中國電影在坎城上捧獎的人。

同時,他還被《國際電影指南》評為1978年世界五大導演,讓西方看到了香港除了粗製濫造的B級片,還有著技術精湛,視覺前衛,內涵豐富的作品。

可以說,金庸古龍構建了文本上的武俠精神,胡金銓張徹則完成了武俠世界在視覺層面的傳播基礎。

《大俠胡金銓》這部紀錄片,將胡金銓的電影人生一分為二。

前半集《先知曾經來過》說獨創性的電影藝術,解析他開創性的視聽語言。

後半集《斷腸人在天涯》說他顛沛流離,一生無以為家的命運。

胡金銓的電影人生起源於香港,發展於台灣。

但是,他是個北京人。

胡金銓出身於官宦世家,祖父曾是山西巡撫,父親曾經去日本留學,回國後開辦了礦坑和麵粉廠。

據介紹,他家曾在頤和園和北海都有著自己的遊船。

每逢乘船出遊,樂哉美哉。

因為是家中唯一的兒子,父親對他的教育自然不必多說,他從小就學習古文繪畫,還經常去長安大戲院聽戲,這也為的電影人生打了基礎。

後來,因為家庭背景問題,胡金銓來到了香港。

他在香港的第一份工作是校對電話簿,又累又乏味。

好在有著繪畫的工底,再加上不錯的人脈,他順利進入了製片廠,開始海報、布景的工作,後來也編撰電影故事,劇本。

他當上了電影導演的時候,幾乎十項全能了。

胡金銓大多數知名作品《俠女》《龍門客棧》《空山靈雨》等都集中在60、70年代,他的作品有著劃時代的美學感知力。

細節之處都是功夫。

首先是視覺上,比如置景。

一方宅邸都是現場搭建,為了呈現自然的視覺,柱子用火噴,再用力刮掉表面碳化的部分。

劇組不少人都看過胡導演在現場刮柱子的場景。

出來之後的效果也是驚呆眾人。

宅邸之間藤蔓樹木環繞,鶯飛草長,古風古色。

而為了呈現自然的效果,很多植物都是移栽而來。

比如《俠女》中大面積的芒草。

拍攝的時候,芒草被攝影燈一打很容易發蔫倒塌,劇組只有不停邊割邊移栽邊拍,到了後期拍攝地附近的芒草全部被割完了。

此時,胡金銓做了個大膽的決定——

等一年,讓芒草長出來再拍。

最後,成片的效果挺有效果的,風蕭蕭、葉飄零、鳥四散,用紀錄片的話就是「芒草都在演戲」。

而在人物的服裝上,胡金銓就更講究了。

在那個時代,很多古代形象是沒有先作可以參考的。

書生的背簍是什麼樣的,錦衣衛的衣服樣式怎樣?此前的電影里並沒有太多的參考。

於是,只有耐心查資料。

用他自己的話就是——

我對古人形象的資料來自文字記載和古話,除此之外不予考慮。

《山中傳奇》中男主背的背囊從故宮博物院展出的《玄奘取經圖》中的素材設計。

這個角色建立了大眾心裡趕考書生的形象。

後來的很多電影里,我們才看到了此類的書生形象,比如《倩女幽魂》中的寧采臣。

《山中傳奇》

《倩女幽魂》

而他電影里的外景部分就更厲害了。

巍峨高山、俊雅小池、翠色竹林,目之所及皆是中國水墨山水畫般的詩意。

一步一景,幾乎逼死了同行——

「都不知道他的那些鏡頭怎麼拍的。」

而色彩的豐富度也是此前電影中難得一見的。

落霞映照著紫紅色的天色、山丘之上籠罩著雅致的青黛之色、夕陽西下時的燦爛橙色......繽紛色彩中有著不同的人物心緒。

放到今天,這些作品的美學都配得上頂級二字。

因為對空間,動作,服裝,置景有著超高的要求,他的武俠片因此有了不一樣的「氣韻」。

這也是他的電影和一般武俠片不同的地方。

很多人認識胡金銓,是一部《龍門客棧》。

這部電影在香港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創造了開埠以來中西片中的票房記錄。在台北上映時,劇院天天都是客滿。

一放票,幾乎是秒沒,大人小孩都冒雨前往看片。觀眾的信更是一麻袋一麻袋的來。

這部電影的成功更是帶動了武俠片的黃金十年,是華語武俠電影的里程碑作品。電影里的創新技法更是影響了諸如徐克、吳宇森等一眾影人。

但高光之後,沉寂的歲月也開始逐漸顯現。

走進80年代,港台電影越來越追求商業性,效率成了很多製片廠最看重的東西,而胡金銓一部電影能拍好幾年,久而久之,成了片方避之不及的人。

他始終在堅定著自己的信念。

有人拿一箱錢找他拍戲,被拒絕了——

「我寧願餓五年,也不要拍爛片。」

對電影一直有著自己的信念,做人也有自己的傲骨,頗有大俠風範。

為人直白,有什麼說什麼。

溜須拍馬,在他的字典里不存在。

在人生的中晚期,因為無片可拍也不得不面對略微淒涼的境遇,孤零零在美國生活著。

和妻子離了婚,唯一陪伴自己的就是一屋子的書籍。

想去當台北當教授,沒有高等學歷被拒。想畫插畫謀口飯吃,也因畫風老派被拒。

雖然經濟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難,但是他一直沒有放棄電影之路,胡金銓最大的願望,是拍一部中國苦工幫美國人修鐵路的故事。

電影的名字取好了——

《華工血淚史》(I go,oh no)。

加州有兩個小城,一個叫I go,一個叫oh no。

據聞兩城為國人所立,卻始終被白人驅逐。

再與白人血戰後,華人最終站起來了。

以上,為劇本簡介。

冷門的題材,昂貴的投資,幾乎沒有片方接受這個項目。

思來想去,他想到了後輩吳宇森。

此時恰逢《變臉》在北美大獲成功,他專門去見了吳宇森,對方爽快答應做監製,更拉來周潤發做主演。

這一趟,終於讓這部電影有了下文。

他知道,這部電影會要求很大的體力,所以在開拍之前,就約好了醫院做手術,以免拍片過程中犯病。

然而天不遂人願,手術出意外了。

片子還沒開機,大俠已經撒手人寰。

電影被擱淺了。

這些年,時不時傳來吳宇森接手導演的消息,可惜一直沒有下文。

胡金銓,一輩子都在路上。

從北京到香港,從台北到美國。膝下無子,死的時候存摺也只有一兩千,淪落,卻不喪氣。

他的電影處處講究,在生活中卻並不講究精緻。

一生喜好讀書,也愛畫畫寫作。

一陣風似的輕快,不拘小節的浪蕩。

如此一生,行走詩意江湖。

他,就像他電影中的俠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3d5a2021531e66bce32c0bcab2c25ac.html